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告別美麗島,迎接首投族─寫於美麗島事件35周年

2014-12-10 12:04

? 人氣

代際差異原本是人類社會的普遍存在,在海峽兩岸更是因為歷史因素而顯得差異巨大。你不能指望經歷過威權時代的臺灣人和如今的臺灣年輕人思維相同,也不能期待經歷過歷次政治運動的大陸老一輩,與在改開中成長的大陸年輕人抹平意識上的鴻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更重要的是,無論是臺灣老一輩還是大陸的老一輩,他們都將「站隊」看得很重。在臺灣的威權統治下,異見分子會遭受迫害;在「文革」時期大陸的政治運動中,捕風捉影的舉報引得人人自危,批鬥甚至打殺更是常見。站隊關乎保命,因此犬儒主義盛行。臺灣「首投族」漠視藍綠之爭的心理引發老一輩驚呼,但實際上只是習慣站隊的老一輩少見多怪罷了。

(美麗島雜誌社/資料照/騰訊大家網)

關於首投族,連日來已有多種分析,我不再贅言,還是說回美麗島。

1979年12月10日,臺灣高雄爆發了美麗島事件。以《美麗島》雜誌社為核心的黨外人士組織民眾示威遊行,最終遭當局鎮壓。之後的美麗島大審,黃信介、施明德和張俊宏等152名黨外人士被捕,施明德被判無期徒刑,黃信介被判有期徒刑14年,姚嘉文、張俊雄等6人被判有期徒刑12年。另有三十多人被刑事法庭判處4至6年徒刑。

事件影響深遠,一方面國民黨政府逐步放棄一黨專政,最終解嚴,開放黨禁和報禁;另一方面美麗島世代逐漸走向政治台前,1980年底,美麗島事件受刑人家屬集體參選中央民意代表,多人高票當選,1986年,民進黨成立。後來,威權統治宣告結束。

儘管民進黨的成立在美麗島事件發生的七年後,但仍被民進黨中人視為自身最大的政治資本。在施明德等人入獄後,受難者家屬和辯護律師們接棒,繼續進行抗爭。尤其是律師群體中,誕生了蘇貞昌、謝長廷和陳水扁等民進黨中堅,通過對政治體制的反復衝擊,迫使臺灣當局做出改變。那是眾多臺灣人懷念的八十年代,風起雲湧,盪氣迴腸。

但將苦難當成政治資本,往往會流於庸俗,或者歪曲。臺灣的改變絕非自美麗島事件開始,早在五十年代,雷震和《自由中國》就已成為抗爭的象徵,並促使臺灣當局有所改變。甚至可以說,這一切在更早之前的國民黨統治大陸時期已經埋下種子,1947年行憲即提出地方自治,1950年4月,敗至臺灣的國民黨政府頒佈《臺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在臺灣實行地方自治,1969年的中央公職人員國代及立委增補選舉更是影響深遠。五十年代開始,便已經有一批黨內異議人士、黨外人士經選舉進入立法系統和基層行政機關。1977年,許信良高票當選桃園縣長,美麗島事件的重要人物張俊宏、林義雄都有省議員身份,體制為他們提供了雖不充分但足以騰挪的空間。至於國民黨政府的威權統治,從世界範圍內來看也屬小兒科,異見者有呼吸空間,可以辦刊物,能夠進入體制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