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亞歷桑那大沙漠上的二戰史─皮馬航太博物館

2020-10-04 07:20

? 人氣

想瞭解70年來的美國空軍發展史,到皮馬航太館準沒有錯,照片中可以見到亞利桑那州空中國民兵162戰鬥機聯隊塗裝的F-16A,還有雷鳥飛行表演隊的F-84F表演機。(許劍虹提供)

想瞭解70年來的美國空軍發展史,到皮馬航太館準沒有錯,照片中可以見到亞利桑那州空中國民兵162戰鬥機聯隊塗裝的F-16A,還有雷鳥飛行表演隊的F-84F表演機。(許劍虹提供)

2019年3月21日,完成路克空軍基地之行的吳尚融與筆者,連夜開車抵達了土桑。筆者準備採訪23號與24號在戴維斯·蒙森空軍基地(Davis Monthan Air Force Base)的基地開放活動,吳尚融則要在22號搭乘客機飛往亞特蘭大榮光聯誼會的場合推銷新書。在送完吳尚融之後,筆者還有22號一天沒有行程,決定與同樣來自台北的屠老師一起參訪當地最有名的皮馬航太博物館(Pima Air & Space Museum)。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靠近戴維斯·蒙森空軍基地的皮馬航太館成立於1976年,展示飛機由開幕時的50架增加到了今天的350架,是目前世界規模最大的民間航空博物館。博物館的另外一大特色,在於戴維斯·蒙森空軍基地也是美國第309航空維護與重建大隊的據點,而該大隊的主要任務就是管理全球規模最大的退除役機隊,即容納了6,000架飛機以上的「飛機墳場」(Boneyard)。

皮馬航太博物館的大門口,是三架YF-23試驗機起飛升空的雕塑,可事實上YF-23在競 標中輸給了YF-22,從來沒有進入量產,而且也只打造出了兩架。(許劍虹提供)
皮馬航太博物館的大門口,是三架YF-23試驗機起飛升空的雕塑,可事實上YF-23在競 標中輸給了YF-22,從來沒有進入量產,而且也只打造出了兩架。(許劍虹提供)

所以經過與博物館預約,遊客也可搭乘接駁車進入「飛機墳場」參觀,不過想來此體驗的乘客實在太多,通常要成行三個月以前就透過網路排好行程。筆者向館方預約的時間太晚,排不到3月22日的行程,只好放棄參觀「飛機墳場」了。不過皮馬航太博物館裡面的館藏還是相當驚人,而且與中華民國有關的文物也相當之多,值得在此向各位讀者們好好介紹。

「飛機墳場」,由第309航太維修與再生大隊負責管理,目的就是將美軍退除役飛機封存保管起來,必要時可讓他們再度恢復現役並投入戰鬥!(許劍虹提供)
「飛機墳場」,由第309航太維修與再生大隊負責管理,目的就是將美軍退除役飛機封存保管起來,必要時可讓他們再度恢復現役並投入戰鬥!(許劍虹提供)

土桑航太館的落成

皮馬航太博物館起源於1966年,時任軍用機儲存與拆解中心(Military Aircraft Storage and Disposition Center)指揮的帕金(I. R. Perkin)上校,希望以戴維斯·蒙森空軍基地裡蒐藏的退役機種為主力,打造一座屬於土桑的航空博物館。他在美國空軍協會土桑分會的幾個朋友支持下,成立了土桑航空博物館基金會(Tucson Air Museum Foundation),並開展募款活動。

皮馬郡政府大力支持帕金上校的構想,決定為他爭取在戴維斯·蒙森空軍基地南方320公畝的土地上建立博物館,這些土地在當時由聯邦土地管理局所擁有。土桑航空博物館基金會將他們募集自民間的款項捐給皮馬郡政府,再由皮馬郡政府出面向聯邦政府購買土地。1968年9月11日,亞歷桑那州聯邦眾議員烏德爾(Morris K. Udall)代表美國聯邦政府,將30公畝的土地移交給基金會,為博物館的落成拉開序幕。

1969年,印度空軍將其機隊內的最後一架B-24解放者式轟炸機除役,於是土桑航空博物館基金會立即與印度空軍接洽,希望印度空軍能將這架B-24轟炸機轉讓給博物館。印度空軍欣然同意了基金會的要求,讓這架出廠編號44-44175的B-24J轟炸機成為了皮馬航太博物館擁有的第一架飛機。44-44175於1969年3月28日抵達土桑,成為地方上最轟動的大新聞,就連首位轟炸東京的英雄杜立德將軍都到場致意。

