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寫在紓困之後振興之前

2020-06-14 06:10

? 人氣

在此次疫情衝擊後,希望政府能修正與改進政策,讓未來藝文環境的體質可以再下一波天災來襲時,不再手忙腳亂的度過。(資料照,屏東縣政府提供)

在此次疫情衝擊後,希望政府能修正與改進政策,讓未來藝文環境的體質可以再下一波天災來襲時,不再手忙腳亂的度過。(資料照,屏東縣政府提供)

在文化部揮別藝文紓困2.0的自然人申請類別的此刻,代表著從3月17日到6月10日,這86天以來,從中央主關機關的文化部到民間的各個藝文中介組織無不傾力合作、協助彼此,讓台灣的藝文環境可以在這次疫情衝擊中的災害減至最小,雖然還是有一些不足之處,但接下來的工作,除了政府各部門以及各縣市地方政府,甚至是各個廠商、企業都磨刀霍霍的準備迎接百業「振興」外,無外乎就是要記取此次經驗,修正與改進政策,讓未來藝文環境的體質可以再下一波天災來襲時,不再手忙腳亂的度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只是勞健保

從2020年1月21日臺灣出現第一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1月28日出現第一例境內傳染個案開始,1月31日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以下簡稱藝創工會)即在工會群組裡面開始討論相關衝擊與因應的辦法。一直到6月10日藝文紓困的最後一天,工會總計召開了六場北中南紓困說明會、整合各藝文中介組織的建議以及線上問卷收集各方資料試圖給文化部一個比較全面的紓困方向、參與了兩場文化部的諮詢會議。這之間還處理了兩件勞資糾紛以及十場宣導合約與勞保重要性的校園講座,還有更多是利用自身的粉專平台來散發工會對於政府紓困政策的呼籲與各式視覺化懶人包,以及最累也最增加行政負擔的協助「勞動部自營作業者3萬元補貼」會員申請。

藝創工會在疫情期間一直針對藝文環境的自僱者們(自然人)受疫情影響的具體狀況向文化部提出紓困建言,也將政府公布的紓困政策重新編寫成圖文並茂、易於閱讀的版本。自成立以來工會頭次遇到這麼全面性的協助藝文工作者的事件,很多時候光是處理資訊、公告、接受詢問都已經無暇其他,當接下勞動部「自營作業者3萬元補貼」收件工作後更是每天與時間賽跑,深怕耽誤到會員的申請權益。

模糊的身份,認定的困難

此次疫情紓困期間,工會跟文化部一樣是第一次學習著如何因應與協助藝文從業人員的生活困境,從文化部祭出的藝文紓困政策來看,其邏輯是全力支援事業/單位經營者,認為支援他們就可以照顧到所屬的勞工們。但套用在藝文圈裡情況卻可能不大相同,藝文圈的單位經營者大多底下沒有太多的勞工(除了少數幾個大團體以外),很多時候他們本身也會去兼職當勞工,且藝文產業的產品生產者或是藝文內容的提供者(如藝術家、創作者、文創產品生產者)也不全都有立案單位,絕大多數都是屬於自然人的承攬業者,這時候在紓困的條件上,身份認定就會造成困難,文化部也因為這原因而針對藝文圈的自然人們苦惱許久。

由於藝文從業的承攬業務人員身份認定不易,文化部只能透過藝文類的工作契約或約定於疫情期間受影響的承攬人員提出紓困方案,而沒有契約或簡訊邀約證明者則無法申請。在這看似合乎道理的規則下實則藏著政府部門對於藝文從業人員整體從業環境的不熟悉。因為,藝文從業人員為了生活會在其他產業兼職,很可能是餐飲業、服飾業、建築營造業等等,但在其個人的認定下,藝文創作、設計、生產等才是他的主業(但這主業在此時並不是主要的生活經濟來源)。而透過其他兼職來支撐其繼續創作的這種生活模式,是台灣目前很多創作者的必經路程,但在疫情期間,他在其他產業的兼職工作被取消、被延遲,卻無法符合條件成為文化部紓困的對象。

以所得稅作為門檻的誤區

文化部將上述無法認定之藝文從業人員與勞動部跨部會整合,而勞動部推出了「加保在職業工會之無一定雇主自然人」的紓困方案,其條件為有加入職業工會勞保、投保級距低,且去年沒有被扣到稅的的勞工。爾後又在107年度稅務條件上以含糊的文字進行調整性的審查,導致很多會員被這個限制給排除。事實上,以107年度是否有被課到稅或是所得總額來作為申請門檻之一,就又是對於藝文從業人員的生存環境的另一種不了解。

舉例來說,在某些類型的藝文工作(如視覺藝術、工藝、文學等等)其工作動機並非是因為接下來有任何的展演邀約而買進材料進行工作、製作,而僅只是每日自律性的需要工作或是創作需求,因此也可能需要持續的承租空間來維持工作、創作或是在展演結束後未銷售出去的產品、作品有倉儲空間的需求,這類自然人工作者都必須另外負擔空間成本(不若表演團體,已經是事業單位,有空間進行倉儲或排練),可能每年都得先把下一年度的空間成本給騰出來,而生活的成本因為相較於空間成本來的少,所以可以透過兼職非藝文類工作來且戰且走的進行生存策略的調控,但遇到此次疫情來襲,也許空間可以保得下來,但生活卻是必然沒得著落,如果再加上本身有貸款得負擔的話(舉例來說,很多藝文從業人員都尚有學貸得繳納,疫情期間亦然),可能更是雪上加霜。文化部說為了延續藝文圈創作的理想而提出的疫情紓困,在這群既無法提出藝文類的工作因疫情被延遲、取消的合約事實,也無法符合勞動部的107年度稅務門檻的這些藝文從業人員眼裡,疫情紓困政策變得跟他們毫無瓜葛。

十年一劫但也是一節

事實上,藝創工會對於台灣藝文環境勞動力的盤整建議早在2018年出席立法院非典勞動公聽會時就向文化部提議,但當時文化部並沒有對此做出任何回應,最後轉而像國藝會申請研究補助,在此次紓困經驗後,工會建議相關主管機關應該訂定週期性的藝文環境勞動力盤點機制,以確保抓一漏萬,並且與時俱進,即時修正藝文環境的勞動結構。而藝創工會對於入會會員的認定在過去已經有一套非常完整的審核機制,又因為這次疫情的關係,工會內部對於入會審核有更進一步的討論與設計。目的就是希望可以在非常時期時,不用手忙腳亂的漏了會員的權益,建議文化部亦可研擬一套官方在天災等不可抗力因素的情況下需要認定紓困對象的制度,以預防未來更劇烈的情況產生。

藝創工會今年適逢成立第十年,也恰巧遇上目前為止最艱鉅的任務,工會在未來的日子裡會繼續於民間提供政府更貼近實際環境的政策建言。同時也希望文化部在思考藝文政策大方向時不要再細分成表演、視覺、工藝、文學、影視等小區塊思考,應以整體藝文環境的友善方向來擬定政策。同時也提醒文化部,工會於2019年10月文基法立法通過時要求附帶決議「半年」內要將「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修法完成的條件因疫情關係已逾時已久,請文化部主管機關積極處理,並儘速進入修法程序。

*作者為藝創工會理事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