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蔣介石(1):蘇聯曾想利用台灣推翻毛澤東

2014-02-19 08:00

? 人氣

1957年尼克森第二次訪台,然而,台美關係變化也出自他(取自中評社)

1957年尼克森第二次訪台,然而,台美關係變化也出自他(取自中評社)

研究蔣介石的權威,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有如中央研究院院士)楊天石新書:《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第三輯即將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而且會在台灣發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是楊天石近距離認識蔣介石以及中國現代史的另一本新書,全書循前面已出兩輯的方式,主要是由各有主題的單篇論文構成。論述重點及其透露出的訊息,主要在重建蔣介石日記中所顯現的歷史真相,雖無意為蔣翻案,但通過閱讀,可以幫忙讀者看到蔣介石的內心世界,且多屬事關重大,關鍵全局的歷史事件。也有涉及八卦卻能澄清八卦的調查,如陳潔如的回憶錄何塵封近三十年。不論有無八卦,都需要作者有繡花針的功夫,要能專注和耐性,同時又要能掌握全局,始能重現蔣的身分和歷史地位。

全書收有十三篇論文,一篇演講稿〈蔣介石其人〉,三篇有關蔣介石的序文和兩篇論戰文章。在論文中,和台灣讀者以及台灣命運有著直接關聯的是:〈蔣介石聯合蘇聯,謀劃反攻大陸始末〉,楊天石通過蔣介石的日記比對參與其事的前新聞局長也是蔣經國親信魏景蒙的日記,重建蘇聯和毛澤東鬧翻之後,想利用台灣推翻毛澤東,解除中共擁有核武的恐懼。

蔣介石雖然志在雪恨,志在反攻大陸,期待冷戰兩大陣營大打出手,卻受制於美國僅想「以台制中」的政策,連帶對美國非常不滿,在1968年9月的《上月反省錄》中即批評「美國之無智與兇險,其與俄共相較實有過之,而其自私之作為,或更甚於俄共者也。」而此時正是蘇聯有意「聯蔣制毛」的發起階段。蔣介石此時對蘇聯當然絕不放心,又存有一絲期待,「俄共力謀與我接近,以本月更為積極,故對此深思熟慮亦以本月為甚。如其果有所就(符應蔣所提出的條件),以達我光復大陸目的,乃為否極泰來之機乎?」蔣介石似已心動聯蘇,但既往的經驗使他不敢遽作決定。又說:「俄共陰詐,過去所受之經驗苦痛,又使人不寒而慄也。」這些都是當年九月下旬蔣在日記手稿本中的敘述,楊天石遠赴美國史丹佛大學庋藏蔣日記手稿本所在胡佛研究院,用鉛筆鈔出來的。

作為民族主義者,蔣於1969年,7月15日在日記中寫道:「恢復大陸領土主權問題,俄共如不能與我等先解決,或其陽為同意,而陰無誠意,則切不可與其合作,否則滿清入關,對於吳(三桂)、洪(承疇)之欺詐,應引為鑒也。」


1969年3月,蘇軍入侵黑龍江珍寶島,製造嚴重流血事件。4月,毛澤東說「要準備打仗。」10月17日,林彪作出加強戰備,求全軍進入緊急戰備狀態。。蔣介石注意到這些情況,12月29日日記:「我政府自當靜觀其內部變化,決不在此時反攻,以免俄共侵佔華北,來製造另一個中共之傀儡政權。」蔣介石雖然反共,但在楊天石的眼中,蔣更不願提供蘇聯侵華機會。

早在12月6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即表示,蘇共想「聯我而除毛」,美國想「聯毛以制俄」,都想以國民黨為「芻狗」,蔣介石甚而會氣極的形容美國視台灣為「看門狗」,國民黨只有「忍辱負重,自強自新,以沉機觀變。」

國際形勢的確變幻莫測,蘇聯方面對台灣的興趣隨著中蘇共關係的緩解,美國對北京的興趣大增,台灣的戰略和國際地位也隨之邊緣化。蘇聯意圖聯蔣佈建的溝通管道戛然中斷;但從墨西哥到紐約,轉到歐洲的羅馬、維也納都曾諜影幢幢。

