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的進擊》AI挑戰人際互動 豐田概念車陪你談天說地

2017-01-06 06:40

? 人氣

TOYOTA(豐田)在2017國際消費性電子展推出的概念新車:TOYOTA Concept-i。(美聯社)

TOYOTA(豐田)在2017國際消費性電子展推出的概念新車:TOYOTA Concept-i。(美聯社)

近年人工智慧(AI)技術再度成為國際關注焦點,除引起熱議的AI棋士「Master」外,日本汽車大廠「豐田汽車」(TOYOTA)也在國際電子展上,推出具有對話、感應情感功能的智慧型概念汽車。AI技術在未來是否能真的取代人力,現在談論雖還為時過早,但它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已不容小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推出陪伴機器人後 豐田回到本業

TOYOTA(豐田)在2017國際消費性電子展推出的概念新車:TOYOTA Concept-i。(美聯社)
TOYOTA(豐田)在2017國際消費性電子展推出的概念新車:TOYOTA Concept-i。(美聯社)
TOYOTA(豐田)在2017國際消費性電子展推出的概念新車:TOYOTA Concept-i。(美聯社)
TOYOTA(豐田)在2017國際消費性電子展推出的概念新車:TOYOTA Concept-i。(美聯社)

2017年國際消費性電子展(2017 International CES)5日至8日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登場,日前才剛推出小型陪伴機器人「KIROBO mini」(キロボ ミニ),驚艷科技業的日本汽車大廠「豐田汽車」(TOYOTA),這次又推出搭載AI技術的智慧型概念汽車「TOYOTA Concept-愛i」(コンセプト・アイ)。 

這款概念車上搭載的人工智慧(AI)系統,除會從駕駛者的表情、開車方式等,判斷其情緒、想法、疲勞程度,調整車上音樂、冷氣等裝置外,還會分析駕駛者在社群網站上的發文,紀錄其嗜好並和駕駛者進行對話,希望藉此創造「人」與「車」的嶄新關係。豐田汽車除預計在近年內展開公路試行外,這次參展的概念車款,也預計在日本各大都市試行。

《每日新聞》指出,豐田汽車開發部門的靈感來源,主要來自多數美國人在上下班通勤潮時,往往會在車上耗費1到2小時的時間,若未來汽車業者成功開發出自動駕駛系統,駕駛者便可在車上從事看書、聽音樂等簡單活動。豐田汽車旗下人工智慧研究公司(TRI)執行長普瑞特(Gill A. Pratt)表示,所謂的「車上空間」其實就是一個「房間」,盼未來藉由AI系統,讓駕駛者享有更舒適、愉快的開車時光。

AI智能將超越人類?

近年AI技術發展快速,除前述提到的新版AlphaGo棋士「Master」外,Amazon的推薦功能、Google翻譯,及Facebook的臉部辨識功能等等,也是極具代表性的例子。熟悉AI領域、長期撰寫科技類文章的日本編輯神崎洋治認為,AI技術在近年雖然備受矚目,但人工智慧對普遍大眾來說,其實並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許多專家、業者擔心未來AI技術將超越人類智慧、威脅人類,但就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短期內恐怕很難達成。 

神崎指出,現在仍在開發階段的AI技術,已經可以藉由所謂的「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機能,在部分領域上像人類一樣掌握並分析事物。例如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研發出的人工智慧「華生」(Watson),就可以在1秒內閱讀2億頁人類編寫的手冊等等,不僅閱讀神速,「華生」還可以在操作者和顧客的對談中找出盲點,提出多變的解決辦法,甚至可以進行簡單的工作。

AI技術除在生活部分大放異彩外,也被拿來應用在醫療領域,像是檢驗癌症、治療心臟病等等,至今雖然已有許多熟悉以核磁共振成像(MRI)、X光片,診斷相關疾病的醫師,但若能將AI技術融入醫療裡,有時候可能會比人為判斷更準確、迅速。前述提到的豐田汽車,除在近日的電子展推出新款智慧型汽車外,去年也在同展上發表AI技術相關實驗,讓搭載AI系統的8台汽車藉由人工智慧,自行判斷改道或讓車。

人際關係將受到衝擊

神崎說,若未來相關業者成功藉由AI技術,研發出自動駕駛車,對於高齡人口持續大量成長的日本來說,或許能減少許多交通事故,但自動駕駛車要如何與人力駕駛車共存,是業者不得不深思的一項課題。AI技術在未來不僅將改變交通、醫療、科技形式,也可能改變人與人之間交際關係。

除上面提到的小型陪伴機器人「KIROBO mini」外,中國微軟研發的AI聊天軟體「小冰」,也擁有感應人類情感、與其進行對話的功能,未來這類的AI產品,很有可能取代看護等需要與人進行互動的工作,提醒使用者吃藥、運動,或和高齡者聊天、安定情緒,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好伴侶。但擅於解析人心、感應情緒的AI技術,若被利用在軍事開發上,恐怕會引起新一波的倫理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

詹如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