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幸觀點:一國兩制基本盲點,表面神妙實則隔靴搔癢

2019-12-15 06:50

? 人氣

港人高舉「一國兩制攏是假」。(美聯社)

港人高舉「一國兩制攏是假」。(美聯社)

鄧小平先生提出 「一國兩制」, 做爲解決兩岸對立及港澳問題的指導方針也快有半世紀了。除了因爲港澳的特殊狀況,一半妥協一半强制,部分落實了它的精神之外,中共領導人時時對港澳臺高姿態的 「曉以大義」,曲高和寡,效果不彰。理由無他:到目前爲止,一國兩制主張的部分實質及程序,與解決族群衝突, 表面看去神妙無比,就事論事則是隔靴搔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首先,我必須聲明:「一國兩制」的確是鄧小平極爲大膽及務實的構想。如果沒有他的閲歷及威望,沒有人能夠在當時的情況下提出這種 「殺頭」理論。但是,在肯定之餘,由於理論的新穎和實踐的證明, 我們必須再一次誠實地面對問題。我可以隨便舉出幾個問題:

其一:程序而言:兩岸對談是希望,實現希望的手段卻是付諸闕如。

國際上的種族衝突專家早就指出一個惡性循環: 化解衝突必須有某種程度的互信。沒有互信不會談判,但沒有談判則無互信。談判的必要條件是願意為談判接觸 (請注意:我不是談:熱綫管道密使包打聽之類)。當然, 包括鄧小平在内的中共領導人不是不知道這個問題的關鍵性。也有極少數專家理解 (如孫代堯)。但是所提的訴求不外 「骨肉同胞」,「一個大家庭」,「同一民族」, 「血脈相通」之類。這與世界平息群體衝突所必須應付的文化心理因素幾乎無關 (張念馳也有同感)。如果我們接受弗洛伊德的理論,這些家庭訴求與心理分析(例如戀母情節),家庭治療,不僅無助, 反而有害。此処無法詳細説明。但是, 只要實際觀察:我想香港人几乎沒有人不認同種族, 血緣,文化為中國人。但大多年輕人主要認同與大陸有別的生活方式及價值。這種 「耳提面命」的所謂愛國教育,我看短期内與公信的產生效果不大。香港如此,台灣又能例外?

其二:實質内容雖是立意高遠,觀點並不一定一致或有效。

 鄧的一國兩制同時强調設計與觀念互有聯係, 但兩者也有本質不同的 「共存」與 「自治」的矛盾, 有時搖擺於共存與自治之間。

香港近來對抗升級,引起大陸輿論界一片撻伐之聲,大多認爲 「兩制」有其極限, 應該轉向大一統的 「國家治理」。各界也紛紛舉辦會議, 探討如何正確認識和落實鄧小平的一國兩制思想。據説, 動盪的根源在港人專注兩制,漠視一國。不瞭解一國兩制的前提重點是一國云云。

我承認由於港澳的特殊情況,對不甚或不願瞭解一國兩制對於解決族群衝突具有( 而且可以)發揮極大潛力的「鄧選文集「 「詮釋家」(特別是那些從單一囯角度的分析),則港澳高度自治足矣。但是,鄧小平不僅認爲一國兩制可以 「解決某些國内問題」, 尚可適用 (至少是啓發)國家之間的關係 (鄧選3冊88)。所以才説一國兩制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創見。解決國内問題,一國兩制可以只强調 「自治」, 國際問題必須是 「和平共存」, 那有可能 「高度自治」?

2019年12月8日,香港民陣發起「12.8國際人權日」遊行,參與者舉出「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標語(AP)
2019年12月8日,香港民陣發起「12.8國際人權日」遊行,參與者舉出「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標語(AP)

當然,把台灣問題比擬為帶有一國兩制適用中的國際性質,自然是犯了某些人的大不韙。但是, 我的著眼點是台灣問題實際上必須解決鄧所説的 「共存」問題, 大部分不是 「自治」大小的爭執。這不是以人的主觀願望爲轉移的。

 再仔細推敲領悟下列主張:

「你不吃掉我, 我也不吃掉你。」(鄧選3冊30)是和平共存;中央保留干涉的權力 (鄧選3冊30)則最多是高度自治。

 「五十年不變」(鄧選3冊67)當然默認五十年後雖不一定變, 但可以變。問題是誰有權決定變?少數有權不變 (veto,否決權),或最多是多數少數同時決定不變 (mutual veto)那是共存;多數有權要變,那最多是中國大陸絕大多數單一囯思維下的自治,存廢由我。

「中央政府還要給台灣留出名額」(鄧選3冊30)。難道任何台灣有點風骨的領導會在意什麽 「政協主席」之類?

只要愛國,「甚至相信封建主義, 相信奴役主義的人」,都歡迎。 (鄧選3冊61) 這是情急之下的失言。就像鄧小平批評 「寧願要窮的社會主義, 不要富裕的資本主義」是荒謬 (鄧選3冊10).  這種與階級利益不符的封建或奴役制度的所謂愛國主義, 恐怕與馬克思主義會有點落差 (沒有看出說是權宜的策略)。

據説是廣東人最爲感激的 「鄧爺爺」 (開放致富),畢竟是 「爺」 字輩,他的一國兩制構想再傑出,也是特定環境下有待驗證的假設。不同時期及場合的講話也有如果不是相互矛盾,也是帶有不同强調的論述。現在,時過境遷,「實事求是」(鄧選3冊9, 47), 「真理「 也一定要受 「實踐的檢驗」(鄧選3冊9)。瞭解鄧小平,不是鑽研然後不求甚解地扭曲他的一國兩制的 「原意」, 而是領悟他上面這些名言的基本精神。如果當今還在,他一定第一個以務實的態度繼續 「找出路」(鄧選3冊49),修正已經是不合時宜或無啥效用的老觀念。

我記得牛頓好像説過:「我站在巨人肩上, 是爲了看得更遠」!「矮鄧」 是巨人,站在鄧的肩上, 重要的是一國兩制現代化,先前看!不是解析鄧小平的隻言片語, 而是具體分析,共同找出真正解決族群共存問題的辦法。

*作者是律師/教授。哈佛法學博士。前陸委會咨詢委員。本文是此議題大型研究中的一點意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