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山觀點:罷韓,一場道德之戰

2020-06-04 06:40

? 人氣

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案將於6日投票,罷韓團體把握僅剩時間全力衝刺,1日晚舉行「罷韓夜光超級黃絲帶遊行」。(黃信維攝)

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案將於6日投票,罷韓團體把握僅剩時間全力衝刺,1日晚舉行「罷韓夜光超級黃絲帶遊行」。(黃信維攝)

近日,罷韓投票已寄達高雄人手中。這個被號稱為民主第一戰的台灣首次「直轄市長罷免案」的氣氛十分詭譎。你覺得高雄選民有沒有耐下性子把兩造的理由書的每一字句的看完(注意是兩造)呢?翻閱之後,理由書有沒有能讓你與人細細討論與辯論呢?無論你在不在高雄,答案可能都是「否」。也許你真的是太忙、可能你已論述得太累、或許自己心中早已有了底。在投票冷卻期的此刻,請用幾個問題考考自己:「公民審議的能力與環境,在民主的台灣,是否還在落實呢?」、「兩年來韓國瑜帶來的各式風潮中,包不包含你與他人道德立場的討論呢?」在你帶著握緊的拳頭出門投票、或是揪著心去逛賣場前,不妨來一起想想,這個由民主制度帶給公民權利的背後,還伴隨著什麼道德挑戰與陷阱?以及正在參與的這一場罷免案的民眾,心中有多豐富或多混亂的思緒?

目前為止,各式關於挺韓罷韓的評論已多,涵蓋面已相當廣。從人格、行事風格、政黨競爭、競逐的策略與陰謀……等,可謂琳瑯滿目。無論是民間的耳語、還是菁英的論述,我發現背後都有一致的出發點:道德立場。這兩年韓流的變化,正好是這些道德立場的轉變所帶來的現象。2018年韓國瑜橫空出世,以柔軟的身段,演繹了多種道德立場,如火山般點起了許多民眾心中對他的認同:談愛中華民國(忠)、談尊重同婚家庭價值(孝)、談照顧底層苦難者(仁愛)、談對同袍及市民的承諾(信義)、談兩岸互相尊重(和平)、談選人不選黨(中道),接著展現出的強人決斷不怕苦,甚至還能苦中作樂的幽默親民形象,可謂集道德光環於一身。心中道德立場被喚醒的許多民眾,成了後來被標籤化的「韓粉」。韓的竄紅,自然會被有心人眼紅,不惜把一部份「因道德原則旺燒而激化為『道德魔人』」的民眾,拿來推論為是這整個韓粉群體的屬性。這是2019年國民黨總統大選的黨內初選前的之光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韓國瑜在台中造勢即便天氣寒冷、下大雨、場地泥濘,韓粉仍堅定挺韓。(盧逸峰攝)
韓國瑜現象吸引許多民眾支持其理念,這些群眾被統稱為韓粉。(資料照,盧逸峰攝)

用「道德原則」呼喚支持者的政治人物,所要面對的期待會更高,也因此可能跌得更深。2018年底高達八十萬高雄人,對於擁有一個近乎完美的政治人物感到期待。不過才幾個星期的光景,他們心中的道德原則與期望受到了巨大的衝擊。2019年四月韓赴美回台,連時差都還未調整好,就發表了五點聲明(被動接受國民黨提名,參選總統)。當天我幾乎看見了一顆核彈炸翻整個城市的畫面。當時,韓陣營及團隊、乃至於國民黨,似乎都不知此事對高雄人的意義,放著這個巨大的震波,在選民心中繼續擴散。幾個月後,韓帶著愛中華民國(忠孝)與庶民關懷(仁愛)參選總統;而曾經因為其他的道德原則而支持他的高雄人,卻被迫去面對這個信義(「落跑」)與和平(酸罷韓「遮羞布」)招牌落漆,甚至不再幽默的「最熟悉的陌生人」。

選舉總統的這段時間,高雄人的心情被動地進入政黨競爭模式,挺藍與挺綠的民眾開始歸隊。當初因為一些道德原則挺韓的民眾,「信」字破滅,由愛轉恨,心頭點上怒火;加上綠營競選語言的風力之後,幾可燎原。挺藍又挺韓的民眾則是沉醉在「出征」的正當性及救國的論述裡,有意無意忽略了韓的道德大旗已掉漆的事實。最「心勞」的莫過於高雄的中間選民。他們除了要面對自己在2018年「選人不選黨」選了韓,但是在2019年卻因「選人連帶選了黨」的尷尬,還得不停地鼓舞自己:「也許還能找到理由挺韓」,繼續盼望著韓國瑜或國民黨來填補心中這個巨大的彈坑。

