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薪水停滯,反而促成「小確幸創業」熱潮…Life style新創愈來愈多,為的是什麼?

2020-10-11 06:50

? 人氣

創業類型的選擇沒有對錯好壞,每個創業家依據當時的經歷和年齡,思考的創業機會點也不同。(圖/Pexels)

創業類型的選擇沒有對錯好壞,每個創業家依據當時的經歷和年齡,思考的創業機會點也不同。(圖/Pexels)

你應該知道的是:近年新創、創業不僅氛圍熱絡,整體數據也顯見新創事業增加。而在這幾年的新創事業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比重偏向以生活型態(Life-style)為主軸的新創,這可能是整體台灣經濟環境的轉變、消費型態的調整、科技發展的奠基等因素。台灣新光國際創投副總林冠仲從投資者角度出發,探討兩種創業型態差異與意涵。

創業很大部分就是自我理想、夢想的實現

若回歸到創業的本質:自我理想或者夢想的實踐。不論創業者選擇以生活型態類型作為創業的題材,或者以規模化潛力作為創業的基礎,只要是創業時思考後的選擇,都是創業過程美麗的開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針對本文所要探討的創業類別,先做一個簡單的定義性討論。所謂生活型態(Life-Style)式創業,在本文的探討中,有幾個前提假設:

(1)較不具有規模化能力:生活型態創業也可以做到很大規模、經濟效益,但我們這裡歸類或者泛稱的生活型態式創業,基本上會是單體、創業者不想大規模商業化的事業為主。

(2)沒有技術性進入門檻:生活型態創業縱使做到規模很大、市場首位,通常會是軟性的技術能力,如品牌、通路、策展能力等,較難有技術性的進入障礙作為阻擋後進者的門檻。

(3)個人理想與意念延伸到事業中:生活型態式創業初期一定是有很強烈的創辦人風格,創辦人可能是對於生活方式、社會理想、美學體驗等有一個自己的獨特想法,並且想要在事業中將自己的理念實現。

最後,本文所說的生活型態式創業家,本質上不喜歡商業化!並非所有以生活型態出發的創意者都是如此,而是本文探討之必要做這樣的區隔。

獲利與價值傳遞的根本差異

創業除了理念的實踐,若以一般的創業:公司設立、組成、研發、銷售,絕對不會跳脫出要讓事業快速獲利,甚至追求獲益極大化的目標。因為大體上,公司獲利、持續成長,才能夠持續的提高員工權益、股東權益,也才能留住優秀人才的持續貢獻。

但,生活型態式的創業者,通常對於獲利與否有較寬的容忍度,雖不致於如非營利組織不以獲利為目的,但很常見的是以「不要賠太多」為創業的底線。而在沒有對於追求獲利的強烈需求下,一定會有很堅定的理念、理想作為新事業的支撐,當理想與理念能夠透多創業者的宣導,帶領出一個強悍有執行力的種子團隊時,其團隊的向心力、執行力通常又比一般事業來的令人欽佩。

所以,兩種類型的創業,在獲利選擇以及價值傳遞上,就有很根本的差異。而這個差異沒有好壞,純然的就是創業者的策略選擇。或者說,是事業的願景、價值的定位不同。

這幾年許多的青年返鄉、青農回流的創業者,通常屬於此類型。創業者有深厚的在地情懷,也對於社區發展、共享共融等理念有一定的想法,或者是對於土地、文化、環境的關懷理念,呼喚他們返鄉投入,可以是一個勤奮耕耘的無農小農,或者是一個帶動小地方新風貌的特色旅店、餐廳、咖啡廳、書店等。透過他們的回流,往往可以讓整個台灣有更多的多樣性、人文關懷。

南投竹山的民宿「天空的院子」,可能是此類別中集大成的例子!聽過何培鈞的演講分享,選擇竹山並非是他的家鄉(創辦人雖是南投人但是是老家是水里),而是基於對古厝文化的找尋,因緣際會落腳竹山創建天空的院子,進而以「小鎮文創」帶動專業換宿,讓更多年輕人、專業者、教師來訪,培養在地人才,帶動整個竹山小鎮的地方創生,涵蓋了農業種植、餐飲、文化教育、特色旅遊等,整體性的提高了竹山的能見度與旅遊特色!

