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藝術家帶你在火燒島遇見新生

2020-07-21 11:00

? 人氣

帶領版畫創作的李佳泓分享,創作不是建構論述,而是讓參與者體驗當年的時代氛圍。(李佳穎攝)

帶領版畫創作的李佳泓分享,創作不是建構論述,而是讓參與者體驗當年的時代氛圍。(李佳穎攝)

今年的綠島人權藝術季展出一系列參與式創作,藝術家企圖打破「創作者」與「觀眾」的分化,以及「我做」與「你看」的分工,因為這些僵固的關係正限制了行動的可能。一旦人人都可以成為創作者,也預示了人人都有起身行動的可能。

被稱為火燒島的綠島,夏季燠熱難耐,島如其名,宛如火燒。綠島感化監獄「綠洲山莊」的三一○號房「裝」了超過三十個人,空氣窒悶黏膩,連呼吸都需要特別用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聽完故事再創作版畫重現

這座監獄早就不關押犯人了,牢房裡掛著版畫,上頭寫著政治犯的名字。參訪的大人、小朋友個個頸上掛著毛巾、臉頰曬得通紅,指認自己刻製、印刷的版畫。「這是我的畫欸!」「我畫的是一隻貓爬上煙囪喔!」

透過版畫製作,參與者不僅再現了政治犯的故事,也在想像的過程中添入當下的自己。(李佳穎攝)
透過版畫製作,參與者不僅再現了政治犯的故事,也在想像的過程中添入當下的自己。(李佳穎攝)

男孩說那隻貓是林東福。一九二四年出生的林東福原本是橋頭糖廠工人,眼見國民政府來台後,人民生活每況愈下,便和朋友一起參加讀書會共謀策略。覆巢之下無完卵,他們堅信顧工廠就是保住飯碗,喜歡攝影的林東福爬上煙囪,拍下橋頭糖廠與高雄煉油廠的照片,以便未來提出對策。

歷史的發展眾所皆知,兩岸沒有開戰,情治機關抓捕了當時參與讀書會的夥伴,這張工廠空拍照竟被視為勾結共產黨、意圖顛覆國家的鐵證。林東福等人被指控是「匪諜」,最後被判處死刑,於五二年槍決。

這些版畫是二○二○年綠島人權藝術季的作品之一。由學術研究者、影像工作者與表演藝術工作者等人成立的「安魂工作隊」,過去一年巡迴全台各鄉鎮及學校,引領大小朋友畫下當地政治犯的故事。前來參觀的是高雄的「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他們的畫作也在展覽之列。

這一系列的活動是由「講故事」、「肢體活動」及「雕刻版畫」組成。參與者聽完故事之後,先合力演出印象深刻的環節,再以此為雛形做為雕刻版畫的底稿。版畫再現了過去政治犯的故事與感受,卻又在想像、擺動的過程中不至於忽略現在的自己。

林東福的故事引起親子共學團激烈的討論。領隊施婷文就提到,當她問小孩們:「林東福是否有罪?」有人說:「他根本沒罪,他只是去參加讀書會,難道這樣也不行嗎?」

故事與對話的當下,香港的反送中抗爭正如火如荼進行,有小朋友迅速反應:「戒嚴時期就是現在的香港。」

公館國小學生聽完故事後,在以綠島政治犯監獄為底圖的畫紙上剪貼記憶。(李佳穎攝)
公館國小學生聽完故事後,在以綠島政治犯監獄為底圖的畫紙上剪貼記憶。(李佳穎攝)

海賊王角色變威權統治者

主要負責製作版畫的是安魂工作隊成員李佳泓,他過去與友人合拍的電影《錢江衍派》曾藉著政治犯施明正的故事,探討跨世代的歷史視野;也以不義遺址華山轉運站為題,發想新的公車路標設計〈等車的人〉;錄像《像條狗》則以外省籍政治犯的故事為本,描繪國家集體敘事下的個人故事。

「這些年來,對於白色恐怖政治犯的認識,讓我看到更為清楚的面孔,他們單一卻又連結,那種『跟著其他人一起做些什麼』的精神對我有很大的啟發。」這是李佳泓第二年參與綠島人權藝術季,他端出參與式的作品。

李佳泓表示,版畫的發想來自於一九五○年代、自重慶逃難來台的政治犯黃榮燦,他曾擔任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後改制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講師,也是台大「自由畫社」的指導老師,鼓勵校園內的左翼文化運動。最知名的作品是描繪二二八事件的木刻作品〈恐怖的檢查〉。

版畫被史學家、藝術家視為「左翼」、「具批判性」,當代的版畫卻打破僵固的意識形態。李佳泓分享,有一次活動進行前,老師曾轉傳學生的問題:「可以畫動畫嗎?」他沒有多加干預,最後學生畫出動畫《海賊王》的反派角色多佛朗明哥以絲線操控木偶的畫面,頗有呼應威權統治的意味。

當時黃榮燦這批外省左翼木刻家曾遭本土的寫實主義藝術家李石樵批評,版畫是從黑暗泥濘長出的東西,不具藝術價值。不過版畫的易複製性與易傳播性,同樣的故事、不同的畫作,讓李佳泓看見人與人重新連結的的可能。