政黨在總統大選爭位紅了眼、捉對廝殺,其實在台灣已是見怪不怪的事。我們不需要浪漫期待,主流政黨會走包容路線。始終等不到韓來填心中之坑的中間選民,開始受到平面媒體、電視媒體、網路媒體上各式政黨競選語言的影響。這群韓的支持者,猶如曾經滾熱的岩漿,被「韓在市政上扮演總機」、「韓權力慾薰心」、「韓面對民主反而自大」的加工論述、暗喻及影音所構成的大雨及海水澆灌後,冷卻凝為黑岩。這群曾造就陳菊百萬票紀錄、曾在2018年投給韓,寄望他好好留在高雄打拼的市民,再怎麼熱情也無法抵抗長達一年的「大雨」及親友的壓力,他們開始轉為沉默,轉而到在線上和線下同溫層中,尋找曾經熟悉的熱情。

「沒有那麼藍」的高雄市民,可能正在評估韓國瑜「再任性一次」的行為,但時間不多。五點聲明之後緊接上場的香港反送中運動、香港民眾近乎浴血的新聞及直播畫面,對於當時亟於爭取民心的藍綠陣營來說,是極為重要的挑戰與機會。因香港議題及北京行事風格的火熱,民眾心中的道德原則排序開始轉變。此時「安全」的重要性以極快速度爬升,佔據原本「善政」與「明君」的位置。韓團隊不夠熱情的面對這個變化,令中間及年輕選民乍舌,綠營看到滿地槍卻沒人撿,當然不必客氣。韓競選團隊在此議題偏冷處理的結果,使韓的2018年「友中」形象終究被取出、加工,硬是把他給連上了「棄台」的道德論述。「黑韓」如暴雨襲來,當初投他的、還在觀望的藍營支持者,此時就差不多完全失去在道德上支持他的立場了。韓的強人的形象並未讓他或國民黨,在「安全」的道德議題上站穩或加分,結果就是他失去大批台灣意識沸騰的年輕人及首投族之選票。

香港去年6月爆發反送中運動,雖受疫情影響,至今還是有零星抗議行動。(AP)
韓國瑜團隊對於香港反送中議題的冷處理,讓民眾質疑他可能會「友中棄台」。(資料照,AP)

總統競選期間,高雄還是有個漂移板塊想給韓一個機會──那就是中間世代、標榜選人不選黨、看重經濟議題的「家長」。2019年的選戰後期,道德議題的論述已較2018年公投案淡薄,同婚、年金……等攸關「關懷」為前提的道德議題,其爭辯幾乎已被遺忘。這群選民仍願意從媒體所報導的韓的一舉一動中,找出繼續支持韓的理由,可惜,此時媒體上韓的道德形象上已一落千丈。這群選民只好一方面企盼韓為高雄的未來繼續勾勒出經濟大計;二方面期待韓國瑜展現出較蔡英文更高層次的能力、道德論述或幽默感。只是,他們不但盼不到當初以「吞曲棍球」幽默襲捲網路的韓總經理,卻看見了在電視辯論會上數落媒體、咄咄逼人的韓議員。縱使這個戰神形象,能讓藍營挺韓者如服下興奮劑般振奮,卻讓這群以「中道的道德」為判準基礎的(高雄)選民,擔心起這樣的形象恐怕「教壞小孩」。這劑戰神猛藥一下,便送走了大批(高雄)經濟選民、及在乎理性論述的知識菁英,他們變為厭韓勝過恐蔡、懼統勝過恐獨,最後選擇了棄韓保蔡。對他們來說,本來是「選人不選黨」,最後只能成了「避選某人只好選擇他黨」。此刻的高雄人,還覺得自己盼得到韓再次回神去拾起當初折斷的道德大旗者,已經寥寥。

到最後,韓的道歉動作還是出現了。看來是真誠的道歉,但對這群等道歉的人來說,其實並不暖心,因為那是失焦、不帶道德立場的道歉。對高雄市民來說,「選總統期間」有沒有「陪伴高雄市民」並不是重點,而是「讓我任性一次」的動機是不是能讓選民服氣。所以一年多來,韓關於「落跑」的說帖或道歉,始終圓不了那五點聲明帶來的信任創傷。一年等到了兩次內容一樣的道歉,這群市民最後只好選擇放棄道歉的期望,安慰自己:「這是硬頸鐵漢的風格」。我們不妨來腦力激盪一下:如果你是那個放羊的小孩,在失去了全部的羊,終於願意承認自己錯了的時候,會向那些曾經幫忙的村民說什麼?高雄市民就是這些村民。韓把問題歸咎為媒體強澆冷水,雖然符合事實與民眾主觀的感受,仍是這個指責終究仍錯失了重點。如果沒有道德論述危機的這把火,任憑線上線下的「風向」怎麼帶,風有多強,怎可能燎原?風畢竟是風,對於走過兩次政黨輪替洗禮的民眾來說,其實不是那麼容易、那麼快就見風轉舵。

