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下一個免費的網路商品─新聞

2014-11-07 05:37

? 人氣

《紐約時報》收入趨勢變化,呈現一路下滑。(騰訊科技製圖/騰訊大家網)

《紐約時報》收入趨勢變化,呈現一路下滑。(騰訊科技製圖/騰訊大家網)

陳彤離職新浪總編輯出任小米副總裁,再一次將門戶模式未來轉型的問題推向高潮。而普遍能形成的共識是,騰訊新聞、今日頭條、網易新聞等新聞客戶端正在逐漸繼承傳統門戶的形態,將(已經)成為移動時代的新聞入口。不過這個共識並不牢靠,原因是當今時代網民的新聞消費已經遠遠不像10年前的門戶時代,大家的興趣更加分散,對垂直領域的需求也更為迫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作為曾經的全職媒體從業者,以及過去幾年來不間斷地為包括門戶、雜誌、科技博客平台、微信公眾號(即所謂的自媒體)撰稿的經歷——一個重度信息成癮症患者和媒體觀察者,以及新手上路的企業品牌傳播者來看,在我看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聞消費與新聞產品有三個特點:

1. 無社交,不新聞;


2. 新聞產品將成為移動時代的基礎服務,與郵箱所起到的功能類似;

3.(基於新聞的)媒體產品將是公司的品牌。

社交已經改變了核心受眾群的新聞獲取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絕大多數用戶閱讀新聞的方式。根據紐約時報報導,MAU(月活用戶)達13 億的Facebook已經為新聞網站貢獻了大約20%的流量。讀者來源增長最快的是移動端,其比例更高,並且仍在持續增長。另外,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美國有大約30%的成年人通過Facebook獲取信息。也就是說,一家新聞網站的命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在FacebookNews Feed中的表現。

不光是國外案例,國內媒體的變化也非常明顯。在高峰時期,垂直科技類媒體有超過1/3的流量都來自於新浪微博,成為僅次於搜索引擎的流量來源;進入微信時代,雖然無法獲得微信平台的數據,但從另外一個側面可以看出,微信這種社交平台對新聞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媒體高層在判斷某家媒體是否具有影響力時,會更多地依靠自己和同行的朋友圈來判斷。

類似現象同樣發生在企業:國內互聯網大公司負責品牌傳播的高層,也對「是否被朋友圈刷屏」給予了更高的判斷權重。而以前對新聞網站最為看重的UV、PV等流量指標,被重視程度在逐漸下降。而影響什麼樣的人、以及受眾是否對自己的內容做出了反應(轉發、評論、點贊),則越來越被人看重。

這即是無社交,不新聞。

十年前的PC互聯網時代,門戶除了是最重要的入口,還有非常可觀的營收。那時候的互聯網巨頭是新浪、搜狐、網易。十年之後,門戶依然是PC的重要入口之一,但承擔主要營收的角色卻有些褪色。門戶的核心盈利模式——廣告,尤其是品牌廣告,正受到越來越大地衝擊。它所面臨的問題反倒是這個行業過於繁榮的結果:信息越來越多,但信息越來越不值錢。

根據艾瑞諮詢報告,2013年,搜索、視頻及社區類網站獲得的廣告份額超過了70%,而門戶網站只有11.8%。與此同時,中國網絡廣告整體增速正在下降,PC在商業價值上衰落,同時用戶正迅速向騰訊新聞、今日頭條等移動終端轉移,也正加速這一變化。

雖然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媒體仍在堅持推行用戶付費訂閱的模式,但現實在變得越來越不樂觀,廣告收入持續下跌,訂閱收入毫無起色(紐約時報2013年的訂閱收入為8.2億美元;相比2006年的8.9億美元還要少)。舊的商業模式正在搖搖欲墜,新的商業模式還未好好開墾,卻已幾乎荒蕪。

