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紫宸觀點:疫情影響國際產業供應鏈布局

2020-06-01 06:40

? 人氣

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因為新冠肺炎而面臨大幅下滑風險。(合成圖)

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因為新冠肺炎而面臨大幅下滑風險。(合成圖)

COVID-19過去三個月在全世界發生重大疫情影響,疫情的影響從中國武漢,散布到韓國、日本、新加坡,義大利、西班牙、英國、德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單單美國受疫情的影響,遠大於一般人的想像,美國的染疫死亡人已經超過了韓戰加上越戰的美軍死亡人數。但是更重要的是,疫情對美國經濟所產生結構性影響更為鉅大,過去二個月美國請領失業救濟金人數已經超過三千萬人,非志願失業率達到百分之二十五,這個數字等於歐債危機時代歐豬五國的平均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際貨幣基金在四月更是做出嚴重的警告,認為明年全世界經濟平均成長率將倒退到負百分之三,美國甚至有可能低於負百分之八。

許多專家認為:疫情將加速虛擬經濟取代實體,但是這個評論似乎過度於過度片面,因為大多數實體產業,尤其是製造業,並不容易透過虛擬方式完成;虛擬平台可以幫助實體產業提高生產力,甚至做到個性化生產,也就是所謂工業4.0,透過許多ICT技術,包括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邊緣運算、5G低延遲反應等。

疫情影響最大的是服務業,許多服務業的營運型態改變了,人類的食衣住行仍然需要有配送或服務者來提供,未來我們更多的商品可能透過及時專業方式來做宅配。物流產業的營運量將大幅增加,但原始商品的提供者、比如餐廳將不再需要大空間容納客人到餐廳用餐,餐廳前臺管理變得不再關鍵。反而是廚房,因為必須要在每天中午、傍晚高峰時間、甚至宵夜時間,完成大量且品質、包裝、時序的良好管理。廚房的管理、原料採買,就像我們過去製造業的成長所發生的一些創新經驗,完全可以學習。

在這次疫情的過程當中,人們原先早已習慣產品來自國際分工後,品質優良價格便宜的優勢取得,但是疫情發生後,許多交通工具,包括飛機和路上的運輸大量減少,不再暢其流。

由於許多常用物件受到邊境阻隔,企業回到本土國家建立完整產業鏈的聲浪,開始在政治界甚囂塵上。美國跟日本政府公開表示,將提供大量資金補助企業回國設廠。

過去半世紀,透過國際精綑分工,我們做到了高效率的產業水平整合、垂直分工,效率跟成本,讓全世界消費者享受到重大的福祉,但是未來這種跨國性的長鏈若僅限於一個單一國家、生產將由長鍊變成短鏈。

過去 25-30 年亞洲北部,包括中國、日本、韓國、臺灣,在電子、半導體、汽車、通訊元件等,非常有效地做到了跨國垂直性供應鏈分工,如果這個分工受到泛疫情的恐嚇。尤其是政治人物或政府的政策,主張企業能夠回到本土,跨國垂直分工將快速破碎化。

禁足令讓歐美乃至全球經濟遭受嚴重打擊,隨疫情逐漸降溫,各國政府紛紛忙著擬定解封計畫。(AP)
禁足令讓歐美乃至全球經濟遭受嚴重打擊,隨疫情逐漸降溫,各國政府紛紛忙著擬定解封計畫。(AP)

如果這個趨勢成真,對台灣而言,或許在短時間,可以出現所謂的搶單效應,也就是別人做不了全是鏈生活產的事情,或因疫情不能快速復工,這些單子將會流向臺灣這個疫情控制較好的地區。

可是我們認為:這項趨勢對台灣的經濟長期的發展是短多長空的事情,為什麼呢?因為台灣本地的市場,對於大部分產品的生產,包括汽車、手機、紡織成衣、機械工具機,國內市場無法自給自足。

世界若干經濟體可能出現自給自足的現象,但是消費者必須付出更高的成本。為什麼呢?因為數量減少後經濟規模式效益降低,大家就不能夠再回到過去產品選擇多、價格便宜的時代。

世界上並不是沒有國家可以做到所謂自給自足的市場經濟,但是我們必須瞭解,這種所謂本土性的製造、自給自足、從最原始的元件組裝、生產到通路配銷,必須要有一個足夠大的市場規模支撑。世界上大概只有四個市場,具備這樣的規模條件:中國、美國、歐盟 25 國,也許還有印度的 14 億人口市場。

台灣並不具備這樣的客觀條件,我們的的產業發展,在技術的研發、產品分工製造業,必須大量依賴國際市場,甚至必須有效使用到其他國家的生產要素。没有國際深度分析工、没有國際技術合作,台灣的經璾中長期没有成長空間。

我們是沒有條件能夠在台灣本地做完所有的事情,所以如果未來全球的經濟疫情繼續發展下去,疫苗沒有在短時間有效出現,便有可能造成全球的產業供應鏈的改變,這個改變㳺讓他們回到了單一國家,讓每一個國家嘗試要生產重複的產品,這樣的方式,對台灣的經濟必然造成短多長空。

過去 30/40 年。臺灣對於世界技術標準以及市場消費者的了解,許多是建立在中國大陸充沛要素的基礎之上。如果我們主張臺商離開中國,試問:他們能够去哪裡呢?如果全部回臺灣,臺灣並不具備條件能夠容納他們,去哪裡呢?去越南,還是要去印度?

從這次的疫情,我們其實很清楚的了解:越南、印度,可能都不是台商在第二次全球布局的最佳的選擇,怎麼說呢?越南確實,在過去一段時間當中,已然變成了全球製造基地的第二選擇。但是越南高等學校的素質不佳,功能和學素質還是維持在比較低階的情況。

現在世界上有很多的大型的公司,包括了像韓國的三星,日本的大型企業,已經進入的越南,當地所擁有少量優秀的人才,已經被這些國際企業網羅殆盡。換言之,如果台灣中小型企業現在要去越南,想要找到好的工人,甚至具備 ODM 設計或技術的人才,機會可能性已經是越來越低。

疫情下的艱苦人:受印度全國封鎖令影響,許多外地移工一夕間沒了工作卻也無法返鄉。(AP)
疫情下的艱苦人:受印度全國封鎖令影響,許多外地移工一夕間沒了工作卻也無法返鄉。(AP)

印度在這次疫情的反應遲緩之後無預警就做了全國的封鎖,這也是印度音質在很多國際企菜心目當中長期持保留的思考的原因。印度有種性社团會鴻溝、基礎建設包括物流、交通準點、海關效率、衛星工廠供應鏈的品質跟即時性,目前距離中國大陸和越南還有相當長的距離。對於歐美市場所需要的比較高時效仆生關鍵性的產品,並不是合適的選擇。

如果我們的台商依據所謂的新南向政策到一些比較落後的國家去建廠生產,生產出來的東西品質沒有特殊挑惕性,只要足夠的便宜,便可以銷售出去,這件事情也是短多長空。為什麼呢?因為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們的生產技術、對品質及研發的重視程度可能將追趕不上歐美的先進市場要求。

經過了這個疫情以後,產業基地與產業鏈的韌性 resilience 已經變成非常重要的衡量關鍵。也就是說,這個市場還有多大的資源容量、能不能有能夠承受較大的外界壓力、當壓力解除後可以在多快的速度能夠回到原先的效率?

台商再重新考慮第二次全球佈局的時候,除了越南、印度以外,可以考慮到其他的國家嗎?譬如捷克、澳洲、美國,都是有可能的選擇。

*作者為中華大學講座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