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淳亮觀點:中國為何將保障自由主義世界秩序?

2017-04-13 06:40

? 人氣

其實川普的作為有其現實基礎,在國內是白人中產的地位降低,因此出現逆反情緒;在國際上也再難以負擔其他國家的搭便車行為,其綜合國力已經有被中國趕上之虞,甚至在很多方面已被趕超。(資料照,新華社)

其實川普的作為有其現實基礎,在國內是白人中產的地位降低,因此出現逆反情緒;在國際上也再難以負擔其他國家的搭便車行為,其綜合國力已經有被中國趕上之虞,甚至在很多方面已被趕超。(資料照,新華社)

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人們對於世界局勢如何演進,一時之間失去了方向感。美國確實曾提供世界某種程度的穩定,而現在美國似乎正在拆解這個秩序。與此同時,則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達沃斯的世界經濟論壇,呼籲維護全球化、自由貿易,高聲反對保護主義,儼然將接替美國,成為自由世界的旗手。一位中國外交官甚至說,中國要「讓全球化再次偉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實川普的作為有其現實基礎,在國內是白人中產的地位降低,因此出現逆反情緒;在國際上也再難以負擔其他國家的搭便車行為,其綜合國力已經有被中國趕上之虞,甚至在很多方面已被趕超,貿易赤字問題必須開始嚴肅面對。而人們也不應對習近平的說法感到意外,因為中國是當代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最大受益者,是世界最大出口國,可預見的未來仍將是最具有競爭力的出口大國,因此中國不得不對接替美國的前景有所準備。

對於中國擔當資本主義世界秩序的領導國------或者霸權國的可能,筆者此前就已有所闡述,這裡以相關學術論文為基礎,結合最新的發展,解釋中國為何將繼續保障、或推動自由主義的世界秩序。

美國總統川普。(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人們對於世界局勢如何演進,一時之間失去了方向感。(資料照,美聯社)

霸權興衰承先啟後

著名學者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曾指出,荷蘭、英國與美國是僅有的、承先啟後的三個霸權國家,其各自興衰的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崛起(ascending)、勝利(victory)、成熟(maturity)與衰退(declining)。在崛起的階段,既有霸權國家仍然保持領先,但與新興大國的差距日漸縮小,最後雙方實力黃金交叉,步入下一個階段;「勝利」是指新興霸權日益拉大其與原有霸權和其他核心國家差距的階段。

在「成熟」階段,新興霸權繼續拉大其領先前一霸權的幅度,而其他國家也未能縮小其與新興霸權的差距;而到「衰退」階段,下一個可能的霸權與當代霸權的差距開始縮小,但比起前一霸權、或者其他挑戰者,並未表現出任何顯著的優勢。例如1873年到1897年被視為英國的衰退階段,之後是美國的崛起階段。兩次世界大戰可視為美國霸權走向勝利的階段,之後走向成熟,而自1967年開始的美國被視為衰退的階段。  各個階段大約是一代人的時間,廿餘年至卅餘年不等。

另一位著名學者莫德爾斯基(George Modelski)的霸權週期論,則指出霸權的興衰會經過全球戰爭、世界強權、去合法化(De-ligitimation),以及去集中化(De-concentration)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各約一個世代,即25至30年。他認為從2000年到2030年是一個去集中化的階段。

參考前述華勒斯坦的觀點,則英國的「衰退」亦即「去集中化」的階段,其後是「崛起」,亦即「全球戰爭」的階段;戰後是美國霸權作為「世界強權」的「成熟」的階段,而自1970年代前後,美國霸權則開始進入「去合法化」的「衰退」階段。結合兩者的觀點,則廿一世紀之初,既是新霸權的「崛起」階段,也是可能導致「全球戰爭」的時代。如何看待新霸權的可能崛起,以及「全球戰爭」的可能前景,乃成為霸權理論所必須加以關注的核心議題。

產業興革與霸權週期

對於他們的宏觀的霸權興衰分析,其實得從領導國家產業類別的興衰加以理解。例如荷蘭與英國兩個曾經的霸權,都是先在工業上、其次在流通領域上獲得優勢,之後才在金融業上獲得統治地位;而此一金融優勢既來得較晚、也失去得較晚。

