林建山專欄:非到2025世界經濟不可能復甦

2020-10-14 07:20

? 人氣

筆者認為,美國總統川普(見圖)的美國優先政策是全球經濟低迷的原因之一。(資料照,美聯社)

筆者認為,美國總統川普(見圖)的美國優先政策是全球經濟低迷的原因之一。(資料照,美聯社)

2020年3月開始,新冠疫情在歐美國家急遽爆發,並快速向先進社會擴散,也引發了疫情相對嚴重國家政府,爭相搶先落實剛性的超大範圍「隔離政策」,而用來防疫、抗疫的核心主軸策略手段,就是「嚴格行動禁制令」人流管制措施;直接效應是,極短時間內造成全球生產製造活動停頓,商業服務消費降至冰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站在Covid-19新冠疫災正將邁向第二或第三波肆虐當口,全球政經社會宏觀瞻望全世界經濟大未來,大多數皆已抱持越來越發悲觀的看法,五至十年之內,都恐怕會非常困難看得到真正的復正復甦而回到1980年代水準。

全世界性的「經濟機構大破毀」

二戰後由新興帝國主義美國依據自我牢控全球政策願景所建立的世界秩序,順從新創造的跨國機構框架,而構成了廿世紀以來全世界貿易和金融大幅自由化,卻在近三年川普貿易戰及其美國優先的「逆全球化」政策攪亂撞擊之下,已顯然造成了一次歷史性的全世界「經濟機構大破毀」(global institutional disruption);而2020年的Covid-19疫情爆發,更加劇惡化了這一經濟機構大破毀的負向效應,其所肇致全球經濟立即垂直墜落式衰退頹敗撕裂,今天多數跨國智庫機構咸認為,恐怕最起碼非到2025年之後全世界經濟勢將不可能真實復甦。

川普美國霸權優先政策拖垮了整個世界

跨國機構的資深國際觀察家最近幾乎已有了一個相當高度共識的綜結性論斷:2000年以前的美國政策的確有力促進了全球經濟發展,但是現在川普美國政策,卻一味在拖垮整個世界。川普美國的「美國優先」「美中貿易戰」「全球科技戰」「逆全球化自我保護主義」「世界霸權保衛戰」以及對Covid-19的糟糕應對,已經成為廿一世紀20年代全世界經濟復甦的最關鍵性障礙與風險。

一旦美國經濟在川普不斷的偏執治國政略下,進一步自傷與受損而加速頹壞,則其高度負向影響效應,必將會繼續擴散到其他所有先進國家經濟體,以及高度依存或附庸於美國經濟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社會:歐洲第一強權德國出口,已領先受重創,歐元區國家也都難免要隨後踵進,加拿大等北美鄰國也在斛觫瑟縮中,中國以外的絕大多數新興市場經濟體,更不在話下。

2020年3月以來,國際貨幣基金評估美國經濟態勢時即已剴切指出:在未來幾個月甚至五至十年,全世界經濟都將因為「美國因素」而須面對一段艱難日子。

而更加殘酷的是,美國當前面臨的種種情況非常:,美國政府在2020年4月和5月承諾通過一系列遏制疫情措施,並投入超過3兆美元財政支持經濟方案,卻在這些舉措到期之際,美國疫情及國內暴亂,仍在川普輕忽中,持續惡化飆升。

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世界經濟危機

進入2020年下半年的全球經濟,依然受到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沈重打擊,2020年全面復甦已無可能,甚至2021年能否重回正軌還是個未知數。

年初時幾乎無人預料到這樣的情形,大多數經濟學家都在翹首以盼又一年擴張,尤其中美達成的貿易協定,全球原本指望此舉能夠讓企業和投資者信心倍增。

但殘酷的現實是,一場罕見的大流行病竟迫使全球大量人口都陷入IMF戲稱的「大封鎖」(The Great Lockdown)桎梏之中;儘管主要央行和各國政府都拿出了數兆美元資金,做為事發之後的高力度補救,以防制「市場崩潰」並讓無薪休假的工人和陷入困境的公司能夠支撐到疫情結束。但即使在種種紓困努力搶救下,全世界仍然陷入了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歷史性經濟大危機。

