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一位悲憤的父親 化身美國反槍急先鋒

2014-06-01 05:55

? 人氣

痛失愛子的美國律師理查.馬丁尼茲,要化悲憤為力量,以餘生全力推動加強機械管制。(美聯社)

痛失愛子的美國律師理查.馬丁尼茲,要化悲憤為力量,以餘生全力推動加強機械管制。(美聯社)

「今天,我將要求每一個我能接觸到的人,要求他們寄明信片給他們能想到的每一個政治人物,上面只寫3個字:Not one more(不要再有下一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理查.馬丁尼茲(Richard Martinez)是一位悲傷而憤怒的父親,因為他失去了唯一的孩子克里斯多夫.麥克斯─馬丁尼茲(Christopher Michaels-Martinez)。

5月23日晚間,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UCSB)附近的大學城發生瘋狂血案,兇嫌艾略特.羅傑(Elliot Rodger)先揮刀刺殺3人、再開槍射殺3人,最後飲彈自盡。

克里斯多夫今年20歲,是UCSB的2年級學生,原本準備3年修完所有學分,再到英國倫敦遊學1年。雖然他與兇嫌素不相識,更無怨仇,卻是6名無辜受難者之一。他中槍之前45分鐘,他才與父親通過電話。

克里斯多夫.麥克斯─馬丁尼茲(美聯社)

馬丁尼茲悲傷到極點、憤怒到極點,但他的怒火並沒有燒向兇嫌的父母,要求對方認錯、道歉、賠償,因為他認定,殺害克里斯多夫的瘋狂兇嫌有一個共犯:導致美國槍械泛濫成災、管制鬆散的政治與法律體制。

一般人都知道「天賦人權」的基本理念,但美國自18世紀立國以來,卻多了一項「天賦槍權」,而且明文寫入憲法:「紀律良好的民兵隊伍,對於一個自由國家的安全實屬必要;故人民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得予以侵犯。」(美國憲法增修條文第二條)

美國民兵(維基百科)

雖然美國憲法的文本是「民兵」(militia),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歷來幾次重要判決,早已確定個人也具備不可侵犯、法律保障的「擁槍權」(gun right),這一點就連要求加強槍械控管的人士,也不會否認。

北美洲早期白人移民的狩獵與開拓生活,以及與美洲原住民的衝突鬥爭,讓槍械成為生活必須品,「扛著槍跟爸爸去打獵」成為無數男性的成年禮。獨立戰爭期間,各州的民兵是最重要的戰力之一,更賦予槍械「反抗暴政」的神聖意義。

進入20世紀,槍械泛濫對美國社會造成的傷害,一再以各種形式的危機血腥爆發,也促成聯邦政府修法加強管制。

例如禁酒時期黑幫火拚與1934年的《全國槍械法》(National Firearms Act),甘迺迪兄弟與金恩博士遇刺與1968年的《槍械管制法》(Gun Control Act),約翰藍儂與雷根總統遇刺與1993年的《布萊迪手槍暴力防制法》(Brady Handgun Violence Prevention Act)。

 

1968年6月5日,羅伯.甘迺迪遭暗殺(維基百科)

然而近年來美國大規模槍擊案還是一再爆發,尤其原本應該是最安全的校園,一再淪為屠宰場,連小學都無法倖免。根據聯邦調查局(FBI)資料,2006年迄今,美國約有1000人死於大規模槍擊事件。2010年一整年,死於槍擊的美國民眾超過1萬1000人。

這充分顯示美國的槍械管制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包括禁售半自動槍械(攻擊性武器)與大容量彈匣、加強對購買者的身家調查、加強對槍械銷售商的管理、要求銷售商錄影監控購買者、對多次購買者設定等候期。

儘管美國各州多多少少、陸陸續續採取行動加強管制,但是聯邦層級的修法卻動彈不得,全國步槍協會(NRA)等捍衛擁槍權團體堅守城池,寸土必爭,深恐退讓任何一步都會引發骨牌效應,危及美國人無比神聖的「天賦槍權」。

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受害者(取自網路)

以2013年康乃迪克州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Sandy Hook Elementary School shooting)為例,27名無辜死難者之中有20名是兒童,整個美國社會都震驚到無法置信的地步,歐巴馬政府趁勢推動國會修法,然而還是功敗垂成。

NRA執行副總裁拉皮耶(Wayne LaPierre)當時有一段名言:「當壞人帶槍出現,唯一能阻擋他的,就是一個帶槍的好人。」換言之,以暴制暴方為上策。拉皮耶進一步主張,為了遏阻校園槍擊案歪風,學校警衛都應該配備真槍實彈。

只是數字會說話。比較美國各州的槍械管制寬嚴程度與槍械暴力犯罪狀況,相關性昭然若揭。夏威夷州是全美槍械管制最嚴、擁槍者比例最低的州,果不其然,它的槍械暴力犯罪率也是全美最低。相較之下,在各式槍枝垂手可得的亞利桑那州,死於槍擊的風險是夏威夷州的5倍。密西西比州與阿拉斯加州每10萬人有18.3人與17.6人死於槍擊,麻州與羅德島州只有3.5人與3.6人。

再看看澳洲的例子。這個南半球大國槍械泛濫的情形,原本與美國不相上下,但是1996年4月28日爆發的亞瑟港大屠殺(Port Arthur massacre)讓澳洲付出35個無辜生命的代價,政府立刻啟動立法工作,全面加強槍械管制,從此槍械犯罪與自殺死亡率大幅下降。

如今美國再度發生悲劇,加強槍械管制的呼聲再起,這一回,真的能造成改變嗎?

或許有機會。因為這一回,有一位悲傷、憤怒、堅決的父親理查.馬丁尼茲。

在UCSB的追悼大會上,馬丁尼茲代替台灣裔罹難者洪晟元的父親,宣讀一段悼詞:「昨夜我夢見兒子……他對我說:『我在UCSB的時光無比美好……我希望永遠待在這裡。我知道這世上有極大的不公不義,有許多政策可以變得更好,我再也幫不上忙了,但是你可以。』」

現年60歲的馬丁尼茲,本業是刑事辯護律師,已離婚的妻子、克里斯多夫的生母凱琳(Caryn Johnson)則是專辦性侵案的檢察官,他說:「我們非常強悍……我們抗爭戰鬥。」

對於兇手羅傑的雙親,馬丁尼茲並無怨恨,甚至邀請羅傑的父親一起為加強槍械管制打拚:「他是一位父親,我也是一位父親;他愛他的兒子,我也愛我的兒子;他的兒子死了,我的兒子也死了。」

馬丁尼茲已經請教多位專家,希望他們協助他擬訂更清楚有力的訊息、更明確具體的行動方案。他說:「這項行動並沒有規則可依循,我們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我只知道自己必須不斷奮鬥,直到造成改變。我失去了全世界最珍貴的東西,不這麼做,我還能做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