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蜥蜴斷尾再生之謎 台師大團隊榮登國際期刊

2017-02-09 19:20

? 人氣

師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思民(左四)與博士生林展蔚(左三)等人組成團隊,研究蜥蜴斷尾再生的現象,成果登上國際期刊。(取自台師大網站)

師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思民(左四)與博士生林展蔚(左三)等人組成團隊,研究蜥蜴斷尾再生的現象,成果登上國際期刊。(取自台師大網站)

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思民研究團隊,針對蜥蜴斷尾求生後,尾巴再生的現象進行研究,發現蜥蜴斷尾後,存活率將大幅減少3成,直到尾巴重生後才恢復到原本的存活率,顯示尾巴對蜥蜴的重要性,解開蜥蜴斷尾再生之謎。這項研究也登上國際期刊《英國皇家學會報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林思民表示,蜥蜴斷尾後會長出新的肉芽,再生新的尾巴,但科學界長期以來對於蜥蜴斷尾有不少的疑問,於是林思民與博士班學生林展蔚組成的研究團隊,以「翠斑草蜥」研究蜥蜴斷尾的謎團。

師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思民與學生合組研究團隊,發現蜥蜴斷尾再生的秘密。(取自台師大網站)
師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思民與學生合組研究團隊,發現蜥蜴斷尾再生的秘密。(取自台師大網站)

「翠斑草蜥」主要分布在台灣北部的草生地帶,研究團隊自2006年起,每個月到金山海岸追蹤蜥蜴族群,8年共蒐集1萬2000多筆資料,分析整理後,找出蜥蜴成長、斷尾和存活的週期資料。

紅尾伯勞、紅隼、黃頭鷺等是主要掠食蜥蜴的動物,於是林思民結合中華鳥會長期累積的資料庫,和蜥蜴的數據進行比對分析。

林展蔚表示,根據分析,當小型鳥類如紅尾伯勞和紅隼該月數量越多,蜥蜴下個月的斷尾比率越高,且公蜥蜴受到的影響比母蜥蜴大,推估斷尾對防禦小型攻擊者有用;但當該月黃頭鷺數量越多,蜥蜴下個月的存活率越低,可能是因大體型鳥類整隻吃掉蜥蜴,使斷尾策略難以發揮效用。

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蜥蜴在繁殖季節存活率約8成,斷尾之後,母蜥蜴存活率會下降2成多,公蜥蜴更是大降3成,但當斷尾重新長出來後,存活率又會回到原先的8成,顯示尾巴對蜥蜴生存的重要性。

林思民表示,斷尾後存活率陡降,可能是因蜥蜴仰賴尾巴纏繞植物,且再碰到鳥類已無尾巴可斷,因此斷尾後會提高蜥蜴的死亡率。

研究團隊表示,過去學界研究蜥蜴斷尾,多是在實驗室中進行,推測尾巴有助於蜥蜴的行動,卻未證實斷尾對存活率的影響,這次研究團隊則證實了這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杜兆倫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