全世界經濟復甦之路充滿不確定性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季歐吉耶娃2020年10月6日表示,全球經濟正需要從19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危機深淵中,等待翻轉復甦過來,但這一場世界級大流感所肇致的經濟社會大災難,迄今還遠遠未抵達整個疫災可謂結束的時刻;展望可預見的前景未來,全世界經濟仍然還要繼續面對漫長、不均衡而且充滿了高度不確定性的艱難陡坡攀爬之路。

IMF早在2020年6月的《全球經濟展望》(WEO)報告中,即已預計2020全年全世界將會出現嚴重經濟緊縮。目前既已進入第四季,鑑於第二和第三季經濟形勢略略稍好於預期,因此IMF將小幅度向上調高2020年全年預測值;不過,卻也認為直到2022年,全世界經濟仍將處在一個不完全也不均衡復甦過程之中。

IMF建議各國引導大規模投資新方向

主要是因為先進與後進社會以至於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等不同經濟體的主政當局,為了應對疫災情勢所可能做出的政策回應並不盡相同,以致全球經濟將面臨區域經濟與區域經濟落差,乃至個別國家與個別國家落差的不均衡發展前景。當然也因此會嶄現出來,全世界經濟復甦之前瞻性道路,勢將充滿顯著不確定性。

因此,季歐吉耶娃建議,直面這場大危機積極推動變革是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在保障公眾生命健康的同時,各國執政當局應避免「過早退出政策性支持作為」,尤其是「靈活且具有前瞻性的財政政策支持」,對於實現穩健復甦至關重要。尤其是,全世界各經濟體此時應該積極有力引導大規模投資方向,增進針對以綠色環保事項為代表的基礎建設與公共事業之支持,創造更多國民就業崗位的機會;同時建議各國,加速數位轉型以提高生產力,創造薪資水準減除貧窮落差擴大。

2020年2月14日,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AP)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歐吉耶娃(見圖)建議各國執政當局應避免「過早退出政策性支持作為」,尤其是「靈活且具有前瞻性的財政政策支持」,對於實現穩健復甦至關重要。(資料照,美聯社)

反彈與復甦混為一談的另類風險

進入2020年下半年的世界經濟,依然受Covid-19的「大封鎖」政策沈重打擊,今天想見到2020年全面復甦已無可能,甚至2022年能否重回正軌還是未知數。

猶記得2020年初時幾乎無人可能預料到如此情形,當時大多數經濟學家幾乎都在翹首以盼又一年經濟擴張,尤其指望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定能讓民間部門的企業營運和投資人信心真正倍增起來。

但審度當前全世界經濟軌跡發展,恰似「下滑乘坐高速電梯,復甦攀爬高樓梯」;儘管有人將2020年7月之後的小反彈都視之為「經濟已見復甦契機」的雀躍,則這種把「小反彈」與「真正復甦」混為一談本身,就是一大風險。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Carmen Reinhart在彭博投資全球會上所說:「世界經濟的真正復甦,所應該意味的情況是,至少要與危機爆發前一樣好才行,但現在離那還很遙遠。」真是旨哉斯言!

肆應對策型態決定了經濟頹退或復甦

英國《經濟學人》週刊最近也認為,分析人士,2020年第三季全球GDP預計或將從直墜重挫的低谷位置小幅度回轉成長7%,但是距離全世界經濟恢復正常運作的起碼水準,仍有很長的一大段路要走,而最讓跨國專業觀察家所密切關注的尤其是,高度競爭性的國際社會中,不同產業經濟與產業經濟之間,乃至於不同國家和國家之間,經濟復甦的情境態勢落差非常之大,而且相對之間極不平衡。不過,《經濟學人》的預測指出,中國將是2020唯一實現正成長的大型經濟體。