接下來的情況更難以招架。韓在總統大選的敗選當日,選擇了釋出「冷處理」、「不回應」的態度,讓高雄市大多數民眾以及其支持者,只好被迫用同樣的方式,給予「冷眼」回報。估且不論被強迫冷卻傷心的支持者,如何對於韓不再給出任何道德論述感到不滿、無奈及無言,間接造成了支持者「棄韓」的聲浪。最明顯的莫過於大選一路下來,因為韓的道德論述油盡燈枯,由無奈轉為厭韓的中間選民。這群人本來就可投綠也可投藍,他們與2018年本來就不投韓的民進黨支持者合流,一起大軍進城。至此,一切看似已進入終局之戰的局面。

只是,故事還沒完。韓降下了「四維八德中道」大旗、其支持者在確定罷免成案之後,重新找到了市府團隊默默做事的例證,自行升上了另一面道德之旗:公平原則。讓道德立場之爭進入了下一階段。韓倡議了第二次「蓋牌」(呼籲支持者不去投票),讓韓陣營首次取得主動權,將其支持者道德論述的主軸,由2018年的四維八德中道,轉換為厚道與公平。這個道德論述,為韓市府及其支持者找到一塊浮木。

這兩次蓋牌都有「整隊」的效果。總統大選期間韓要求支持者在民調中說唯一支蔡英文,這是個讓自己支持者覺得不再是少數,且讓對手困惑的煙霧彈;而五月的蓋牌也有同樣的目的與用心。不同的是,第二次蓋牌一來加入了對罷韓動機正當性的質疑:既然不承認罷韓的合法性及正當性,就不參與,既然不參與,就不必去正面承認結果。這是個似軟實硬的鐵漢式對決,將有助於自己與支持者全身而退。二來,這個動作有助於其支持者在「不要製造對立」的「厚道」招牌下,啟動「公平」的道德原則及論述:因為市府團隊很努力,所以我們要給有付出者公平的評價;不去投罷免票展現了公平厚道看待韓市長團隊的努力。罷韓陣營這一邊及其支持者在最後一刻面對韓的這兩好球,首次被動的在道德訴求上進行調整,罷免的主軸由信任、安全轉為「民主不容破壞」。於是「民主」在高雄成了一種道德原則與論述:去投下罷免票,表示你在實踐民主;你若是以台灣的民主為榮,就應該要去投下罷免票。整份上萬字的選舉公報,就是上述兩個新的道德原則的赤裸展現。因為韓這兩年的高能見度,加上執政黨及媒體的關注,才讓我們有機會看見這些轉變與過招。

目前,護韓及罷韓兩方在道德立場已再次動員,一方積極靜默,一方積極動員,街頭有聲勝無聲,市集無聲勝有聲。這場加上政黨的力量所合奏前所未見的冰與火之歌,即將由高雄市民決定勝負。這個罷免案是高雄市民眾對於這兩年來他們所見識過的「韓式的硬頸風格」的不同意投票。高雄這個民主聖地,即將要留給後人的,不只是一筆直接民權的行使記錄,最好還能有一筆是能記下這裡的人民,如何做到在這麼敏感的動員及反動員論述之後,還能包容對方的道德立場,平靜地繼續過日子。

兩個陣營的有識之士、支持者及兩大政黨必須小心謹慎看待投票結果,因為這個罷韓投票不同於一般的總統大選,前者涉及了更多道德的論述,而且這些道德立場很難將之用善惡二元對立起來。任何對上述道德原則的批判與對立,都可能讓已經被幾次道德論述衝擊而心靈上極為敏感、緊繃、疲憊的高雄人感到厭煩與疼痛。白話地說,面對罷韓成功,兩造不宜高唱「高雄勝利,民主萬歲」、「人心已死,天理何在」;罷韓失敗,兩造亦不宜狂吼「老天有眼、仁者無敵」、「高雄又被蒙蔽一次」。這些來自媒體與網民的情緒言語,都會為高雄,乃至未來的台灣民主蒙上情緒政治的烏雲。

此刻,我期待耐心看完這個道德軸線翻轉分析的高雄市民,繼續想想,我們是否曾與挺/罷不同意見的人好好平靜的坐下談論此事?你曾不曾用以上這些道德原則,瞭解不同立場的對方其實也是好人?你能不能也讓對方看見你心中崇尚的道德理想其實也是善良的?

不在高雄市的民眾也許無法親身感受到高雄市無聲卻緊繃的道德張力。但請你在觀看自己偏好的政治頻道之後,一同加入思考:你是否看過政黨在肯定或否定韓國瑜的過程中,除了動員之外,還為民主深化過程中做了多少好事?民意代表是間接民主制度中的關鍵角色。你有沒有看過他們,在直接民主行使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除了動員和提供論述理由之外,你會期待他們做什麼呢?你在這個批韓、護韓的過程中看見自己的道德原則了嗎?那你的家人呢?批判對方「不入流」、「不上道」的時候,是否也看見自己的盲點了?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政治學研究所中被討論著,都是未來台灣民主走向深化還是淺碟化的關鍵。且讓六月六號成為台灣安靜而充滿省思的一日。且看以防疫重新站上世界舞台的台灣,其人民與媒體如何展現對不同道德原則的強大包容力。

*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