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讚國觀點:沉默不是金,何來螺旋?

2019-12-02 06:50

? 人氣

第二點,根本不可能。最近幾次總統大選投票率全不到80%,2016年更低到66%。那些不投票的人,不論賭爛或力有未逮,絶無可能是清一色的泛绿或泛藍選民。這種系統化的不投票選民結構,根本不存在於兩黨體制的民主國家,台灣也不例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韓國瑜或蔡英文的支持者再如何死忠,大選當天,總有一定比率的人會因不同藉口,放棄或無法投票。由於這些不投票的人很可能隨機分配,對兩黨候選人的殺傷力難免相互抵消,不致左右大局。要達到百分之一百的投票率,只有在獨裁或高壓的體制下才可能。

死馬當活馬醫,對政治人物,或許是不離不棄的表徵。不過,支持韓國瑜的專家和學者以沉默螺旋理論為出發點,合理化一個不合理的假定(所有不表態的受訪者全部一面倒的支持特定候選人),簡直不知所云,更欠缺美國社會學者C. Wright Mills主張的社會學想像,尤其是批判思考的能力。

有些台灣學者針對美國政治歷史學者Allan Lichtman觀察總統大選經驗提出的13點是非題公式,稍作修改,便斷言「唯整體而言,蔡英文總統連任的機會不大」,就不免犯了時空情境難以有效比對的盲點。美國的政經環境與社會結構,更别提歷史因素,都跟台灣的相去甚遠。

舉個例說,在保守程度上,美國的共和黨也許比較接近台灣的中國國民黨,兩者卻有意識形態的差别(前者反共,後者親共);在開放程度上,美國的民主黨未必等於台灣的民進黨(前者多少親共,後者反共)。另外,美國的近鄰—加拿大和墨西哥—從來没有武力攻撃美國的意圖,不像海峽對岸的中國,恨不得隨時揮兵跨海,或發射飛彈,把台灣夷為平地,據為己有。

理論的跨國運用,因此不能照單全收,學者總得思考「橘越淮而枳」的問題。所謂沉默螺旋,是一個牽涉民意與傳播互動的政治理論,已有40多年歷史。理論的來龍去脈有些學術上的争議(背後的政治意涵是精英統治,因為民意可以操弄,民主就不可靠),雖然歷久不衰,又多少有實證研究,但證據不足。

20191130-總統蔡英文、民進黨立委蘇治芬雲林縣海線聯合競選總部30日舉辦成立大會,號召超過1萬5千名群眾到場力挺,除了蔡英文親自到場,重量級黨公職也到場力挺。(蔡英文競選辦公室提供)
套用國外的理論分析蔡英文連任機率低,並不可靠。圖為蔡英文為蘇治芬站台(蔡英文競選辦公室提供)

一項2017年的Communication Research(傳播領域頂尖期刊)研究指出,意見環境與意見表達的正相關係數是r = 0.10,就統計的强度而言,非常薄弱,幾乎不用當真。學術研究的一個起碼知識是,統計上的顯著數據並不等於社會效應上的顯著。不管再如何嚴緊,大衆傳播研究的發現頂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解决社會難題(如網路上的政治霸凌或假新聞),還言之過早。

依Elisabeth Noelle-Neumann 1974年提出的理論,簡單說,沉默螺旋的前提假定是,人們在表達意見前,不管是當下(被訪問時)或事先,都知道周遭環境裏對社會議題正反意見的分佈,這個資訊認知有兩個傳播來源:大衆傳播媒介與人際互動(家人、親戚、同事、朋友或路人甲等)。人們獲得的資訊交互作用,構成意見環境,從而可能影響他們的意見表達。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讚國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