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毀國滅黨的罪人、亦或推動民主的台獨教父?掙扎於認同與統獨,李登輝百年人生猶如一部台灣近代史

2020-07-31 12:14

? 人氣

1995年6月9日台灣總統李登輝和他的妻子在康乃爾大學發表歐林演講後回應掌聲。(美國之音)

1995年6月9日台灣總統李登輝和他的妻子在康乃爾大學發表歐林演講後回應掌聲。(美國之音)

台灣前總統李登輝(1923-2020)生於日本殖民時代、長於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中年時,以留日、留美農業經濟博士的優異學經歷,後加入國民黨並受蔣經國一路提拔,而成為他的接班人。他也是台灣第一位土生土長的本省籍總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人稱「阿輝伯」的他在12年(1988-2000)的總統任內,帶領台灣完成民主化的寧靜革命,不僅奠定了台灣今日多黨競爭的民主政治體制,也為自己在國際上贏得了「民主先生」的美譽,但他在1999年揭櫫台灣和中國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也就是所謂的「兩國論」,雖然確立了中華民國在台灣的主權定位,卻也揭開兩岸關係長期的對立和隔閡。

不過,這位躍上《時代雜誌》封面的民主先生因間接導致國民黨於2000年失去政權,而被開除黨籍、且長期不見容於國民黨人,尤其卸任的他由藍轉綠,轉而以民間人士身份,大力支持台灣的獨立運動。

李登輝近百歲的一生宛如一部台灣近代史,反映出台灣人在國族認同、兩岸統獨爭議和追求國際定位上等諸多面向的掙扎。

2008年的李登輝。(美聯社)
2008年的李登輝。(美聯社)

對於他的功與過,五位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跨黨派人士和歷史學家褒貶不一。

國族認同轉變

華人民主學院董事主席曾建元說,因為生於皇民化家庭,年輕時的李登輝是個日本人,但不見得有皇民意識,後來,隨著國民政府遷台,他變成中國人,1947年二二八白色恐怖時期,他因為心懷深切的祖國情懷,一度參加中共在台的地下黨,直至認知到共產黨的不可期待,因而轉為堅決反共、維護民主的政治人物。

從日本人、中國人、到最後真正擁抱自己台灣人的身份,曾建元說:李登輝「代表台灣那一代知識分子在認同上的心路歷程和轉變」,李登輝自己也曾感嘆過,說這是「生為台灣人的悲哀」

1968年,李登輝取得美國康乃爾大學的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回到台灣,因為農經長才受到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的賞識,並自1971年起,加入國民黨,開啟他在國民黨內的從政生涯、也是他自己口中「一段奇妙的旅程」

他從1972年正式入閣,出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到後來歷經官派台北市長、台灣省政府主席,乃至1984年正式出任副總統,這十多年間,雖然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已有所謂的「吹台青」政策,開始啟用台灣本省仕紳,但為何李登輝會脫穎而出,得到蔣經國的刻意栽培?

「吹台青」政策下的佼佼者

現任台灣國史館館長的陳儀深說:「他有一個好的學經歷背景,信仰基督教,為人恭敬、又謙恭」是李登輝比當年的台籍政治人物(如林洋港和邱創煥等人)略勝一籌的關鍵,當時,蔣經國也曾評價「李登輝同志各方反應亦深以為得人」

是歷史的偶然、又或是宿命,蔣經國於1988年病逝,臨危繼任總統大位的李登輝出現在鎂光燈前,「高大、龍行虎步」的他讓普羅台灣大眾有了那麼一點出頭天的感覺和信心,陳儀深說。

但現實的歷史沒有那麼浪漫的,初掌權的李登輝權力並不穩固,因此,這段時間檯面下的國民黨政爭波濤洶湧,也是李登輝用盡權謀、對付黨內政敵的階段,這是一場以他為首的本土勢力主流派對上外省精英的非主流派的激烈政爭。

曾建元說,李登輝雖然權謀,但也很有智慧,「他不會對敵人趕盡殺絕,相反地,他在追求政治目標的過程中,會把政敵從阻力變成助力,再形成一種合力,以達到他所追求的政治目標,這是李登輝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例如,曾建元說,在黨內的運作上,李登輝曾經提拔軍系郝柏村,一方面拉攏軍權,一方面利用郝柏村來推動民主化,又例如,他把黨外和野百合學運(1990)的反對聲浪化為他的外援,來反制國民黨內反對他的非主流勢力。

曾建元說,李登輝也把這一套策略運用在台灣的國際和兩岸關係上,運用台灣的民主價值來贏得美國的支持、且克服內外逆境,使他得以在1995年返回美國母校康乃爾大學演講,成為台灣有史以來首位訪美的總統,也是當時台美外交關係的最大突破,雖然後續也引來北京的反彈和台海飛彈危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