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挺生觀點:德國參謀本部的前世今生(六)

2020-07-26 07:10

? 人氣

由於軍隊規模的擴大與動員速度的加快,過去統一戰爭中差強人意的作戰表現不再是成功的保證。於是,從1880年代末起,瓦德西建立四個機制,讓參謀本部透過作戰計畫對整個陸軍進行垂直整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鐵路幹線指揮部,共20個,平時的任務包括:新路線建設的督導,既有路線、車站的維護與升級;從1880年代起參與組織動員演習的工作。

二、軍管區體系,共200個兵站,負責動員超過一百萬名後備役、民兵役官兵;每一年將近12萬人被召集進行演習測試動員管制措施。

三、參謀長制度,14個野戰軍與37個師都有自己的參謀部,由戰爭學院與參謀本部訓練出來的參謀軍官,依循參謀本部的模式運作。

四、行政程序的標準化。部隊中的1a參謀軍官(作戰官)負責行軍、駐紮、部隊移防、演習、動員、鐵公路運輸、電報通訊、邊界與政治狀況、鄰國軍隊的實力與部署狀況、橋樑或浮橋架設、軍用地圖等業務。他們將柏林本部的業務複製到下級單位,並確保戰爭計畫的執行。平時的1個野戰軍約12,000人,有25名參謀軍官,1個師6,000人,有10名參謀軍官;戰時編制則成比例增加。

1889年時,戰爭計畫的制訂出現四個清晰可見的趨勢:

一、加速轉型為隨時準備就緒的軍隊,這代表更快的動員,與現役、後備役、民兵役兵力之間更佳的連結;

二、大量而集中地使用砲兵,形成更強大的初始攻擊力量;

三、強化情資管控,建立機密等級制度,參謀本部內只有專責鐵路動員運輸的軍官,得以接觸所有作戰計畫的內容;

四、引進動員前準備階段,讓部隊可更早完成行動準備,能以最大的兵力出現在戰場上。

整體而言,瓦德西時代的參謀本部,延續了老毛奇開始的改革,並以更嚴謹的態度加以執行。雖然兩者曾有戰略觀點上的衝突,但最後還是實事求是地解決;老毛奇留下的不僅是思想與功績,更難得的是態度,讓他與腓特烈二世、塞德利茲(Friedrich Wilhelm von Seydlitz)、蒲留歇(Gebhard Leberecht von Blücher)、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克勞塞維茲等前輩,並列為普魯士軍人的典範。1890年的秋季大演習,瓦德西身為總裁判官,根據客觀的標準判定由威廉二世指揮的一方戰敗。此舉得罪了年輕氣盛的德皇,戰爭內閣中對瓦德西改革不滿的將領便趁機進言,將瓦德西拉下台。指定接班的希里芬個性與瓦德西南轅北轍,因此雖然是瓦德西所提拔,但獲得德皇與戰爭內閣的信任,於1891年2月成為參謀總長。

希里芬其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