杜立德將軍完成轟炸東京的任務後迫降中國,並因此得到了蔣中正夫婦表揚,接著他被調到北非與歐洲戰場,先後出任第12航空軍、第15航空軍及第8航空軍的司令官。所以除去日本首都東京外,他也炸過義大利首都羅馬和德國首都柏林,算是三大軸心國都炸了一輪。他到土桑迎接B-24J的到來,想必也與過去他在北非和地中海戰場指揮過B-24的經歷有關。

二戰結束後獨立的印度,從英國皇家空軍手中接收了37架解放者式轟炸機,包括了這架成為皮馬航太館第一架展示機的44-44175。(許劍虹提供)
二戰結束後獨立的印度,從英國皇家空軍手中接收了37架解放者式轟炸機,包括了這架成為皮馬航太館第一架展示機的44-44175。(許劍虹提供)

可是44-44175與中國,或者說遠東的關係卻不只是因為杜立德出席了皮馬航太博物館首架展示飛機的到來典禮而已。因為44-44175出廠沒多久便被提供給了在印緬戰場上的英國皇家空軍,以解放者GR.VI式轟炸機的名義投入對日作戰,皇家空軍編號KH304。英軍裝備的解放者式轟炸機都被部署到了遠東戰場,還參加了對日據仰光的炸射,稱得上是滇緬戰場上的國軍之友。

所以皮馬航太博物館的歷史,從一開始就與二戰的中英美三國合作緊密相連。以這架B-24J為基礎,再加上35架來自軍用機儲存與拆解中心的飛機為基礎,皮馬航太博物館慢慢有了收藏基礎。等累積到了50架飛機後,博物館正式於1976年5月8日對外開張。到了今天,博物館的土地擴大到了80公畝,並擁有五個大型機棚,展示從20年代到今天的世界名機,而且軍用機與民航機都一應俱全。

喜歡阿湯哥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的讀者,可以到皮馬來看這架編號160684 的F-14A雄貓式戰鬥機,該機採用美國海軍第111戰鬥機中隊的鯊魚牙塗裝。(許劍虹提供)
喜歡阿湯哥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的讀者,可以到皮馬來看這架編號160684 的F-14A雄貓式戰鬥機,該機採用美國海軍第111戰鬥機中隊的鯊魚牙塗裝。(許劍虹提供)

355聯隊A-10展示區

戴維斯·蒙森空軍基地是美國空軍第355聯隊的基地,而第355聯隊又是以A-10雷霆式攻擊機為主力,所以A-10攻擊機也毫無疑問是皮馬航太博物館的主角。第355聯隊前身為第355戰鬥機大隊,成立於1942年11月12日,下轄第354、357與358三個中隊,隸屬第8戰鬥機司令部的第65聯隊,早期以P-47為主力掩護B-17和B-24等轟炸機空襲柏林。

從1944年開始,第355大隊換裝P-51野馬式戰鬥機,並在盟軍發起諾曼第登陸時空襲德軍後方,摧毀敵人交通線。盟軍能突破德軍在聖洛地區的防線,都仰賴第355大隊野馬機提供的空中支援。第355大隊在納粹德國垮台後的1946年11月20日宣告解散,直到韓戰結束以後的1955年8月,才又出於美國本土的防空需要恢復編制,裝備F-86D軍刀機。

館內珍藏的這架A-10A攻擊機,採用的是第355戰術戰鬥機聯隊第358中隊1992年的彩繪塗裝,編號為75-0298。(許劍虹提供)
館內珍藏的這架A-10A攻擊機,採用的是第355戰術戰鬥機聯隊第358中隊1992年的彩繪塗裝,編號為75-0298。(許劍虹提供)

越戰爆發後,擴編為第355戰術戰鬥機聯隊的第355大隊重新被部署到前線,從泰國派出F-105雷長式戰鬥攻擊機支援對北越的轟炸任務,他們總計投下202,596噸的炸彈,摧毀12,675座目標,還意外擊落了20架米格機。1970年12月10日,第355戰術戰鬥機聯隊因應美軍撤出越南的需求再度解散。直到隔年才又恢復編制,換裝A-7D海盜式攻擊機,接受戰術航空司令部指揮並進駐戴維斯·蒙森基地。