新聞產品正在走向免費,我的意思是徹底的免費。媒體經營者,應該認真考慮斷掉通過媒體盈利的想法。新聞產品是吸引用戶不斷使用你的服務的一個手段,實現商業目標需要將通過新聞吸引的用戶引導到其他更有商業價值的服務去,比如遊戲,比如電商,比如真人秀場,這些都是更加務實的經營方式。就像巨頭們都會開發一個郵箱供用戶使用但並不預期郵箱產品會給他們帶來盈利一樣。

這個觀點對於媒體經營者或許很難接受,但如果看互聯網發展史,它就是一部不斷免費的歷史:瀏覽器、操作系統(Mac OS從收費變免費;Windows價格越來越便宜)、郵箱、殺毒、辦公軟件(諸如Evernote等非微軟的免費辦公軟件越來越好用),無一不經歷過從商業產品(期望僅僅靠這個產品便能盈利)到免費產品的過程。互聯網的發展史是一部免費史,媒體將成為下一個免費的互聯網產品。

這是我的第二個判斷:新聞產品將成為移動時代的基礎服務,與郵箱所起到的功能類似,目的不是通過新聞產品來盈利,只是起到通過它來達到積累用戶、黏住用戶的作用。

門戶時代,新浪最早通過對新聞事件的快速反應、角度全面、新聞實時追蹤在門戶中建立起「最具媒體屬性」的品牌,但在原創報導尤其是調查報導上面,相比於中青冰點、南方報系或財新,新浪還無法比擬。但從今年開始,你會發現最好的調查報導中已經出現了騰訊的身影,雖然在採編權上有所限制。

顯然騰訊新聞走了一條很巧妙的路徑:它從科技和財經切入,做出了《暗訪電商假貨鏈條:聚美等平台涉嫌知假售假》與《樂視神秘投資者王誠的財富圈》這樣內容紮實的報導,並在行業內引起了極大地反響。類似《今日話題》這種對重大新聞事件即時跟進做科普和分析的欄目,從兩三年前開始就有很多資深媒體人,甚至騰訊新聞的競爭對手認可其專業性。像《95後萌妹性游假新聞如何炮製》這樣的典型科普文,很好地揭穿了低劣的營銷把戲;而在連續發生女大學生失蹤受害之後推出的《女大學生更容易被侵害嗎?》則幫助公眾釐清「女大學生」「白人女性」佔據媒體大版面的原因。總之,騰訊的諸多欄目是將日常中媒體選擇性報導卻又令公眾產生誤解的深度話題進行簡化和普及化,並對其他媒體一筆帶過的,卻又可挖掘的內容加以深度報導。

在「水門事件」時代,一篇調查報導讓報紙一時之間洛陽紙貴,發行量和訂閱量大增;而在互聯網時代,調查報導卻是最不具商業模式的新聞報導形式:報導很好,讀者讀過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讀者對媒體產生好感和尊重,但並不會花錢買報導,也不需要去訂閱。

從商業回報來看,調查報導是投入產出比最不划算的媒體產品——如果放在一個消費品企業,比如可口可樂、耐克們,純投入而無收益的事情不就是市場與品牌部門干的事嗎?砸錢做一個有影響力的活動或廣告,提升企業在消費者中的好感與形象,甚至發展忠實粉絲。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媒體產品將成為一個公司的品牌。編輯部負責做出最具影響力的內容,幫助企業提升形象。但千萬不能要求收入上的回報,否則內容會非常受限於媒體經營狀況和成本限制,無法將內容做到機制。

目前我們在國內已經看到越來越多這樣的案例和趨勢。百度在科技領域組織每月一次的「BIG大會」,通過邀請諸如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等國外大牛,通過自身平台的自媒體力量以及其他傳統媒體的力量傳播科技領域最前沿的研究。據我所知,BIG大會每次投入不菲,但完全不對營收有回報要求。而騰訊新聞在調查報導上面的投入也已經產生了巨大影響,媒體產品將通過持續推出令人信服和被公眾、行業尊重的新聞報導為內容支撐,演化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下更為基礎的服務。

*作者為網路業者。(原文刊載於騰訊大家網,原標題為:《放棄盈利的想法吧,新聞將成為移動時代的基(mian)礎(fei)服務》,責任編輯:余江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