從荷蘭與英國的經驗,失去工業與流通領域的優勢之後,軍事的優勢將逐漸喪失,且金融領域的優勢也難以長期維持。也可以認為,工業的發展堪稱崛起的先聲,流通領域的控制與霸權的走向勝利是相伴隨的現象,金融業的主導地位意味霸權的成熟,但金融業的成熟卻可能意味著之後工業競爭力的「衰退」。

到廿一世紀第一個十年即將結束之前,雖然美國由於軍事負擔與經濟危機,進行單方行動的能力受到損害,但多數美國學者仍認為美國將遙遙領先,諸如中國等挑戰者在數十年內,無論政治、軍事或者經濟,都仍無法挑戰美國,單一霸權的長期化成為美國的主流思維。輿論為此在意識形態上歡迎「歷史終結論」,在國際地位上提出「注定領導」,在全球經濟安排上指出「帝國」的建立。這種美國作為最後一個霸權的觀點因此也主張,在美國之後,就不再會有繼起的霸權,因此進入超霸權(Ultra-hegemony)的時代,得藉由一個世界性的資本主義網路繼續維持秩序。

中國崛起顛覆美國霸權

然而,美國的霸權卻似乎不可持續。倘若細看工業、流通業、金融業這三個方面中國目前在世界扮演的角色,就會感到美國人的霸權夢,恐怕已到夢醒時分。

在工業上,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2014年全球製造業總產值約12.6萬億美元,中國大陸就超過3.7萬億,歐盟不到2.6萬億,美國不到2.1萬億,日本更只有8500億。雖然中國的製造業仍有很大向上提升空間,但中國挟其本土市場優勢,有意識的進一步提高其在全球製造業供應鏈環節的地位,甚至令德國都感受到壓力

目前相關的報導分析已經不少,基本態勢是當已開發國家的產業陷於停滯,中國工業還在高速增長,中國2015年工業產值已經是美國與日本之和,2025年中國工業產值可能將超過所有已開發國家之和,人均工業產值將達到西方平均水平。華勒斯坦強調霸權的關鍵不在於工業化,而在於擁有先進的壟斷部門,而中國的工業化正是不斷打破既有已開發國家在各種產業上的壟斷的過程,且最後勢將衝擊美元的金融霸權地位。

在流通方面,例如英國金融時報的「中國的海上超級大國之路」一文指出,全球前十大集裝箱港口有6個位於中國,且截至2015年,在全球前50大集裝箱港口中,近三分之二都有中國的投資,而2010年這一比例只有五分之一左右。這些港口經手的集裝箱數量,占全球的比例已從2010年的42%上升至67%。以此為基礎,中國就逐漸有了在全球維護利益的能力與必要性。

金融方面,中國擁有世界最大外匯存底已十多年,並自2015年起成為世界前二的對外投資國。朱雲漢在「中國大陸興起與全球秩序重組」一文,引述了現任印度總理莫迪的經濟顧問Arvind Subramanian的研究,根據各國的GDP、貿易和資本進出口佔全球的比重等不同指標,認為中國現在已經處於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經濟引導地位的關鍵階段。2030年前後,中國在全球經濟的宰制地位,將非常類似於1970年代的美國和1870年代的英國。人民幣作為全球主要的儲備貨幣,來臨的時間和速度將比我們想象的要快,作為分水嶺的時間將在2030年之前。

金磚國家領導人非正式會晤2016年9月4日在杭州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印度總理莫迪、南非總統祖馬、巴西總統特梅爾、俄羅斯總統普京出席。(新華社)
印度總理莫迪的經濟顧問Arvind Subramanian的研究,根據各國的GDP、貿易和資本進出口佔全球的比重等不同指標,認為中國現在已經處於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經濟引導地位的關鍵階段。圖為金磚國家領導人非正式會晤。(資料照,新華社)

中國或成最後一個霸權

由於美國的經濟規模已從二戰之後的世界之半,減至冷戰之後的四分之一,且累積了龐大的內外債務,美元資產的價格已經引起質疑。美國減少對外逆差,減少外債規模,都是國家安全的需要。因此伴隨著中國的發展,美國「保護主義」乃捲土重來,甚至尋求退出國際貿易體系,或藉由雙邊條約建立已開發國家或其他種類的排他性貿易俱樂部。不過世界貿易已經不是圍繞著美國展開;沒有美國,全球貿易仍然可以繁榮運作下去。