從經濟學角度來觀察,Covid-19疫災效應最嚴重的一天是2020年4月10日,就在這一天,特別是許多主要先進國家社會都陷入最剛性嚴格的「封鎖」「閉市」(Lockdown)與「行動禁制」(Mobility Curb)狀態;如此極端偏執的抗疫政策,立即肇致全世界GDP總額垂直下挫緊縮20%,也就是說,世界經濟總量一時之間就立馬癟掉了既往應有水準的五分之一。

不可承受之重的「封鎖」「閉市」與「行動禁制」

不過,這些偏執採取剛性嚴格「封鎖」「閉市」與「行動禁制」的國家政府,根本無法承受這種產業經濟大斷鏈、民生經濟大停擺、社會活動全窒息的傷害,因此不過兩個多星期之後的2020年5月初,主要國家政府就逐步放開經濟活動;臺灣是全球唯一堅定剛性嚴格「封鎖」「閉市」與「行動禁制」措施的經濟社會。

在主要國家解放剛性禁制措施之後,根據摩根大通研究顯示,2020年7月份,全世界零售額就很快恢復到新冠疫情爆發前的水準,因爲世界各地消費者都爲了適應可能再有剛性嚴格「封鎖」「閉市」與「行動禁制」政策措施下的家居生活,因此囤積了大量商品,立即衝高了所有受災國家的零售額;但是,已如驚弓之鳥的服務業活動,因爲容易受到人們「行動禁制」而大幅度縮減社交聚集的影響,則尚難恢復舊觀,仍然陷在遠低於疫災爆發之前水準:根據國際預訂平臺數據,目前全球餐廳的用餐人數仍比過去正常水準低30%至40%,國際定期航班的乘客數量,僅剩下疫情之前的一半,以致造成世界性的停關倒破潮,一時難歇。

三個變數肇致全世界經濟復甦極不均衡

此外,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表現差異更爲驚人。根據OECD經合組織最新預測,2020年七國集團中表現最好和最差的國家之間,彼此經濟成長率差距,竟然可以高達6.7個百分點之鉅,遠遠大於10年前世界金融海嘯危機時期的差距。

在大型經濟體中,祇有中國可以在2020年實現正數成長,美國等其他先進國家與新興市場經濟體,都將面對經濟大幅度挫落下滑的頹退格局。在2020年及其以後,決定全世界各國之間不同經濟表現的主要爲「三個變數」:第一個變數是,產業結構,依賴零售業和服務業的國家經濟恢復較慢;第二個變數是,信心,一些國家糟糕的經濟表現很可能與政府應對疫情不力有關;第一個變數是,究竟面對川普貿易戰與Covid-19疫災效應,所將採取的是何種刺激經濟措施。

「傷痕效應」直到2025年才可能完全解除

IMF最新經濟展望預測,固然假設新冠疫情可以在2020第二季退燒,且各國政府「嚴格行動禁制令」管制措施,可以同步逐漸放寬。但事實情況是全球疫情之繼續延燒已經超越第三季,且不免仍有可能延滯到2021年,新冠疫情還會再度升高,而主要國家執政當局竟還會繼續偏執地再擴大人流管制,則全球GDP預估將抵達超級悲慘的-8%到-10%成長水準,恐怕亦所難免。

而其同時,主要國家為遏制新冠疫災而竭力防疫抗疫,必將肇致國家財政枯竭,公共支出銳增,以致引發主權債務危機,國家貨幣價值與國際地位為之頹落動搖;而天量的紓救計畫,益使國家財政赤字驚天暴漲,以致政府必須把更多財政收入用於償還債務和利息,而嚴重扼殺國家長遠發展,此即所謂超級經濟危機過後,過度動員國家貨幣金融及財政收支工具手段,可能遺留下來幾個世代都難以抹滅的「宿醉效應」及「傷痕效應」;如此一來,其能肇致對全球經濟引申而至的賡續波及影響,以及拖延低迷難局,可能直到2025年才完全解除,得見真實復甦。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95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