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台灣(5):創新 才能突破悶經濟

2014-03-13 07:55

? 人氣

也就是說,創新領域薪資在漲,但傳統領域薪資是平的,經濟學上稱這樣的現象為「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 ,如果缺乏有特色的生產要素,薪水就會慢慢跟世界齊平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世界上傳統領域的薪水大都是越南、中國大陸主導,因為人多,人多權數就大,所以全世界缺乏高科技能力者的薪水,大多都由中國大陸市場決定。因此,台灣薪水就會慢慢會向後看齊。

有些人會擔心「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如果跟中國大陸過度往來,會把台灣薪資拉下去。這種想法一半對、一半錯。

我們跟全世界往來,就會把國內沒有技術特色的勞工薪水拉下去。而薪水會不會漲,就看國內有技術特色的勞工占多少百分比。如果要與全世界走沒有技術特色的產業競爭,那是必死無疑,薪水還會再降。

簡單地說,在傳統產業,完全競爭理論是對的,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也是對的,薪水一定要下降。而在創新驅動產業,創新經濟理論是對的,所以只要在創新行業上能維持領先和特色,薪水就會上漲。

尋找「悶經濟」的突破點

如果科技產業沒有辦法取得領先地位,停下來和追兵打仗,就會像傳統產業一樣失去領先的優勢。台灣經濟悶,是因為沒有產業創新,孫運璿先生當行政院院長時推了三個產業:半導體、食品工業、電動車,唯一成功的就是半導體,而剛好也找來張忠謀,對的政策、優秀的經營者及當時的產業環境共同搭配下,才能發展得如此成功。

創新的事情充滿不確定性,創新產業、創新經濟,唯有持續推動,總會有成功的一次。

悶太久會引起併發症,就像牙痛拖太久有可能會造成蜂窩性組織炎。這十幾年悶經濟,薪資停滯造成民意憤怒,是第一種併發症,民怨就容易轉變成民粹,讓很多政策的規劃和執行陷入風險。

併發症二,官員也變得有點蹉跎。例如,沒有人會否認都更有利經濟發展,但也有官員說現在社會氛圍不對,改天再說。社會氛圍不對,官員的責任不就是想辦法解決社會問題、改變氛圍嗎?如果什麼事都等到社會氛圍對了,才能解決問題,官員就毫無作用了,也不需要官員解決問題了。

又例如國科會已將中科二林園區轉型,把用水量從16萬噸減到兩萬噸,排水量從12萬噸減到兩萬噸,這只是環境差異分析,一切條件改善就應該自動通過,而不需要再審六個月。委員卻不斷提出新條件,例如要把汙水排放降到零。事實上全世界沒有一個園區能做到零排放。環保的問題,若一直擺盪在環境保護的無限上綱和唯產業開發的思維,永續發展就很難有平衡點,這樣的爭議層出不窮,也是受到上述二種併發症的影響。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