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瓜石採金路:《走向古道,來一場時空之旅》選摘(2)

2016-12-14 05:10

? 人氣

大小粗坑古道。(黃福森提供)

大小粗坑古道。(黃福森提供)

昔日第一金山的繁華淘金夢

從古早時的採金,到今日的黃金投資,黃金對許多人來說始終是人生的致富之夢。台灣百年來曾經有許多懷著黃金夢的先民,翻山越嶺走入金山。懷抱黃金夢的探險者所走過的山間小徑,在礦區上演的悲歡離合故事,不論有緣或無緣,都值得我們來走這一趟。

講到台灣的黃金傳奇,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金瓜石。其實早自一六九六年,來台灣探採硫礦的郁永河在《番境補遺》中就曾記錄:「哆囉滿產金,淘沙出之,與瓜子金相似。」其中的「哆囉滿」就是西班牙人對於台灣東部宜蘭、花蓮地區的稱呼。只是其後百多年,台灣真正產金的金山並沒有被占領台灣的西班牙人與荷蘭人找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八九○年,劉銘傳修築台北基隆間的鐵路工程,在架設跨越基隆河的鐵橋時,意外發現沙金,此後開啟了基隆河沿岸的採金熱潮。古早人沿著基隆河各支流上溯,展開人生淘金之路。宜蘭線鐵路也是沿著基隆河上行,然後在三貂嶺車站後,利用隧道穿越雪山山脈,經過牡丹、雙溪站抵達濱海地區,成為名副其實的「山海線」。(配圖:總圖、P79-1~3)

昔日的日本第一金山

台灣真正開始大規模商業化開採金礦,從日本據台之後才正式開始。當時的台灣總督府頒布「台灣礦業規則」,以基隆山南北稜脈為界,區分為現今的九份與金瓜石兩大礦區。日人藤田傳三郎與田中長兵衛分別取得礦區開採權,用先進的工業機具開始大量開採,以機械化取代傳統的人力小規模零星採礦。

田中氏集團在金瓜石礦區發現了大金瓜露頭的完整礦脈,擊敗藤田氏九份的零散礦區,也讓當時的台灣以殖民地姿態,成為日本全國產金量第一的礦場,號稱日本第一金山。金瓜石、瑞芳礦山(九份)與武丹坑(牡丹)成為台灣的三大金山,也是許多人淘金致富的夢幻起點,並成就了九份與金瓜石山城的黃金歲月。金瓜石的黃金產量在一九○八至一九一二年間達到高峰,而後就開始進入衰退。即使曾在一九三○年間因國際金價狂飆而再次出現採金熱潮,但如今這裡已不再擁有豐富的黃金礦藏。

台灣土地公vs.日本神社與山神廟

日本人在台灣多數地方,為積極進行殖民統治,除了由政經改革方面下手之外,也自宗教信仰著手,於各地廣建神社,企圖取代台灣傳統的民俗信仰。不過在礦坑內工作是一項風險極高的行業,為了讓礦工安心工作,日人對於當地信仰採取寬鬆政策。所以在礦坑坑口附近聚落,常可發現傳統信仰中的土地公與日方的山神廟並存。另外,此區還有其他地區少見的山神廟,例如小粗坑古道上的山神廟內原來供奉有戴官帽的山神金身,不過已隨採金人口外流、古道沒落而遺失。

無論是早期先民,或今日尋訪採金古道的登山客,即使昔日最平價的「普快車」已改為冷氣空調的「區間車」,數十年來,火車仍是載著旅人夢想到達此區最理想的交通工具。昔日的礦坑、日人留下的神社與山神廟,只剩斷垣殘壁的石厝與國小遺址,還有曾經懷抱黃金夢的探險者所走過的山間小徑,發生在礦區的悲歡離合故事,不論有緣或無緣,都值得我們來走這一趟「古早人的採金之路」。

古道小辭典
寺廟解說

● 神社:主要祭祀日本神道教的天照大神。日本人每逢新年及重要時刻會到神社參拜,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平安。鳥居代表神社的入口及大門,很多日本神社

的建材,多是在日據時期由台灣高山砍伐樹齡千年以上的紅檜巨木建成。

● 山神廟:源自於大和民族的信仰習俗,台灣光復後大多改為土地公廟。

● 土地公廟(福德祠):漢族地區的民間信仰,主祀福德正神,是地方的保護神。在道教諸神中雖然地位較低,但卻是與大眾最親近的神明。登山人遇到土地公廟,多會合掌祭拜,祈求行旅平安。
 

