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紫宸觀點:疫情影響國際產業供應鏈布局

2020-06-01 06:40

? 人氣

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因為新冠肺炎而面臨大幅下滑風險。(合成圖)

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因為新冠肺炎而面臨大幅下滑風險。(合成圖)

COVID-19過去三個月在全世界發生重大疫情影響,疫情的影響從中國武漢,散布到韓國、日本、新加坡,義大利、西班牙、英國、德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單單美國受疫情的影響,遠大於一般人的想像,美國的染疫死亡人已經超過了韓戰加上越戰的美軍死亡人數。但是更重要的是,疫情對美國經濟所產生結構性影響更為鉅大,過去二個月美國請領失業救濟金人數已經超過三千萬人,非志願失業率達到百分之二十五,這個數字等於歐債危機時代歐豬五國的平均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際貨幣基金在四月更是做出嚴重的警告,認為明年全世界經濟平均成長率將倒退到負百分之三,美國甚至有可能低於負百分之八。

許多專家認為:疫情將加速虛擬經濟取代實體,但是這個評論似乎過度於過度片面,因為大多數實體產業,尤其是製造業,並不容易透過虛擬方式完成;虛擬平台可以幫助實體產業提高生產力,甚至做到個性化生產,也就是所謂工業4.0,透過許多ICT技術,包括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邊緣運算、5G低延遲反應等。

疫情影響最大的是服務業,許多服務業的營運型態改變了,人類的食衣住行仍然需要有配送或服務者來提供,未來我們更多的商品可能透過及時專業方式來做宅配。物流產業的營運量將大幅增加,但原始商品的提供者、比如餐廳將不再需要大空間容納客人到餐廳用餐,餐廳前臺管理變得不再關鍵。反而是廚房,因為必須要在每天中午、傍晚高峰時間、甚至宵夜時間,完成大量且品質、包裝、時序的良好管理。廚房的管理、原料採買,就像我們過去製造業的成長所發生的一些創新經驗,完全可以學習。

在這次疫情的過程當中,人們原先早已習慣產品來自國際分工後,品質優良價格便宜的優勢取得,但是疫情發生後,許多交通工具,包括飛機和路上的運輸大量減少,不再暢其流。

由於許多常用物件受到邊境阻隔,企業回到本土國家建立完整產業鏈的聲浪,開始在政治界甚囂塵上。美國跟日本政府公開表示,將提供大量資金補助企業回國設廠。

過去半世紀,透過國際精綑分工,我們做到了高效率的產業水平整合、垂直分工,效率跟成本,讓全世界消費者享受到重大的福祉,但是未來這種跨國性的長鏈若僅限於一個單一國家、生產將由長鍊變成短鏈。

過去 25-30 年亞洲北部,包括中國、日本、韓國、臺灣,在電子、半導體、汽車、通訊元件等,非常有效地做到了跨國垂直性供應鏈分工,如果這個分工受到泛疫情的恐嚇。尤其是政治人物或政府的政策,主張企業能夠回到本土,跨國垂直分工將快速破碎化。

禁足令讓歐美乃至全球經濟遭受嚴重打擊,隨疫情逐漸降溫,各國政府紛紛忙著擬定解封計畫。(AP)
禁足令讓歐美乃至全球經濟遭受嚴重打擊,隨疫情逐漸降溫,各國政府紛紛忙著擬定解封計畫。(AP)

如果這個趨勢成真,對台灣而言,或許在短時間,可以出現所謂的搶單效應,也就是別人做不了全是鏈生活產的事情,或因疫情不能快速復工,這些單子將會流向臺灣這個疫情控制較好的地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