第355聯隊於1974年將A-7D攻擊機移交給空中國民兵,展開A-10雷霆式攻擊機的換裝工作,成為第355戰術訓練聯隊。波灣戰爭爆發後,進駐沙烏地阿拉伯的第355聯隊打出了A-10攻擊機的神威,以30mm公厘機砲搭配小牛飛彈打爆了伊拉克陸軍的1,000輛戰車、2,000輛軍用車輛、1,200座火砲外加兩架直升機。A-10直到今天,都還是阿富汗、伊拉克以及敘利亞戰場上打擊恐怖份子的主力。

關於A-10攻擊機的威力,筆者還會在接下來關於戴維斯·蒙森基地開放的文章中跟各位介紹。值得一提的是,就是傳承了飛虎隊歷史,分別隸屬於第23聯隊和第422聯隊的第74、第75與第76三個中隊也都是以A-10為主力的「姊妹隊」,所以關於他們裝備A-10後的相關作戰文獻,包括隊徽都被陳列於皮馬航太博物館的第355聯隊展示區中。

比方說第75中隊的隊徽為黑色虎鯊,象徵的是飛虎隊P-40戰鬥機上的鯊魚牙傳統。另外一個第76中隊,標誌則以象徵中美國旗的紅白藍三色為底色,並在象徵「飛虎」的老虎圖案上方加上兩個大大的中文字「前哨」。這個徽章的設計,來自於二戰末期由國民政府賦予第76中隊的外號「前哨中隊」。第74遠征中隊參加阿富汗戰爭的紀念章上,則毫無保留呈現出了中華民國空軍青天白日12道光芒的圖案。

第390轟炸機大隊紀念博物館

而皮馬航太博物館的特色,除了是在戴維斯·蒙森基地和「飛機墳場」旁邊外,裡面還有一個獨立運作的「館中之館」,即第390轟炸機大隊紀念博物館(390th Bomb Group Memorial Museum),由第390轟炸機大隊博物館基金會經營。雖然是兩個互不隸屬的博物館,但是遊客只需要花13塊到17塊美元的價格買皮馬航太博物館的入場卷,就可以免費參觀第390轟炸機大隊紀念博物館。

390轟炸機大隊紀念博物館,自然是以這架編號44-85828的B-17G為主角。(許劍虹提供)
390轟炸機大隊紀念博物館,自然是以這架編號44-85828的B-17G為主角。(許劍虹提供)

第390轟炸機大隊與第355戰鬥機大隊一樣,都隸屬於外號「全能第八軍」(Mighty Eighth)的第8航空軍,在二戰期間負責對歐洲戰場的炸射任務。比起在中國戰場上的第14航空軍,第8航空軍的規模是16倍大,擁有20萬名空地勤人員,而且從1944年起就可以在每一場針對歐洲的空襲任務中,投入2,000架四引擎轟炸機與1,000架戰鬥機的兵力,讓陳納德將軍羨慕不已。

然而第8航空軍在空襲德國與其他歐洲佔領區的過程中,卻也因為德國戰鬥機還有防空火砲的抵抗遭遇到不少損失,共有10,561架飛機被擊落,其中4,757架為B-17轟炸機。第8航空軍損失了26,000名優秀飛行員,還有28,000人被德軍俘虜。前後裝備275架B-17轟炸機的第390轟炸機大隊,就損失了176架飛機。第8航空軍為了減少龐大的人員戰損率,規定所有飛行員只要執行滿25次任務就可以回家。

館方同樣以比例模型方式,來模擬第390轟炸機大隊轟炸柏林時遭遇到的慘重損失。(許劍虹提供)
館方同樣以比例模型方式,來模擬第390轟炸機大隊轟炸柏林時遭遇到的慘重損失。(許劍虹提供)

絕大多數的作戰任務中,第390轟炸機大隊都是與第95轟炸機大隊和第100轟炸機大隊一起執行,三個大隊都被編入第8航空軍第8轟炸機司令部第13作戰聯隊的編制下。所以第390轟炸機大隊紀念博物館一度野心勃勃,想要將另外兩個大隊的文物都一起收進來,變成以紀念整支第13作戰聯隊為宗旨的紀念館。所以筆者在參觀第390轟炸機大隊紀念博物館時,也能看到第95轟炸機大隊的文物。