步道口→ 35分/山神廟→ 10分/小山分校遺址→ 60分/猴硐火車站清朝李氏採金之路:大小粗坑古道
【路線困難度】★★★(配圖:大小粗坑古道)
●尋訪重點︰
探訪清朝潮州李氏家族溯大小粗坑溪,探尋金礦源頭的傳奇之路,沿途並可參訪昔日礦區的山神廟。

大小粗坑古道間採金礦的礦坑。(黃福森提供)
大小粗坑古道間採金礦的礦坑。(黃福森提供)

● 走讀歷史

一八九二年,清光緒年間,清朝政府在基隆設立了管理採金的金沙總局,民眾只要納稅領取證照後即可開採沙金,吸引了曾在美國舊金山開採金礦的潮州李氏家族前來基隆河一帶淘金。據說李氏家族是由猴硐循大小粗坑溪上溯探尋金礦源頭,發現了小金瓜金礦露頭。

李氏家族探訪金礦之路,後來成為猴硐地區前往九份及金瓜石的主要路線,也分別發展出大小粗坑聚落。

大粗坑與小粗坑古道可說是最典型的採金之路。兩條古道都是沿著基隆河的支流上溯,古道上也曾因採礦興盛繁榮而形成附近較大的聚落,人數多時為了方便當地孩童就學,還設有國民小學。後來也同樣因為金礦產業沒落,聚落人口外移凋零,今日成為登山者尋幽懷古的步道。
● 步道介紹

原本是登山者探勘到的古道遺跡,近年來新北市政府已分別整理成大小粗坑步道。搭乘鐵路由侯硐站下車,先循大粗坑石階步道,經大粗坑聚落,過天橋,攀登

抵達102縣道的越嶺點「樹梅坪」,再經過小金瓜礦區遺跡與欽賢國中,進入九份山城。先參拜兩百年歷史的「九份廟中廟」福山宮,再去吃一碗香Q的九份芋圓,然後吹著涼涼的海風,走到老街邊緣的頌德公園,開始小粗坑古道之旅。

步道越過小粗坑山,就來到山神廟遺址。山神廟供桌旁有一九四九年金協和公司(光復後承租小粗坑礦區的包商)職員敬立的石刻。廟宇右上方另有已巳年立的陳舊字跡落款,可能最初是建於日本大正七年,也就是一九一八年;光復後已改為奉祀土地公,最令人驚奇的是廟身是以當地礦區的輕便鐵軌代替鋼筋。走一段濕滑的陡下古樸石階,猴硐國小小山分校遺址藏在一片廢棄的石厝聚落中。一路下行,經過猴硐煤礦博物館,火車站熟悉的身影又再次出現眼前。

【交通資訊】
由台北火車站搭乘宜蘭線火車至猴硐站下車起登;亦可由國道3號轉接62快速道路,於瑞芳交流道下,由102公路再轉接北37瑞侯公路抵達侯硐站。

【步行時程】全程約3~4小時左右

猴硐火車站→ 15分/猴硐國小舊址→ 20分/大粗坑步道口→ 40分/古厝遺跡→5分/天橋→5分/102縣道→ 30分/九份→ 10分/頌德公園小粗坑

大小粗坑古道。(黃福森提供)
大小粗坑古道。(黃福森提供)

古道小辭典

頌德公園的故事

頌德公園因園內有歌頌顏雲年的「頌德碑」而得名。顏雲年是台陽礦物事務所創辦人,為金礦繁榮時期的風雲人物與礦業鉅子,由供應材礦物資及勞工給日人採礦而發跡,後來還承包小粗坑採礦的礦權。當時利用層層分租的「三級包租制」,對於促成當時九份地區的繁榮具有極大影響。

淒美愛情無緣之路:石笋古道與貂山古道

石笋古道與貂山古道。(黃福森提供)
石笋古道與貂山古道。(黃福森提供)


