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隨便說說的產業政策

2020-05-25 07:20

? 人氣

產業政策重覆性高達成率低,例如發展綠能產業早在劉兆亦任內就列入產業政策中。(資料照片)

產業政策重覆性高達成率低,例如發展綠能產業早在劉兆亦任內就列入產業政策中。(資料照片)

雖然台灣早已越來越不需要政府的產業政策,不過,總統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還是提出「6大核心戰略產業」,這次提出的產業政策是否能有迴異過去「隨便說說」的結局,就拭目以待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蔡英文提出要打造的「6大核心戰略產業」包括:資通訊產業(ICT產業)、5G相關數位產業、生技產業、國防與戰略產業、綠電及再生能源產業、民生及戰備產業。看起來確實非常像一回事,不過對台灣產業政策歷史作點回顧的話,就會發現,這只是把過去的許多產業政策、或是現有的產業狀況,重新作一次排列組合與「文字美化」罷了。

例如,台灣的ICT產業早已在台灣存活、生根三、四十年,而且在全球爭得一席之地,堪稱虎虎生威,蔡政府要如何「打造」它?如果說不出明確的政策、方式、路徑圖,那豈不是廢話?或甚至只要蔡政府要「蹭」ICT產業?再如生技產業、綠能產業等,早在2008年馬政府時代的劉兆亦擔任院長時,所提出的六大新興產業中,就已經有生物科技、綠色能源了。

甚至不必求諸十幾年前,單是4年前蔡政府首任期內,提出的5+2產業創新計畫中,包涵:「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綠能科技」、「生醫產業」、「國防產業」、「新農業」及「循環經濟」等5+2產業創新計畫。這跟最新提出的「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的重覆項目,是不是多了一點?

如果再深入對這些「核心戰略產業」作分析,其中有些項目,早已問題叢生,有些則是缺乏效益,怎堪政府繼續投資?例如對國防及戰略產業,蔡英文說除了已進行當中的國艦國造、國機國造,還要更進一步進軍航空及太空產業。

坦白說,全球有能力發展出航太產業、太空事業的國家,屈指可數,無一例外是擁有較多資源的大國─美國、俄羅斯、歐洲國家、中國、印度、巴西等等。台灣可以在整個供應鏈中尋求定位、突破,也可以偶爾發射衛星成就「台灣之光」,但是否能發展成為航太、太空產業,應該是不同層次的事。

再如綠能產業,蔡英文說,「過去四年再生能源有飛躍性的發展,台灣成為國際再生能源投資的熱點,在這個基礎上,2025年綠能占整體能源百分之二十的目標,我有信心可以達成,台灣將成為亞太綠能中心」。

坦白說,這段話讓人搖頭感嘆,經過整整4年了,總統顯然因為公務繁忙,至今仍未了解提高台灣綠能比例,跟台灣綠能產業發展,兩者之間微妙卻巨大的差距。

台灣提高綠能比例,簡單講就是出賣未來、給予開發投資商高昂的保證收購價,因為外界看到的是即使現在平均電價一度只有2.3元左右,但離岸風電商得到的躉購價(即台電保證收購價格)卻是平均1度5.8元,甚至「前高後低」制讓前10年的價格高到1度7元以上。但用競標方式時,每度電價卻能降到2元多。

顯然蔡政府慷慨奉送上兆元的利益給外商,也未看到全台到處惡搞開發綠能對環境的傷害,卻猶拿來誇口綠能發展成功。

但實際上所謂的綠能產業,最粗淺的應該是指國內廠商參與供應鏈的程度與比例,再深入一點則是國內掌握的核心技術。當然,最終目標是廠商擁有技術、能生產出口、到國外競爭標得綠電計劃─這部份的前景,顯然尚未看到、更未實現;現實世界中,反而是看到國內許多綠能廠商,一家家的裁員、倒閉、甚至靠政府國發基金挹注合併求生存。

這樣可以說台灣的綠能產業發展成功嗎?政府真認為可把綠能產業當明星壓注在上面嗎?

每屆政府都覺得有必要提出新的產業政策,以示其恢宏氣魄、準備大展宏圖;阿扁時的兩兆雙星、馬政府時的六大新興產業、蔡政府首任的「5+2」與新任期的「6大」,這些產業政策重覆性高、達成率低,而且成敗之間,雖然不能說完全無政策的影響,但往往大環境與民間企業的秉賦與努力才是關鍵。

這次的「6大核心戰略產業」,會有什麼不一樣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