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家觀點》監理科技:只是一個更聰明的法遵工具嗎?

2020-01-24 06:30

? 人氣

金融監理科技(Reg Tech)可以讓企業跟上不斷更新的最新法規,但各企業與公司如何接受新科技,是其最大的挑戰。圖為金融市場示意圖。(資料照,AP)

金融監理科技(Reg Tech)可以讓企業跟上不斷更新的最新法規,但各企業與公司如何接受新科技,是其最大的挑戰。圖為金融市場示意圖。(資料照,AP)

金融監理科技可能讓未來法令遵循的方式更準確、更有效率、更划算,也可能因此找出目前還未被揭發的不當行為,讓世界變得更好。但如何讓企業接受新科技,並適應監理環境的變化,更是目前所需面對的挑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科技創新在各方面影響了金融服務業,就連法規遵循(regulatory compliance)這類消費者不會碰到的部分也不例外。企業希望最新的科技與資料管理能力,可以讓他們用更有效率且更經濟的方式滿足監理。金融監理科技(Reg Tech)可以讓企業跟上不斷更新的最新法規,但真正的挑戰是如何讓公司接受新科技。

所有關於金融服務業監理架構的討論,都源自10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機。自由放任監管方式的慘痛教訓以及其他因素,讓人們快速推出大量新法規,試圖使金融市場與金融業更能抵禦經濟衝擊。結果不出所料,企業為了符合需求,紛紛招募更多員工並且改善流程,於是法令遵循的成本跟著同步上升。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對東亞國家及亞洲意識的崛起有很大的影響。(美聯社)
10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機,讓人們推出大量法規,讓金融市場能夠抵禦經濟衝擊。(資料照,美聯社)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2017年的分析,銀行業每年法令遵循的支出約為2,700億美元,占營運費用的10%。歐盟的投資規則《金融工具市場指令II》(Markets in Financial Instruments Directive II, MiFID II)就是個常被引用的例子,這份指令花了約3萬頁、150萬個段落來描寫監理架構。監理科技委員會(RegTech Council)這個智庫估計,MiFID的執行成本在2018年將高達25億歐元,大部分都用於詮釋規則之後,重新編寫成企業內部文件與程式碼。至於美國在2010年危機之後頒布的《多德-弗蘭克法案》(Dodd-Frank Act),雖然最近川普政府刪減了一些條款,但迄今已讓金融業負擔了360億美元。

過去10年來,這波新浪潮從未減弱:2015年更新了5萬條以上新法規,平均每天發出155次警報。不過雖然法令遵循的成本很高,但沒有履行並遵守監理規定的成本更高;波士頓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估計,從金融危機至2016年底,全球銀行因不當行為而付出的罰款和法律費用總計超過3,200億美元。如今金融業者看上了新科技的效率與精確度,看看是否能在不增加解釋與執行成本的前提下,應付這些不斷增加的法規。

以新科技改善客戶體驗

所謂RegTech,大體說來就是用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區塊鏈、雲端運算等各種新科技,讓企業用更經濟的方式滿足監理規定,走出層層疊疊的法規迷宮;同時也讓新法規遵循起來更快、更簡單。國際金融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認為,RegTech可以「讓遵守法規更簡易、更輕鬆,使資金轉用於更具生產力的工作、移除進入門檻,從而增加競爭、提高監理品質與效率、並降低系統中的風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