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嘉義農林學校與札幌農業學校─北海道冬季追憶

2014-02-26 07:52

? 人氣

札幌市鐘樓即由與農林學校關係密切的札幌農業學校訓練場改建(取自維基百科)

札幌市鐘樓即由與農林學校關係密切的札幌農業學校訓練場改建(取自維基百科)

魏德聖導演監製的電影《KANO》,回溯日治時期嘉義農林學校野球隊的輝煌年代,近期將在國內上映,吸引很多人的期待。光從電影情節來看,以嘉農及其野球隊為創作題材,確實為極佳的選擇。不過,電影品質與口碑、票房最終仍待市場檢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876年,日本留美學生將baseball這項運動帶回日本,二十年後這個英文單字被譯為「野球」,《野球》的第一部專書也問世,野球逐漸進入日人生活成為國民運動,隨著日本殖民統治,野球也傳入台灣。1906年,台灣總督府在國語學校中學部成立第一支野球隊,早期隊員幾乎全為日本人,直至1920年代增設公立學校招收台生,越來越多的台灣孩童得以接觸野球。原本沒沒無聞的嘉農野球隊,1931年贏得日本帝國甲子園中學野球賽亞軍,創造了令人驚豔的嘉農精神。

嘉農值得記憶的事蹟,其實不僅限於野球隊,它的校史更見證日治時期台灣農業發展的光榮歲月,而這段歷史與北海道札幌農業學校有極密切的關係。早在領台初期,日本即確定國內振興工業、海外發展農業的政策,台灣農業的大規模開發也成為必然的策略,而以最適台灣熱帶自然條件種植的稻米、甘蔗二大作物為中心。台北、台中與台南先後設立農事試驗所,開始農事試驗講習生制度,研究稻種改良,以提高台灣糧食產量,並成立農會。1919年頒布〈台灣教育令〉,設立中等實業學校,培育基礎農事人才。從1919年到1944年全台共設立嘉義、宜蘭、屏東、台中、桃園、台南、花蓮、員林與苗栗等九所中等農業學校。

1920年代,台籍學生人數已超越日籍學生,此與學制修業年限有關:三年制的公立實業學校移植日本三年制甲種實業學校的課程,但在修業年限上卻少於改制後成為五年制的日本實業學校,以及日籍生就讀的台灣實業學校。

嘉農成為台灣第一所中等農業學校,和台灣總督府發展嘉南平原、開發阿里山森林資源有密切關係。當時師資以日人為主,教師多來自札幌農校,歷任七位校長中,有四位出身札幌系──包括札幌農校及其升格改制的東北帝國農科大學(1907),北海道帝國大學(1919,今日的北海道大學)。

嘉農的創辦以及野球隊的發跡史,顯示野球或其他球類運動(如網球)作為西化政策的重要項目,不但是日本現代化的一環,進而也成為殖民地現代文明的表徵。從台灣人的立場,它也包含著現代性的辯證空間。

北海道曾經是日本歷史上的北方流放之島,也有人說要瞭解俄羅斯,必須到北海道走一趟。札幌農校原屬開拓使1869年在東京辦事處設立的臨時學校,隨後遷移到札幌。學校開學儀式上,包括西點麵包師傅、西餐廚師和皮革洋靴的製鞋匠都一起出席,接受「文明開化」的現代教育洗禮。在此之前,札幌鄰近的整個石狩平野都仍是狐狸、野狼和熊跡出沒的原始森林。草創之初的札幌,是總人口僅三千的拓荒新市鎮,而後隨著札幌的快速發展,移入人口漸多,學校規模也日益擴張,並更名為「札幌農業學校」,成為近代日本最早設立的國立專門學校及高等教育機構之一。

天寒地凍的北國拓荒之地,反而走在教育西潮的最前線,札幌農校不僅是日本國內培育農業人才的搖籃,在日本教育史所佔有重要地位,同時輸出大量畢業生到台灣、朝鮮與滿州等殖民地拓墾。

早期北海道開拓的先驅者是來自日本不同地方的移民,被迫和原鄉的歷史斷絕,他們必須鍛鍊出積極進取、恆久忍耐的開拓精神,才能熬過拓荒初期的種種艱苦和磨難,較能擺脫傳統文化的束縛,以自由開放的態度接受嶄新的生活方式,因此也才有許多札幌農校的畢業生願意到台灣開荒拓殖,並在台形成獨佔農業鰲頭的札幌系統。二十世紀初,改造台灣蔗糖產業有成的新渡戶稻造即出身札農校。

札幌農校的發展與曾任美國麻省農科大學校長的克拉克博士(Dr. Clark, W.S., 1826-1886)擔任校長有關,他是應第一任校長調所廣丈之邀領導札幌農校,制定學校規章與校園規劃,貢獻良多。一八七八年克拉克離開札幌時,勉勵「青年應胸懷大志」(Boys, be ambitious!)。今日北海道著名景點之一的札幌市鐘樓,即由札幌農校的練武場(操場)改建而成,一度敲醒了北海道的近代文明,鐘樓成為札幌農校僅存的遺址,而克拉克的臨別贈言,至今仍為北海道大學的校訓。

從現今人口近180萬的北海道首府札幌,尋找整座城市文明發展的起點,必須憑藉巨大的想像力,將一棟棟摩登的通天高樓,以及整齊劃一的棋盤式街道逐一擦拭,才能彷如美國西部拓荒電影的倒帶,重返那個開拓移民的歷史現場。

我幾年前寒冬的北海道之旅,在雪片飄飛中走進冰天雪地的北海道大學,體驗當年拓荒教育先驅的札幌農校,最終演化為日本帝國大學的軌跡,印象極為深刻。這所大學的校區遼闊,四處可見冬季的枯木林仍伸展著粗獷的枝幹,部分結著薄冰的琴似川,則蜿蜒穿梭其間,充滿自然林野的開放氣息。校區洋式建築群,予人有走進了歐美百年以上歷史大學校園的錯覺,也讓人直覺到它和日治時期建造的台大校園建築,有著堂表兄弟般的親密血緣關係。

當天札幌冬日飽滿的朝陽明亮刺目,卻一點兒也融化不了北海道大學校園滿佈的積雪,趕著上課的學生們,個個像是滑冰場上的新手,半溜半滑,小心翼翼地步步試探,往前邁進,他們如履薄冰的心境,大概近似當年北國的拓荒先驅們。我猜想,這些年輕學子大都是早期開拓者的後裔吧!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