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聯馬航新聞戰 中國慘敗

2014-03-18 17:58

? 人氣

馬航失聯是一場國際新聞戰。(新華網)

馬航失聯是一場國際新聞戰。(新華網)

馬航失聯至今10天,行蹤成謎。機上的中國乘客最多,但中國媒體沒有獨家報導,和西方媒體相比也最被動,說明中國雖有龐大的記者群,但缺乏軟實力和相應的制度,導致在國際新聞戰中未能有一席之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對此感觸尤深。馬航班機3月8日失聯,正好在中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期間,他在北京採訪,對這場國際新聞戰身歷其境。他說,一直很想從北京中央級媒體打聽中國乘客名單。但幾天下來,所有失聯新聞都跟著西方媒體跑,中國媒體沒有一點「獨家消息」。

馬航失聯隔天,《紐約時報》1位友人告訴他,該報調集30名資深記者組成報導團隊,並在第一時間寫出18篇報導與分析,調用人力之多,說明案情蹊蹺。他暗想,怎能在短短時間寫出18篇文章,他們需要掌握多少資料和專業知識?事後證明,西方主流媒體從衛星資料到通訊記錄,從飛行軌跡到飛行時間,逐一到手,馬來西亞當局雖多次否認,最後還是紙包不住火,迫使馬國總理15日在記者會上承認報導中的諸多事實。

徐靜波認為,西方主流媒體能取得重要飛行情資,毫無疑問是軍方、衛星公司和情報單位的提供,這是記者的能耐,涉及長期的人脈耕耘與信賴關係。當然,這些媒體也花了大錢向衛星公司購買資料。

反觀中國媒體,《央視》等中央級媒體為何做不到?甚至未能取得中國調動10顆衛星的定點掃描圖片。原因很簡單,中國媒體長期以來只能「聽傳達」,「挖消息」是大忌,這注定中國央媒只能是「養尊處優的公主,而非四處尋生的小販。」

在制度上,中國媒體沒有培養專家型的記者制度,尤其是中央媒體套用機關的遊戲規則,框定記者的政治待遇與經濟福利,使得優秀記者最終都成為無所事事的官僚幹部,享受待遇,同時也毀滅了才華。徐靜波說,許多優秀記者一旦臨近40歲,都不願跑第一線,甚至覺得在第一線跑新聞是種羞恥。

跑全國人大政協會議新聞長達17年的徐靜波,發現會場的熟面孔愈來愈少,年輕記者努力攔訪對象,但深刻的文章少見報章,坐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他有一種強烈的孤獨感。中國有錢可以打造人數最多的「新聞航母」,但最需要的是軟實力,並改變一些制度的框架。唯有如此,中國媒體在世界媒體舞台才有一席之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