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直送、崇尚在地食材、網路下單……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糧食體系 人們購物習慣發生重大變化

2020-06-27 09:00

? 人氣

武漢肺炎疫情改變了人們的購物習慣(美聯社)

武漢肺炎疫情改變了人們的購物習慣(美聯社)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世界,超市面臨人們囤貨的壓力,人們購物的習慣也因疫情改變,較短的供應鍊與送貨上門可能成為未來趨勢,人們對本土食材的依賴也提高了,縮短「從產地到消費者」的距離成為巨大挑戰,而這場危機讓人們重新審視食品雜貨的來源與取得方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疫情讓超市面臨巨大壓力,網路訂單也大量湧入,而人們越發依賴本地食物,關鍵字「送餐」與「本地食物」的全球谷歌搜索量在4月創下歷史新高,例如英國人在網路搜尋「蔬果箱」的次數是1年前的6倍。

本地食材填補全球化糧食系統的缺口

超在地食物計畫與替代食物計畫更迅速因應這個情況,並且能填補全球化糧食系統的缺口。舉例來說,過去短短2個月內,英國超過500家蔬果箱供應商寄出350萬箱新鮮農產品,超過平時銷量的2倍,而候補名單的客戶數從160名爆增至6700名。

英國考文垂大學(Coventry University)食品與地方發展教授科尼福塞(Moya Kneafsey)說:「超市有效提供大量食物給許多人,但它們也有弱點。」英國僅17%的水果與半數的蔬菜在本地種植,其餘皆來自低價的國際貿易,「武漢肺炎疫情並未正面回答問題:我們依賴的進口未來可靠嗎?即使目前供應沒問題,它未來會因為病毒對生產國與運輸部門的長期影響而受影響嗎?」

武漢肺炎疫情改變了人們的購物習慣(美聯社)
武漢肺炎疫情改變了人們的購物習慣(美聯社)

連鎖超市占英國與法國95%的食品雜貨市場,而過度依賴連鎖超市有其他缺點:連鎖超市產品使用那些可快速大量生產的作物,工業化農業導致環境惡化,並依賴於作物易患疾病的單一型作物。整個系統往往支持低薪與臨時工,英國近3分之1的農漁業勞工及38%的食品零售批發勞工的工資低於生活薪資。發展中國家的半數農業勞工過著貧困生活,每天生活費不足3.10美元(約新台幣93元)。

農場定期向當地訂戶派送農產品的盒裝計畫(box scheme)與網路農夫市集讓我們的飲食內容與獲取方式變得更多元,而我們減少對超市的依賴可以讓食物系統更有彈性。荷蘭瓦赫寧恩大學及研究中心(Wageningen University and Research)新商業模式的高級研究員范德.施安斯(Jan Willem van der Schans)說,超市的平均倉儲量只能放一天的新鮮農產品,這種供應鏈需要緩衝,而本地生產的食物可以扮演這個角色,在國際貿易或物流中斷時提供額外的糧食。

網路下單 產地直送

各國從今年3月開始實施封鎖措施,餐廳陸續關閉,許多農民的大量農產品面臨腐壞風險。烏克蘭西部羅夫諾(Rivne)蔬菜水果商琵里佩(Oksana Pilipey)想了辦法來挽救生意:每天清晨6點,她會在即時通訊應用程式「Viber」的對話群組發送新鮮蕃茄與蘋果等農產品的照片,然後等待客戶下訂,再派出一輛裝著包裹的貨車,按地區送貨。她說:「我的許多客戶都為自我隔離的父母訂食物。」她說對話群組有1千多名成員,「需求很大」。

馬來西亞宣布鎖國,鄰國新加坡超市出現搶購人潮(AP)
疫情期間,新加坡超市出現搶購人潮(AP)

一些網路市集試著將有著過剩農產品的生產者介紹給新客戶,試著取代失去的交易關係。英國小型農產品通路業者「淡綠點」(Pale Green Dot)主要提供在地永續食材給餐廳廚師,疫情期間,「淡綠點」找到方法來幫助合作的農場,其業務發展部門主管法里希(Jo Farish)說:「我們從原本全部與商家做生意,沒銷售給當地民眾,變成5%銷售額來自商家,95%銷售額來自當地民眾。」他說:「我們的技術長通宵重建網站,增加送貨到家的服務。」幾天內,該公司搬進更大的辦公場所,啟用新的物流軟體,貨車數從6輛增加到40多輛,向英格蘭東南部提供蔬菜與其他主食。

產地直送的難題

科學家認為,「產地直送給消費者」有很多好處,包括人們更能自給自足,人與人之間能建立有益的情感關係,人們可發展技能,福祉也獲得改善。

不過,許多歐洲農民仍選擇將農產品出售給超市,儘管賣給超市的價格低於零售價的3分之1,原因是這種做法更有效率且更可靠。范德.施安斯說,將農產品送進城市很昂貴。在短時間內交付蔬果箱的時間壓力很巨大,而且城市裡幾乎沒有免費的送貨停車位。

超市(取自Pixabay)
許多歐洲農民仍選擇將農產品出售給超市(取自Pixabay)

范德.施安斯他說目前網路購物還不是取代超市的永續選擇,尤其是對那些走路或騎腳踏車去超市的消費者。他說,封鎖期間遞送網路訂單的車輛通常是老式柴油貨車,但一些小型通路業者意識到這一點並正在努力,也更可能使用綠能電動車輛。

他說包裝也是一大問題,許多網路包裹的包裝很大,製造許多廢棄物。此外,網路通路業者還必須創造適合的服務水準,許多盒裝計畫可以設定為固定訂購特定產品,讓生產最佳化並減少浪費,而這需要不同的消費者行為,對於封鎖期間的消費者來說,這很方便,但未來未必如此。范德.施安斯說:「多少人適應一周只買一次食物?方便是非常有力的動機。」

價格是一大阻礙

科尼福塞說,「產地直送消費者」的本土食物系統通常支持有機永續農場,這種農場致力支付合理薪資,通常由社區主導且更多元,還提供連鎖超市往往無法提供的透明度。然而,價格或許是許多人未能選擇本地農產品蔬菜箱的原因;大多數蔬菜箱價格比超市商品價格貴,這也凸顯本地農產品生產的實際成本,這種食物不依賴廉價的國際貿易、環境損耗、惡劣的工作條件。但只有富人負擔得起。

歐盟區僅2%新鮮農產品是從產地直送到消費者手上,而美國2015年由農民直接向消費者出售的食物銷售額為30億美元(約新台幣897億元),而美國同一年包含超市在內的雜貨店銷售額為6130億元(約新台幣18兆3226億元)。

農夫市集(取自Pixabay)
農夫市集。價格或許是許多人未能選擇本地農產品蔬菜箱的原因(取自Pixabay)

這是系統問題:英國不健康產品比健康產品便宜3倍。儘管78%的英國人贊同支持當地農民很重要,但只有38%的英國人準備為英國本地生產的食品支付更高的費用。

科尼福塞說,提倡廉價食品不是解決「食物貧窮」的方法,食物貧窮可能代表著降低食物品質,破壞環境,降低薪資,而這將造成惡性循環。目前為止,這種作法沒解決問題,也沒解決貧困與社會不平等的根本原因。

武漢肺炎讓人們更加認識食物系統運作的方式,但范德.施安斯說:「我們必須確保這種新的關注不僅讓新行動受益,也要讓已存在約20年有利於農民的永續有機系統受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

廖綉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