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台灣再靠向國家資本主義,福禍難料!

2017-05-06 08:10

? 人氣

綠營財經大老吳榮義擔任國家級投資貿易公司董事長。(顏麟宇攝)

綠營財經大老吳榮義擔任國家級投資貿易公司董事長。(顏麟宇攝)

本周行政院長林全拍板國家級投資公司經營團隊,由綠營財經大老吳榮義擔任董事長,同時這家公司五月底前就要成立籌備處並向外募資,預定官民股各占4、6成。台灣因此多了一家「不官不民」的公司,同時也向國家資本主義再靠向一步;對台灣的未來,是福是禍仍難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面對國內產業結構轉型、缺乏新創、民間投資不振等問題,民進黨上台後的作法,除了所謂「5+2創新產業政策」外,最特別的是政府幾乎是自己直接跳下來投資─有資本額100億元的國家級投資公司,成立資本額10億元的「台灣國際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還有在國發基金旗下成立一個規模達1000億元的產業創新轉型基金。至於近日以前瞻基礎建設計劃擴大財政支出,當然更是百分之百的政府挹注與支撐經濟的作為。

某個角度而言,這種作法是向國家資本主義再靠攏,也算是近30年前開始的民營化潮流的反轉。

國家資本主義是指一種由國家與政府力量主導的資本主義制度,他的核心就是國有、國有控股、國營企業等;雖然現在全世界除了類似北韓外,並無百分之百的國有資本主義國家,但許多開發中國力─例如中東國家,政府主導經濟、在經濟體中占比高,而被視為國家資本主義,甚至中國亦被視為有濃厚的國家資本主義成份。

台灣早期當然是被列為國家資本主義系列國家中,而且是特殊的「黨國資本主義結構」;當時,從電信、油電到金融等大型產業或特許產業,不是國營企業絕對壟斷,就是黨、國企業主導。不過,台灣之後搭上80年代之後全球民營化的旋風,從1989年7月成立「行政院公營事業民營化推動專案小組」開始,許多原本管制的產業鬆綁、開放;公營企業逐漸釋股民營化。

在此之後的20多年,台灣討論到如何提振經濟、增加投資、強化競爭力等問題時,標準答案大體就是:政府應鬆綁、開放,作好法令制度與執法,改善投資環境,供應土地、水、電等生產要素。這段期間,即使是要加入政府力量對經濟的支撐,也是推動公共建設,以財政政策支撐經濟,政府基本上是不會重返早年,由政府拿錢投資、搞企業、包山包海的作法。

這點,蔡政府算是「把時針往回撥」。而這種作法,風險也大,可能為未來種下無窮後患與問題。

回頭看那股全球的民營化熱潮,及台灣推動民營化的原因,簡單講就是公營企業很難躲掉的效率低落、缺乏彈性、不夠靈活、浪費與官僚化,當然,還有政治干預造成的弊端與錯誤決策。市場化、民營化後雖然可能產生其它問題,但當時至少被認為可矯正公營企業的弊病。

依照政府的規劃,國家級投資公司將先成立專業投資管理公司,再由管理公司籌募創新產業投資基金,以尋找新創投資案、協助新南向為主;至於國發基金旗下成立的千億元產業創新轉型基金,則除了投資新創公司外,也可以進行上市櫃公司的股權投資,協助台灣中小企業轉型、併購或升級。

因此,當蔡政府成立國家級的農業貿易公司、投資公司、創投基金、甚至有意成立國家級的投資銀行時,該問問:可能避免那些公營企業的弊病嗎?最簡單又務實的一個問題是:為何要投資A公司而非B公司?又為何是要協助C公司併購D公司,而非協助D公司併購C公司?其中的決策有多少是專業評估為之?又有多少是政治考量、甚至政商掛鉤下的不當投資?

如果踩中地雷、錯誤決策,讓投資付諸東流,誰該負責?或是問:有人要負責嗎─這種事是百分之百一定會發生。

一般對新創投資成敗比率的概略估計是:投資新創公司的失敗率大概是7成,更早期的天使基金失敗率是9成;即使是矽谷那些最專業的創投,曾有人統計過9年間約500家新創的成敗,結果有4成是完全失敗(即公司倒閉,投資者一毛錢都拿不回條);碰上時機差─例如網路泡沫年代,更有77%的新創公司完全失敗。至於一般民眾的創業,經濟部的統計是:第1年內有9成失敗倒閉,其它1成中有9成在5年內失敗倒閉,也就是說5年內民眾創業的成功率只有1%。

如果政府搞的這些「公營創投」為了降低風險,主其事者為了避免日後的「牢獄風險」,只投資已明確成功的公司,其實就已失去成立的目的,不要也罷;如果要以扶植新創的政策目標早期就投資,不論是在天使、A輪、B輪……的那個階段開始投資,必然會有投資失敗案例。外界如何辨別這到底是經專業評估但難以避免的失敗案例,還是因政治干預、立委關說、長官交辦才作的投資?

在民眾長期印象中「腐敗的國民黨」執政的「黨國資本主義」,當然存在這些政治干預、官商勾結,現在綠營執政了,那麼,那些綠營政客們是否更高風亮節、一介不取、不關說、不介入?參考扁朝時代的案例,再看看上台一年來綠營政客卡位、替親友搶位的努力勁道,大家安心否?甚至可以問:公營企業真能找到一群本領高超的專業人士,然後像一個專業公司或基金一樣的運作、選投資標的嗎?

而這家國家級投資公司股權規劃是要引進6成民股,正面看是如能引進原本就有實力的科技企業,對選案、評估、甚至協助新創邁向成功都有幫助,而保持民營身份也讓公司運作靈活有彈性、降低政治干預機會;負面看就是這種不官不民的公司,用了4成納稅人的錢,卻完全不必受監督,也未盡合理,豈可成為常態?

蔡政府要以向國家資本主義靠攏來帶動民間投資、促成產業轉型升級,但治本之道恐怕還是在找出讓民間投資縮手、新創難發展的因素,由政府直接跳下來投資,坦白說,看不出政府會比民間更專業、更有眼光、甚至更有經營能力的可能,稍一不慎就可能捅出幾個大窟窿。對台灣而言,這條國家資本主義之路,顯然是福裯難料,蔡政府恐怕還是該回頭找回民間投資才是正道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