尼克森訪問大陸打開了美國「聯中制蘇」的局面,往下一連串的發展對台灣極度不利,更不利於內部政權穩定。楊天石從蔣介石的日記中看到蔣面對變局反應的另一個側面,寫了一篇〈尼克森競選與蔣介石、宋美齡晚年的感情風波〉。尼克森訪問大陸,這是推動歷史的大事,冷戰格局丕變,但蔣介石認為以反共起家的尼克森所以會做出這個決定,係因為尼克森此前訪台期間未能取得競選經費轉而親共,為蔣介石出意見的正是夫人宋美齡和她的外甥孔令侃。

1972年 3月17日蔣在日記中寫下:「女子與小人之言不可聽也」。同年5月27日,又說:「獨上中興賓館視事。近日精神苦痛,以女子、小人為難養也,故擬獨居自修。」中興賓館,即後來的陽明書屋,國民黨黨史史料曾寄存於此。楊天石從日記追索「女子」和「小人」,5月17日有「晚見令侃,心神厭惡,國家生命幾乎為他所送。妻既愛我,為何要加重我精神負擔?」答案很清楚「小人」指的是孔令侃。而且是因為孔令侃做了「大錯事」,「國家生命幾乎為他所送」,而且還和宋美齡有關,也為此加重了蔣介石「精神負擔」。

這要追溯到1971年12月25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下:「此次尼醜對華政策之惡化,其咎當在令侃,而夫人仍信其言,幸得改正為慰。」「幸得改正為慰」應指宋美齡原很喜歡、信任孔令侃,大概這時候宋美齡不大聽了,所以蔣介石感到欣慰。

再查1971年12月14日蔣介石的日記:「尼丑未當選以前,來臺北相訪,彼滿懷我協助其選舉資本,應(因)其未先提,而我亦未提也。此等政客,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此乃吾妻專聽令侃一面之詞所致。今國患至此,令侃之罪不小也。」

1967年4月,尼克森訪問臺灣,10日會見蔣介石。蔣尼會見的情況,蔣介石事後於1971年9月28日曾回憶當時情境:「尼丑昔年在慈湖晤談時,視為其可厭之政客,以輕薄待之,並未允其助選。」

孔令侃和宋美齡與尼克森外交政策的轉變何干?助選又指何事?查1971年12月14日蔣介石日記:「尼丑未當選以前,來臺北相訪,彼滿懷我協助其選舉資本,應(因)其未先提,而我亦未提也。此等政客,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此乃吾妻專聽令侃一面之詞所致。今國患至此,令侃之罪不小也。」

蔣介石一再稱尼克森為「政客」,楊天石說,這一點可能並沒有說錯,但是,視其為心胸狹隘、瑕疵必報的「小人」,或以「丑」形容,則是把尼克森看錯了,把美國對華政策的改變視為尼克森的個人恩怨所致,就更錯了。

尼克森的外交轉向,對蔣介石的晚年可謂難以承受的打擊,此外還要面對自己的後事。老蔣決定任命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長前,傳言宋美齡曾推荐孔令侃,退而求其次要行政院副院長,老蔣還是不同意。1972年7月21日,老蔣日記有兩種筆跡,「近日體力疲倦,心神時覺不支。」是親筆,另有不同筆跡「行政院人事擬案」。接著是「副院長,謝東閔」。蔣介石的日記自此輟筆。楊天石推敲蔣介石此時已無法提筆寫字,且執意命人代筆,似亦有抵制之意。

*作者為資深評論人、歷史學者

編按:楊天石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研究生院教授、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清華大學兼職教授。長期研究中國文化史與中華民國史。此前已根蔣介石日記手稿本及相關檔案發表《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1、2冊,第3冊即將出版,《風傳媒》特別邀請歷史學者、資深評論人王靖為作者導讀,全文分四篇逐日刊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