不過第100轟炸機大隊基金會並沒有打算與第95、第390轟炸機大隊合組一個博物館,而是打算把自己的紀念館設在筆者稍早介紹過的棕櫚泉航空博物館內,所以第390轟炸機大隊博物館基金會終究還是無法如願以償擴大這座博物館的紀念規模。儘管如此,光是第390轟炸機大隊的歷史其實就已經夠動人了,他們總計執行了300次作戰任務,投下19,000噸的炸彈,還在空戰中擊落342架敵機。

來自第390轟炸機大隊的B-17,參加了第3航空師從1945年5月1日到5月7日之間向荷蘭飢荒區空投糧食的人道救援任務,即「暴食行動」(Operation Chowhound)。2,191架次的空投任務當中,有216次是由第390大隊執行,讓他們成為了美國良善精神的象徵。為此杜立德將軍對第390大隊的表現讚不絕口,他指出:「只有透過完善的計劃與執行,才能像第390轟炸機大隊那般出色的完成任務。」

二戰結束之際,第390大隊向荷蘭德國占領區人民空投糧食,為該大隊成立以來所執行的最偉大任務。(許劍虹提供)
二戰結束之際,第390大隊向荷蘭德國占領區人民空投糧食,為該大隊成立以來所執行的最偉大任務。(許劍虹提供)

規模龐大的二戰精選名機

美國雖然是航空起源國,卻因為直到1917年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且早期是以英國或者法國機種為主力的關係,軍用機的發展要到20年代才算真正成熟。博物館裡面比較值得一看的早期作戰機種,莫過於寇蒂斯(Curtis)公司為美國海軍和陸戰隊量身打造的F6C-4霍克驅逐機。涵蓋F6C-4型在內,F6C霍克驅逐機的產量並不多,從1927年全面量產開始,到1932年從部隊除役為止僅生產了75架。

皮馬航太館館藏的F6C-4霍克驅逐機,即抗戰初期中華民國空軍主力Hawk II與Hawk III的前身。(許劍虹提供)
皮馬航太館館藏的F6C-4霍克驅逐機,即抗戰初期中華民國空軍主力Hawk II與Hawk III的前身。(許劍虹提供)

如此少的生產數量,如此短的服務時間,讓F6C很容易被航空迷遺忘或忽視,筆者何以敢做出霍克驅逐機有看頭的結論呢?是想要誤導各位讀者嗎?並不是!因為抗戰初期中華民國空軍使用的兩款最有名機種,即Hawk II還有Hawk III,其實都是由F6C霍克驅逐機為基礎所打造而來,所以陳列在皮馬航太館的這架F6C-4還算是有值得兩岸中國人參觀之處。

由於美國要等到二戰爆發後,才成為真正的航空大國,所以全美的軍用航空博物館都很難不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飛機為主角,皮馬航太館當然也不例外。但是皮馬航太館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展示的知名機種無論是二戰還是冷戰機種,都不會只來自於美國。比如英國的颶風式MK.IIB戰鬥機、噴火式FR. XIVE戰鬥機及博靈布魯克(Bristol Bolingbroke),即加拿大版本的布倫罕姆轟炸機都在收藏範圍之內。

德國空軍曾投入攔截B-17作戰的Bf 109F-4戰鬥機,還有在中國戰場上空和中美空軍混合團大打出手的一式戰鬥機「隼」,也是參觀本館時所不可錯過的軸心國機種。尤其是提到日本戰鬥機,博物館裡比較常見的顯然是海軍的零式戰鬥機,看到陸軍航空隊裝備的「隼」並不容易。更罕見的,則是皮馬航太博物館有全世界僅存三架Ki-115「劍」戰鬥機當中的其中一架。

Ki-115是為了實施特攻作戰所打造的自殺飛機,分別為陸軍版本的「劍」戰鬥機與海軍版本的「藤花」戰鬥機,有超過100架在1945年5月到8月之間被打造出來。幸運的是,Ki-115尚來不及投入實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就以日本戰敗畫下句點。目前展示在皮馬航太館的這架Ki-115,是由華盛頓特區的國家航太博物館商借來的,另外兩架同型機則分別存放於東京都立航空高專和日本筑波世的國立科學博物館。

本館最特別的機型,是日本中島公司在戰爭末期研發,卻來不及上戰場的自殺戰鬥機KI-115「劍」。(許劍虹提供)
本館最特別的機型,是日本中島公司在戰爭末期研發,卻來不及上戰場的自殺戰鬥機KI-115「劍」。(許劍虹提供)
日本陸軍航空隊的一式戰鬥機「隼」,為中華民國空軍抗戰末期的死對頭。(許劍虹提供)
日本陸軍航空隊的一式戰鬥機「隼」,為中華民國空軍抗戰末期的死對頭。(許劍虹提供)

