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取得台灣機密文件:李登輝政權為抗衡中國,當時已開始研發中程飛彈

2019-11-07 11:57

? 人氣

日本《產經新聞》7日頭版報導台灣開發彈道飛彈的消息。(翻攝《產經新聞》)

日本《產經新聞》7日頭版報導台灣開發彈道飛彈的消息。(翻攝《產經新聞》)

日本《產經新聞》獲得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之後的台灣國安機密資料,並在7日以頭版頭條報導,台灣政府在李登輝時代曾下令研發「準中程彈道飛彈」(MRBM),並在陳水扁總統時代研發成功、進入量產。雖然媒體過去也曾引述「中距離飛彈」開發人員的說法加以報導,但《產經新聞》強調,這是第一次在公文書中證明,台灣政權中樞確實參與中程飛彈的研發工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產經新聞》的駐台記者田中靖人表示,這份6日入手的文件是台灣國家安全會議的議事紀錄,上面的日期是民國87年(1998年,《產經》誤為1997年)12月17日。時任國防部長的蔣仲苓在會中表示,「嚇阻力量」對於我國國防至為重要,像是民國47年的台海戰役(包括八二三砲戰、「八二四」與「九二」海戰,還有發生在台海上空的13次空戰),美援的八英吋巨砲就扮演了有效的嚇阻角色。蔣仲苓說,未來「中距離彈道飛彈」若能研發成功,就可以對中共擁有「有效的嚇阻力量」。

《產經新聞》說,過去台灣發展飛彈的報導,都只是說李登輝時代有一個飛彈研發計畫,至於開發的時間、與政權參與的狀況都不明朗。不過這份國安會議記錄顯示,在1996年的台海飛彈危機之後,台灣政府確實非常重視飛彈開發計畫,而且不只是末端研究機關的研究計畫或興趣,而是整個政權都在推進這個工作。

什麼是「台海飛彈危機」?

1996年3月23日,台灣進行首次總統、副總統的公民直選,這也是動員戡亂時期結束後的第一場總統、副總統選舉。台灣政權的正當性從此與中國架構(國民大會的萬年國代)無關,加上時任總統的李登輝當時逐漸流露台灣主體意識,這讓中國從1995年夏天開始頻頻舉行大規模軍演與彈道飛彈試射。

1996年3月的台灣總統選舉前夕,中國甚至直接對基隆與高雄外海發射多枚東風-15短程彈道飛彈,引發兩岸情勢高度緊張。這段時間美軍也派出第五艦隊的尼米茲號(USS Nimitz)與第七艦隊的獨立號(USS Independence)兩個航母打擊群到台灣近海巡弋,對中國可能的攻台行徑加以牽制。由美軍出動兩個航母打擊群的大動作來看,可以推想當時的氣氛有多麼劍拔弩張。

《產經新聞》還說,在陳水扁總統執政時曾擔任國防部長的蔡明憲,曾在2011年出版的回憶錄《天佑台灣:蔡明憲的從政告白》中也曾提到,台灣早在2008年就已自製「中程飛彈」,這型由中山科學研究院自行研發、射程達中程距離的飛彈,在飛行速度、操控性、精準度及誤差率都有相當水準,他也曾親自到南部基地視察該款飛彈試射,陳水扁總統也曾在2008年2月至5月間出席了試射作業,但這款飛彈是不是彈道飛彈,目前仍不清楚。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