對中國來說,倘若美國的政策是繼續支持經濟全球化和相互依存,則不以戰爭形式,而以和平過渡的形式實現新的國際政治格局的徹底轉變,甚至霸權更替,就是完全可能的;倘若不是這樣,也無非過承顛簸一些,結局也依然難以改變。無論如何,中國在國際貿易上的強勢表現,意謂其對「自由貿易」的支持會日益提高;從世界體系的理論來看,支持自由貿易者乃處於核心地位,因此對於貿易體系的支持與否,也可用以判斷霸權的興衰。

當各國最主要的貿易對象陸續轉變,且此一主要貿易對象內債與外債皆相對稀少,幣值穩中有升,軍事實力堪稱強大,能給予他們所需要的安全,政治亦長期保持穩定,並會對他們進行額外的資助,則各國有何理由不選擇此貨幣為其主要的貿易貨幣,並以此貨幣為其外匯準備貨幣?

當中國生產、流通,與最後在金融領域都形成優勢,中國按照世界體系霸權的定義,就將接替美國成為霸權。按照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obert Fogel、曾擔任世界銀行副行長的台灣之光林毅夫、現任印度總理經濟顧問Arvind Subramanian的人的研究,這也就是未來十餘年之間就要發生的事。廿年後中國經濟規模超過美國一倍,達到美國、歐洲與日本總和的程度,逐漸被接受為不可避免之前景。

由於中國人口佔世界比例甚高,一旦中國成為霸權,就可能成為最後一個世界霸權。在中國成為霸權之後,即使歐美合併、或者印度快速崛起,也只會使世界秩序恢復多極,而沒有替代中國成為下一個霸權的可能。

中國崛起對世界的意義

中國的政治運作方式還讓許多人不敢苟同,人們更喜歡謳歌在19世紀進行全球殖民的大英國帝國、與到1965年還普遍存在種族隔離現象的美國,聲稱他們的軟實力難以被超越。其實軟實力仍得以經濟與軍事實力為基礎,而若沒有足夠的財政資源,任何一個政府都很難造福人民、威懾敵人,遑論軟實力。

而中國的崛起,還有著此前霸權所沒有的道義性質。中國的發展過程雖然曾發生一些悲劇,但並未依靠對外的殖民主義、或國內的奴隸制度,因此對於許多曾受壓迫的國家特別具有號召力。另方面,中國由於人口遠較此前的霸權國家為多,其取代美國就意味著全球向著平等的方向邁出了一大步。同時,隨著中國工業化逐漸成熟、邁入後工業化社會,資本大量輸出,窮國勞動者的機會將大幅增加,世界勞動市場將顯著趨於平等。於是我們將發現中國的崛起真正帶給世界的是一個大的機會,伊斯蘭教國家、非洲國家對此將特別表示歡迎。

中國在軍事上的影響,目前還不甚明確。首先要明確的是其軍事力量,已足以在其鄰近地區、包括在台灣擊敗可能來援的美國,並正以在西太平洋與印度洋地區獲得優勢為努力目標。但中國並非世界秩序的挑戰者,而意圖藉由成為既有霸權的合作夥伴,以此更順利的成為霸權的繼承者。因此台灣除非自尋短見,北京未必得尋求伐兵、攻城。不過為了擴大市場,中國推動「一帶一路」,為此必須在動盪的中東與非洲地區「維穩」,目前已在吉布提建立軍事支持設施,應會尋求在此一廣大地區扮演「公道伯」的角色,一方面是各國主要貿易對象、甚至軍事裝備的供給者,另方面就是各國關係的裁判者。

總體來看,相對於僅佔世界人口少數的西方與日本,中國的崛起將大幅改變人們對世界的想像,一個相對平等的世界將出現可能。華勒斯坦說過,「由於資本主義的成功,而促成資本主義的崩解」,「一個能包容多樣性的社會主義世界秩序」成為「更好的選擇」,但這個選擇其實就得以中國崛起為前提。換個角度來看,中國的崛起也是對美國統治下的和平的一個最好的肯定,它顯示了結合了民族國家與全球化的美國秩序的相對開放性,因此中國也沒有必要像日本或德國一般,對相對封閉的英國殖民秩序加以挑戰。

總之,為了實現世界的自由與公義,中國必須和平崛起;中國也必須以世界的自由與公義為目標,其崛起才能獲得多數國家的祝福。中國將保障自由主義的世界秩序並和平崛起,這不僅是遠大的目標,也是實施的手段。

*作者為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今國立臺北大學)法律系學士,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包淳亮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