比爾公司研發的P-39空中眼鏡蛇,還有以P-39為基礎研發的P-63國王眼鏡蛇兩款對地攻擊機。由於P-39與P-63在二戰時的主要援助對象是蘇聯,國人對這兩款眼鏡蛇的認識比較不足,但是在上一篇關於路克基地的文章中,筆者提到赴美受訓的陳炳靖教官,其實就接受過P-39的飛行訓練,雖然這款以對地攻擊為主要任務的飛機被評斷不適合空戰頻繁的中國戰場,但仍與中華民國空軍有那麼一丁點的關係。

與兩岸有關的二戰故事

寇帝斯公司的P-40戰鬥機,因為陳納德將軍與飛虎隊的原因,是最能讓美國人聯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中華民國空軍的戰鬥機種。皮馬航太館裡也陳列了一架飛虎隊使用過的P-40E戰鬥機,不過因為該機是從巴布亞紐幾內亞帶回美國後,重新組裝的飛機,所以採用原本第49大隊第9中隊的塗裝,編號41-25163,飛行員為叱吒太平洋與歐洲戰場的王牌英雄伍德斯(Sidney S. Woods)。

什麼皮馬航太館,要花費那麼大力氣從南太平洋把伍德斯的座機運回來組裝呢?因為伍德斯雖然出生德州,但卻在亞利桑那州長大,對亞利桑那州有特別的歸屬感,這架飛機被他命名為「亞利桑那號」,象徵美國人與中國人一樣有人親土親的觀念。有趣的是,前面我們提到的一式戰鬥機「隼」,居然採用的也是新幾內亞日本陸軍航空隊飛行第63戰隊彩繪,讓筆者產生了兩機是否有交手過的想像。

被取名為「亞利桑那號」的P-40E戰鬥機,隸屬於第49戰鬥機大隊第9中隊。(許劍虹提供)
被取名為「亞利桑那號」的P-40E戰鬥機,隸屬於第49戰鬥機大隊第9中隊。(許劍虹提供)

會有這樣的想像,也是因為P-40E與「隼」同為中國戰場上代表盟國和軸心國的死對頭。當然在規模如此龐大的博物館裡,與海峽兩岸有關的文物不會只有這架打了擦邊球的P-40。比如由三架P-51殘骸拼湊而成,漆上科迪斯(Louis E. Curdes)中校塗裝的P-51D野馬機,就有段與台灣有關係的歷史。因為當時隸屬第3空中突擊大隊第4中隊的科迪斯,其中一個任務就是炸射台灣島上的日軍。

科迪斯為什麼那麼有名?因為他是二戰美國陸軍航空軍的眾多空戰英雄中,少數具有擊落德國、義大利與日本戰機紀錄中,幾乎打遍了軸心國的所有天下無敵手。在歐洲作戰時,他就創下擊落七架德國空軍Me 109與義大利空軍C.202戰鬥機一架的紀錄。不過在這架飛機上,除了德義日三大軸心國旗幟外還有一面美國國旗,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在1945年2月10日,科迪斯在南台灣上空找不到目標,轉而對菲律賓巴丹島上的日軍機場轟炸時,看到一架無武裝的美軍C-47運輸機飛來,顯然這架運輸機處於迷航狀態,正在往科迪斯之前攻擊的日軍機場飛去。科迪斯為了避免C-47降落到錯誤的機場,在試圖以無線電聯絡對方未果的情況下,只好先行將其擊落,避免了機上12名基礎人員和兩名護士被日軍俘虜,而且其中一名護士還在未來與他共結連理。

類似的人道故事還有很多,讓人數都數不完。比如大家談到B-29轟炸機,都是對日本本土的無差別轟炸,不過館內珍藏的B-29轟炸機採用第315轟炸機聯隊330大隊的塗裝,該大隊曾在日本投降後從塞班島起飛,為關押在日本本土、中國大陸和東南亞的盟軍戰俘營空投糧食。所以第330大隊的B-29飛行員們也配備了上方有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的血幅(Blood chit),方便在中國出意外時尋求國民政府協助。