【路線困難度】★★★
●尋訪重點︰
繁華採金之路常常伴隨著悲歡離合的故事,一塊路旁不起眼的碑石「無緣之墓」,悄悄記錄下這一段淒美故事。

● 走讀歷史

據說有一名日本採礦技師,原有論及婚嫁的女友,相約兩年後返鄉結婚,但後來音訊全無,女友歷經艱辛來台尋找,抵達貂山古道礦區,才知男友已客死異鄉,悲痛之餘,豎立了無緣之墓的碑石。每次造訪貂山古道,無緣之墓附近常會突然風雨交加,使這段故事更增添神秘色彩。除了無緣之墓碑石外,貂山古道還有石角厝及礦場事務所等遺址。

石笋古道的「笋」字與「筍」同音,據說石笋村是因附近有一對石質山丘對望而得名,附近有標高二六九公尺,山頂有土地調查局圖根點的石笋尖,石笋尖後方還保存有規模龐大的石笋古厝遺址。古道四通八達的山徑,見證石笋古道是昔日往來牡丹、燦光寮、石笋的重要路線,大規模的石砌梯田,也令人感受到昔日古道、聚落的「黃金」歲月。
● 步道介紹

牡丹是宜蘭線鐵路上的一個冷門小站,駐站人員都已撤守,但是此地卻是清朝時期翻越三貂嶺進入噶瑪蘭的重要據點。(註11: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年)被貶至噶瑪蘭任通判的前清進士姚瑩,曾將一路由台南到噶瑪蘭的旅途見聞,寫成《台北道里記》一書,書中記述:「下嶺牡丹坑有民壯寮守險,以此護行旅,以防生蕃也。」牡丹地名是以平埔族語之譯音而來,武丹古稱「武丹坑庄」,所以當地就延用坑庄的名稱。)

一般人想到達貂山古道位於十三層的登山口,需沿著牡丹坑溪邊走上一大段的產業道路,如果熟悉山中舊道,可在福壽橋前右轉登上石階,然後一路來到石笋尖的登山口,踏著昔日的石笋古道翻山越嶺。古道沿途有一段清爽的竹林路,經過石笋尖頂峰後會越嶺而下,石笋古厝隱藏在這片幽美的清涼溪谷中,附近有很龐大的古厝聚落及梯田遺跡。

左轉沿著溪邊小徑上溯,經過許多右轉燦光寮古道的叉路口,還會遇到一座在路中央的清朝古墓,然後下降到攔砂壩處過溪,就接上牡丹車站延伸過來的產業道路。參觀完貂山古道碑記、老樹下石角厝,細細品味古道上無緣之墓的四個版本傳說,還要走上一段翻山越嶺的石階步道,才能登上金山福德祠,到達九份金瓜石後方的草山戰備道路,走向這一段採金之路的終點。
【交通資訊】由台北火車站搭乘宜蘭線火車至牡丹站下車起登;亦可由國道3號轉接62快速道路,於瑞芳交流道下,由102公路再轉接北37經侯硐站後,續行即可抵達牡丹站。(牡丹站火車僅有區間車停靠)

【步行時程】全程約4~5小時左右

牡丹火車站→福壽橋前登山口→ 40分/石笋尖→ 25分/石笋古厝→ 50分/草山叉路口→取左20分/攔砂壩→過溪取左5分/十三層→5分/貂山古道口→ 15分/無緣之墓→ 30分/金山福德宮→ 60分/金瓜石

石笋古道與貂山古道。(黃福森提供)
石笋古道與貂山古道。(黃福森提供)

 

《走向古道,來一場時空之旅》書封。(黃福森提供)
《走向古道,來一場時空之旅》書封。(黃福森提供)

*本文選自時報出版的  《走向古道,來一場時空之旅》 一書,作者黃福森1967年生,美國Lamar University環境科學碩士,逢甲萬里登山社79級社長,《台灣山岳》雜誌特約編輯、登山資歷40年。小四時跟著父親的腳步開始登山,現在則是帶著兩個心愛的女兒與妻子,全家一起在假日時爬山,每年過年都在山林餐風露宿而自得其樂,近年來則專注於辦理親子登山課程;在台灣的山林裡,從郊山、中級山到高山,從重裝到輕量化,歷經就業、結婚、生子等人生過程,40多年來腳步未曾停歇,登山的樂趣更是與日俱增,作品散見《台灣山岳》、《山野釣遊》等戶外雜誌,著有《戶外裝備輕量化完全實戰BOOK》、《帶孩子一起。爬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