經濟與社會環境造就的「小確幸」生活型態創業

不同於過去的創業,創業家通常都有很強烈的「賺錢」動機,近年新世代的創業者,更加在意的可能是生活的品質與工作之間的平衡。

80-90後創業者或許是父執輩經歷經濟起飛階段,退休生活較不需要子女擔憂,甚至父母也願意資助孩子初期的創業資金,因此讓此世代能夠比較無後顧之憂的透過微創業來進行一種生活態度的實踐,各城市鄉鎮獨一無二的咖啡廳、特色餐廳、小書局等,多是這樣衍生出來的。「小確幸」的新創改變了許多地方的城市樣貌、小鎮風情。

不得不說,過去經歷一段長時間的薪水停滯,也是間接促進小確幸創業的背景。當工作十年的薪資依然停留在基礎階段,而工作機會限縮在大城市、園區等生活消費高的地區,收入與支出的失衡迫使年輕人思考工作的意義、生活的目標。也正因有了工作經歷、社會歷練,並且此世代多受過大學等高等教育,生活在網路時代,能夠透過知識學習來規劃微創業所需的基礎,也因而創造出風格迥異的特色店、獨一無二的個人商家,不論是在實體的商店展示,或者透過網路作為媒介。

20200525-誠品信義店25日舉辦「新24小時書店」預覽會。(顏麟宇攝)
作者指出,誠品應該是生活型態式創業的知名案例,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正是「金主」之一。(顏麟宇攝)

創業資金來自周遭或巧遇理念契合的金主

生活型態式創業一者初始規模不大,所需資金不鉅,因此多為創業者自己、三兩志氣相投好友、夫妻或者家人所支持提供。前面談論到了,歷經國內經濟成長時代的父母,也是造就目前創業多樣性的幕後功臣,在筆者投資評估的歷程裡,看到許多父母親天使投資的案例,當社會價值逐漸多元,不再只以國家考試、大企業就職作為孩子有沒有出息的依歸,其背後的意涵與故事往往更有意義。

當生活型態式創業其理念擴大、創業者持續的深耕經營,也可能會有需要資金的時候。就從旁的觀察,會發現此類型創業者尋找金主的機會比找一般機構投資或者創投業者來得多!一來是理念的傳達感動了某些特定族群,或者因為信念的支持巧遇有相同理想的金主,二者也通常是因為此類創業者有較強烈佈道家的性格,對於制度化、公式化的機構投資流程、評估過程、風險管控等冰冷的程序,在溝通上會有較大的隔閡與阻礙。因此,金主型的投資,往往會是此類型的首選,或者說最好選擇,但其可遇不可求的機緣,就需要創業者自己來創造了!

誠品應該是生活型態式創業的知名案例。在誠品創辦人吳清友持續的堅持理念經營下,如果沒有資金的挹注,其理念以及想法必然無法支持到目前的規模,而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就是誠品的「金主」之一。許多報導中可以看到,童董對誠品的投資,不介入經營、不要求回報,對於創辦人的熱忱以及事業,多的是感動以及關愛。

生活型態式創業 並非一定沒有規模化的機會

規模化與否沒有其必然性,往往也是創辦人的選擇。許多生活型態式新創進入規模化,勢必經歷創辦人內心天人交戰,在理念與商業化過程做一個妥協。並且過程當中需要創辦人調整好心性(不只是心情、態度,而還要整個性格的轉換),開始參與制度化管理、成本管控等概念,這些通常都是創辦人不見得喜歡的工作,本質上可能也不愛被制度化、工業化!

相較於技術型創業、生產型創業等,生活型態式創業較難設立一個硬的進入障礙(技術、專利、流程等),但往往此類創業其品牌效益就是最難被打破的進入門檻。可以把規模化的Life-style Startups想成一個類似宗教式的企業,領導人與核心幹部有共同的執念,堅而不摧的信仰,塑造出比一般企業更強烈的組織文化認同,而對消費者、使用者不僅提供了產品面的基本價值,更提昇了服務面、精神面的附加價值,因此品牌的認同度通常是其最大的武器。

前面提到的誠品是此類型規模化的典型。近年不論拓點或者通路擴張都更加積極的「湛盧咖啡」也是一個從生活型態出發,堅持理念但是逐步規模化的例子。湛盧創辦人盧董是科技人,有「為了創業而創業」的瘋狂基因,對精品咖啡的熱愛,結合了理性與科學,讓選豆、烘焙、磨豆、手沖等各階段建立程序,並且添加感受與故事,經營上從單店起家,擴大到HACCP等國際認證廠房、多店直營、次品牌,推出咖啡豆、濾掛等商品線,並且加入線上電商平台銷售,整體性的從夢想實現到企業化經營。

創業類型的選擇沒有對錯好壞,每個創業家依據當時的經歷以及年齡,思考的創業機會點也不同,隨著經驗以及年齡的增長,看待事業的想法定然也會跟著改變。或許Life style類型的創業,不如中大企業帶動的產值、就業量,但對於創業多樣性、民眾生活體驗的多元性,乃至於社區發展、社會安定等,提供了超過數字的多重促進。


本文作者為新光國際創投副總林冠仲,原刊早期資金資訊平台FINDIT

責任編輯/林彥呈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