被取名為「感傷旅程號」(Sentimental Journey)的這架B-29,參加過抗戰勝利後中國戰場的人道救援任務,在該機右下方的是P-63超級眼鏡蛇攻擊機。(許劍虹提供)
被取名為「感傷旅程號」(Sentimental Journey)的這架B-29,參加過抗戰勝利後中國戰場的人道救援任務,在該機右下方的是P-63超級眼鏡蛇攻擊機。(許劍虹提供)
「感傷旅程號」組員被發配的血幅,讓他們在中國戰場遭遇意外時,可以向國民政府尋求援助。(許劍虹提供)
「感傷旅程號」組員被發配的血幅,讓他們在中國戰場遭遇意外時,可以向國民政府尋求援助。(許劍虹提供)

全球冷戰名機的聚集地

講完了二戰之後,筆者還要告訴大家皮馬航太博物館是全球最大的冷戰名機收藏寶庫,所有在美國空軍中服務的戰略轟炸機,從曾經到台灣參加雙十閱兵的B-36和平使者開始,到首款噴射動力又具電子作戰功能的EB-47E戰略轟炸機,還有寶刀未老,仍處於服役狀態的B-52同溫層堡壘轟炸機等巨無霸。而且光是B-52這樣的龐然大物,就蒐藏了B-52A、B-52C與B-52D各一架,博物館規模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F-84、F-86、F-100、F-101、F-102、 F-104、F-105、F-106、F-4到今天還擔當主力的F-15與F-16等美國空軍機種,還有以F7F、F9F、F2H、F-11、F-4、F-8、F-14和F/A-18為代表的海軍作戰機種在本館都是一應俱全。其他比較值得提到的機種,包括以B-29為藍圖,結合戰略轟炸機和空中加油機功能的KB-50J、還有做為其後繼機種的KC-97及KC-135兩款空中加油機。

採取三角翼設計的B-58超音速戰略轟炸機、空軍的EC-121T電子作戰機還有海軍的E-1B早期預警機等等,都讓筆者對百年來軍用機發展的設計嘆為觀止。有些設計永遠成為了歷史,有些設計卻被保留下來,發光發熱並永遠改變了人類作戰的方式。站在亞歷桑那州的大沙漠上,看著一架又一架的龐然大物豎立在自己眼前,筆者發自內心感覺到自己的渺小,在歷史上的影響力簡直是虛無!

更重要的是,皮馬航太館裡展示的飛機還不是只有美國的而已。冷戰剛剛結束的90年代,許多前蘇聯的飛機經由俄羅斯或者其他前華沙公約組織國成員輸入美國,其中八架米格機被陳列於皮馬航太博物館。八架米格機包括MiG-15兩架、MiG-17兩架、MiG-21兩架以及MiG-23、MiG-29各一架。在80年代蘇聯入侵阿富汗中,遭到自由鬥士以刺針飛彈大量擊落的Mi-24武裝直升機,也可以在本館看到。

博物館裡的這架MiG-29,是摩爾多瓦脫離蘇聯獨立後於1997年轉售給美國的,因為美國害怕摩爾多瓦將這些具有核子打擊能力的飛機賣給敵視美國的國家或者恐怖分子。(許劍虹提供)
博物館裡的這架MiG-29,是摩爾多瓦脫離蘇聯獨立後於1997年轉售給美國的,因為美國害怕摩爾多瓦將這些具有核子打擊能力的飛機賣給敵視美國的國家或者恐怖分子。(許劍虹提供)

美俄兩國的戰機是冷戰時代的主角,不過以英國、法國、德國還有義大利為代表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會員國,並沒有因為有美國可以依賴就放棄研發自己的機種。比如英國的閃電式戰鬥機、法國的神祕式戰鬥機、軍旗式戰鬥機、阿爾發噴射教練機以及由英德義三國聯合研發的龍捲風戰鬥攻擊機等等,都能讓我們體會到歐洲各國航空工業試圖擺脫美蘇兩強宰割的努力。

對垂直起降機種有興趣的讀者,更是不能錯過本館的收藏,從最早期的鷂式(Kestrel)FGA.1原型機開始,到英國航太工業的獵鷹GR.5、海獵鷹FA2,再到英國霍克·西德利(Hawker Siddeley)的獵鷹GR.3以及外銷到美國的TAV-8A、AV-8C等美軍陸戰隊機型,稱得上是全員到齊。無論是對航空史、二戰史還是中國近代史有興趣的人,都應該來這裡看一看。

*作者為中美關係研究,軍事寫作者。本文為「華美軍事之旅系列10」,原刊《新共和通訊》授權轉載。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