如同安魂工作隊所強調的「互動」與「連結」,北藝大的學生柯曉如、黃泓栩、曾俊傑、許芸綺等四人在課程之外,也積極尋找與他人互動的可能性。他們分別以四位綠島在地居民林登榮、蔡貴英、顏王玉霞與蔡居福的訪談資料繪製繪本,帶入綠島公館國小分享。

〈島上的童年〉是柯曉如以綠島在地居民故事為基礎所畫的繪本。(李佳穎攝)
〈島上的童年〉是柯曉如以綠島在地居民故事為基礎所畫的繪本。(李佳穎攝)

用島民視角重構綠島「新生活」

二○一九年九月,北藝大首次與國家人權博物館合作開設「記憶政治與藝術介入」課程,學生們在課堂上大量閱讀國內外藝術介入轉型正義的案例,進一步以台灣的故事發想創作的可能性。有人以政治犯的遺書為本,有人復刻當時的版畫,而這四人最在意的是綠島居民的感受。

不少創作者極力追求個人美學成就,九○年代末期出生的北藝大學生卻毫不猶豫地說:「白色恐怖不只是一群被關的人的故事。談到白色恐怖,不就需要互動和討論嗎?」他們大多在小學的時候聽聞「白色恐怖」,這回他們要將這顆種子帶回綠島。

這顆種子,「不是要教人畫分好人、壞人,而是要認識長輩的經歷。」柯曉如說,當時的綠島政治犯被稱為「新生」,意指揮別過去,展望新生活,而綠島居民遇見「新生」,也同時擁有新生活。

柯曉如畫的是綠島在地國小老師林登榮的故事,十二歲那年,看到男男女女的政治犯登入綠島,還記得當時官兵到家家戶戶宣導「他們都是壞人」,直到聽說他們竟會幫綠島的學童補習英文、幫居民蓋豬舍,才漸漸對他們改觀。

黃泓栩善於描繪空間,他對蔡貴英的故事特別有感,因為她曾說小時候生長在監獄附近,像是生活在桃花源一樣。曾俊傑筆下的主角是顏王玉霞,他的丈夫是福建人,兩人因他來綠島指揮部當兵、負責關押犯人而認識。

蔡居福小時候住在綠島監獄的流麻溝附近,政治犯家屬前來探親時也會到他家借宿,而島上的教育與醫療資源缺乏,政治犯曾教他游泳,女性政治犯甚至成為島上的產婆,「這些故事都讓我們看到政治犯和綠島居民立體的那一面。」許芸綺說。

北藝大的繪本團隊選擇以島民的視角回顧這段記憶,跟著當時仍年幼的居民一同經驗這段過往,讓當時旁觀者成為敘事主體,探索另一種認識過往的途徑。現今的旁觀者也沒有缺席,他們也透過繪本,重新找回這段遙遠失落的記憶。

互動式創作也教會創作者謙虛

台下的小學生透過繪本,才認識了自己祖父母的故事。除了聆聽,北藝大的學生帶領他們以「我的秘密基地」為主題,透過集體創作,翻轉監獄的想像,讓過去不只是過去。他們將綠島監獄空間圖當作地圖背景,將繪本故事提到的元素與物件貼到地圖上,回溯爺爺奶奶可能經歷的生活。

許芸綺過去曾投入許多當代社會議題創作,但她坦言:「過去的作品是以我為主題,追求的的是表達自我觀點的手法,這次的繪本主角是奶奶,還要容易被讀懂,讓居民有感。」富含互動的藝術創作其實是叫創作者謙虛地面對社會。

昔日專門關押政治犯的「綠洲山莊」,如今已變成人權藝術季作品的展示空間。(李佳穎攝)
昔日專門關押政治犯的「綠洲山莊」,如今已變成人權藝術季作品的展示空間。(李佳穎攝)

當北藝大團隊將繪本送至繪本中綠島居民手上時,還碰巧遇見了參與的國小學童,這時他才知道原來繪本裡的故事正是爺爺奶奶的故事。公館國小校長廖志翔觀察,學生透過這些繪本,進一步認識自己、認識家鄉,思考自己從哪裡來。

李佳泓分享,類似的創作並不是要透過故事建構的一個論述或敘事,而是讓參與者可以盡可能的體驗政治犯或當時代的人的狀態。北藝大的團隊在分享繪本是,也不時穿插一些互動遊戲,讓學生體會「從眾」、「告密」與「監禁」等感受。

打破分化,開啟行動的可能

安魂工作隊成員林傳凱說,這一系列的參與式創作,其實是在打破「創作者」與「觀眾」的分化,以及「我做」與「你看」的分工,這些僵固的關係正限制了行動的可能。一旦人人都可以成為創作者,也預示了人人都有起身行動的可能。

林傳凱認為,過去將「藝術作品」孤立看待的狀況下,反而忽略了產出過程的社會關係與影響,以為藝術家就只能創作,觀眾就只能觀看。然而「創作者」有可能也是「教育者」,又可以是群眾的培力者與組織者,至於每個觀眾則何嘗不能是創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佳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