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刺共產政權、遭剝奪國籍40年!捷克主動恢復文學大師米蘭.昆德拉公民身分

2019-12-04 18:26

? 人氣

捷克裔法國作家米蘭昆德拉,曾因反共遭剝奪國籍40年,2019年11月28日捷克恢復其公民身分。(Elisa Cabot@wikipedia_CCBYSA3.0)

捷克裔法國作家米蘭昆德拉,曾因反共遭剝奪國籍40年,2019年11月28日捷克恢復其公民身分。(Elisa Cabot@wikipedia_CCBYSA3.0)

捷克外交部4日宣布,已恢復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的公民身分。昆德拉以《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等小說享譽國際,卻在1979年因為諷刺時政,遭當時的共產黨政府剝奪國籍,流亡於法國40年後,昆德拉與妻子維拉終於重新獲得公民身分,外交部發言人表示,感謝昆德拉的作品「讓捷克聞名於世」。曾表示已經選擇「當個法國作家」的昆德拉,也終於願從捷克駐法大使手中親自接下一紙公民證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捷克外交部發言人施蒂喬娃(Zuzana Stichova)今日聲明,捷克駐巴黎大使德魯拉克(Petr Drulák)11月28日親手將公民身分證明文件交到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與妻子維拉(Vera)手中。施蒂喬娃表示,整個過程「沒有儀式,只是親自送交」。

德魯拉克也說遞交文件的過程很簡單,現場充滿歡快和溫暖氣氛。他表示:「這是非常重要的象徵性動作,象徵這位偉大的捷克作家回歸捷克共和國。」德魯拉克還補充:「昆德拉的心情很好,只是接下了文件並說了聲謝謝。」

捷克裔法國作家米蘭昆德拉,曾因反共遭剝奪國籍40年,2019年11月28日捷克恢復其公民身分。(AP)
捷克裔法國作家米蘭昆德拉,曾因反共遭剝奪國籍40年,圖為資料照片。(AP)

今年高齡90歲的昆德拉是捷克裔著名作家,以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The Unberable Lightness of Being)、《笑忘書》(The Book of Laughter and Forgetting)、《不朽》(Immortality)等聞名世界,曾被《紐約時報》(NYT)譽為「世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早期作品背景多諷刺共產政權,但也因此被列入禁書黑名單。昆德拉於1975年流亡至法國,捷克斯洛伐克則在1979年剝奪他的公民身分,自此他再也不曾回家鄉長住。

諷刺共產政權聞名 流亡法國

昆德拉出生於1929年的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生長在布爾諾鎮(Brno)一個中產階級藝文世家,父親路德維克(Ludvík Kundera)是著名音樂學家,昆德拉求學時也以音樂、藝術與文學為主攻領域。1948年,共產黨掌握捷克斯洛伐克,昆德拉也曾短暫加入共產黨,卻很快被以「個人主義」為由開除,甚至為此中斷學業2年。但他也將這段經歷化為靈感,寫成第一本小說《玩笑》(The Joke,1967),諷刺共產政權的極權統治。

1968年捷克的「布拉格之春」(Prague Spring)爆發,昆德拉熱烈響應這場政治改革運動,但運動最終被蘇聯和其他華約成員國軍隊鎮壓而失敗,蘇聯控制布拉格之後,昆德拉也被列入作家黑名單,作品全變成禁書。

昆德拉在1975年流亡法國,1979年他出版《笑忘書》講述蘇聯占領下的捷克人民日常生活,書中戲稱時任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Gustav Husak)為「遺忘總統」,捷克政府怒而剝奪他的國籍。1981年,昆德拉終於歸化為法國公民。1990年代開始,昆德拉只用法文寫作,作品中的政治意涵也大大降低,更專注於哲理性的啟發。

捷克裔法國作家米蘭昆德拉,曾因反共遭剝奪國籍40年,2019年11月28日捷克恢復其公民身分。(AP)
捷克裔法國作家米蘭昆德拉,曾因反共遭剝奪國籍40年,2019年11月28日捷克恢復其公民身分。(AP)

捷克早已打算恢復其公民身分

捷克於1989年發生「天鵝絨革命」(Velvet Revolution),和平結束一黨專政而邁向民主化。近年來,捷克政府早已考慮恢復昆德拉公民身分,捷克總理巴比什(Andrej Babiš)於2018年11月透露,他親自與昆德拉夫婦促膝長談3個小時討論這件事,地點則是在昆德拉最愛的巴黎餐廳。

巴比什當時寫道:「對我而言,這是莫大的榮耀」他形容昆德拉為「捷克、法國與全世界的文壇傳奇」。他也邀請昆德拉回國長住,但這位作家並未承諾回去。

「家鄉的意義」會否只是神話?

昆德拉生性低調,從來不曾接受記者口頭採訪,只願意以書面文字回答。他曾透露,自己在1996年第一次返回捷克,此後也以化名完成了幾次返鄉之旅。但昆德拉曾告訴德國媒體「不曾夢想回到捷克」,也曾告訴《紐時》,對他而言「家鄉的意義很模糊」。

昆德拉當時寫下:「我在想,我們對於家的意義,到頭來會不會只是種幻覺,只是個神話。我想,我們是不是這個神話的受害者。我也在想『紮根』(d’être enraciné)的概念,會不會只是我們緊抓不放的虛構想像。」

昆德拉也說,他曾思考自己要「在法國活得像個移民」,還是當個「剛好會寫作的普通人」。他說:「我在法國的日子,我要將其視為替代品、後補人生和非真實人生嗎?我會告訴自己『你的真實人生在捷克斯洛伐克,跟家鄉舊識作伴』嗎?還是我要接受法國的生活──我真實的所在地──把這裡視為真正的人生,並嘗試活得圓滿?我選擇了法國。」

2008年,捷克將國家文學獎頒給昆德拉,但他沒有回去;2009年,出生地布爾諾鎮也頒給他「榮譽鎮民」的頭銜,但他仍然沒有前去領獎。同一年,布爾諾鎮開了一場關於昆德拉作品的研討會,這位古怪而幽默的作家不僅沒有出席,反而寫信揶揄該場會議是個「戀屍癖派對」(necrophile party) ,諷刺自己垂垂老矣。昆德拉也在那封信中形容自己是「法文作家」,堅持他的作品在書店應被歸類為「法國文學」。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穎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