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讚國觀點:沉默不是金,何來螺旋?

2019-12-02 06:50

? 人氣

台灣學者似乎假定,在日常生活中,就重大社會議題來說,絶大部分的人常關注民意調查的結果,也不時會跟身邊的人談論他們的看法。換句話說,台灣人基本上是政治動物,而非經濟動物。這是一個很大的假定,缺乏因果關係的明確數據佐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實是,台灣到底有多少人會留意民調談些什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3.0個百分點」,對大部分人來說,又代表什麽,特别是在總統競選期間?選民不笨,只是這個統計上的或然率,離他們在意的切身問題(就業、待遇、物價、房價、教育和醫療等),無疑太遥遠,不易具體感受。

就算絶大部分台灣人都知道民調所描述的狀況,根據沉默螺旋理論,如果他們發覺自己的意見跟多數看法(其實可能未必)相左,因為恐懼被孤立,很多人會選擇閉嘴。時間一久,一旦越來越多的人保持緘默,一個螺旋狀的沉默走向,於焉成形。亦即,沉默螺旋的理論有個時間或過程層面。在一個時間定點所做的民調無異以管窺豹,目前没有任何證據顯示選舉民意呈螺旋狀演變。

四十多年前,網際網路、手機和各種社交媒體並不存在,在意見的自由市場裏,電視與報紙當道,一般人想公開表達意見的確很不容易(讀者投書畢竟有限,電視時間想都别想),大衆傳播媒介與人際傳播自然是他們了解社會脈動的途徑。如果他們在乎别人的看法,或不願意得罪人,也就可能受到反方意見的干擾,三緘其口,沉默螺旋的效應大致還說得過去。

從韓粉到處出征,或霸凌非我族類(包括攻撃美國在台協會網站)的行為看,誰會相信支持韓國瑜的人會「駡不還口」,除非他們都是有組織的假帳號。比較可能的是,他們不甘寂寞,不分青紅皂白或不分是非,只要是逆我者,如臨大敵,一律殺無赦。對他們來說,沉默或許是弱者的表現,誰的聲音大,就可能製造多數輿論的假象,宰制對方。如果有沉默螺旋,合理的推測應是反其道而行(被打撃的一方噤若寒蟬)。

在目前台灣的政治生態裏,社交媒體應有盡有,意見表達的管道通暢無礙,也許還泛濫成災。衆聲喧譁,誰都可以在不同平台上取得正反雙方的資訊,或各事其主,大放厥詞。既然沉默不是金,何來螺旋?

*作者為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讚國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