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存心廉價社會 當然成就臺灣廉價國家

2016-11-02 06:40

? 人氣

台灣多年來在食衣住行等所有方面講求廉價、cp值,不問附加價值,終而讓台灣成為一個「廉價國家」。(呂紹煒攝)

台灣多年來在食衣住行等所有方面講求廉價、cp值,不問附加價值,終而讓台灣成為一個「廉價國家」。(呂紹煒攝)

一意存心樣樣祇要便宜廉價就好的社會,當然會讓臺灣終於順理成章變成全球競爭經濟市場中的典型廉價國家。所有愛臺灣的人,竟不在意這樣的演進發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際市場地位落級退步

至少已有十五年以上時間,臺灣社會日日夜夜關心的,已不再是國際物價變動對臺灣社會衝擊,不再是市場變動改變了臺灣對外吸引力及全球競爭力,祇關心麵包魯肉飯便利商店咖啡上漲五塊錢生活還過不過得去的「小確幸」問題,以及為什麼薪水工資二十年不調整、不漲高的「個人收入縮水」問題;反倒是這20多年來,對臺灣國際貿易投資數量減低、金額數字縮水惡化情勢,會寄予深度關注聞問者,越來越少,也鮮有關切臺灣對外吸引力不再、全球競爭力嚴重頹退者。

更令人震驚的是,國際經濟社會之看待臺灣,又漸回復到視作廉價國家的看法。臺灣的世界市場定位,又被當作是60年代以前的中等經濟國家社會位階來看待;更令人扼腕的是,主政者當局以至整個社會社群,竟無真切用心關注與省思者。

祇見「小確幸」與「民不聊生」的如豆眼界

在臺灣經濟發飆的快速國際化之60-80年代,國內外物價上升都會帶動更快速經濟成長與所得躍升,以致民生關聯物價,一直不是社會關注的主流課題;但是,李登輝陳水扁啟動「經濟鎖國政策」之後,整個社會眼光祇能向內看,人人在意的是「個人個體事物」與不及國家大義的「小確幸」,以致政府政策、企業營運投資、社會關注,都開始脫軌國際、遠離國際,臺灣成了世界經濟的邊陲與化外。

臺灣社會開始聚焦爭議的,是過去經濟發飆時代所鮮為在意的「公共費率」之起落變化;以致最近幾年,生活在臺灣的經驗,總是讓全體國民每每清楚意識到,從中央到地方到國公營事業的任何大大小小公共費率之制定,乃至其水準調適之變動,總是無一不動輒得咎;主要是因為,即使極其微不足道的費率取決,也無一不是準據於實物經濟構面的有形物變數之變動,以致連最微不足道的蠅級變動,都會被激進社會民粹一一放大誇張為「民不聊生」事件。

僅能容下「最廉成本」 完全否定「附加價值」

傳統以降,在臺灣日日起居生活的水電費取決,完全胥賴「生產成本」(最廉)以及維繫每一個人最起碼水準「生活費用」(最低),其計算,本質上祇有供給面的「要素成本為基準」的思維,從來不曾把需求面的「出產加值」及「使用價值」納列作為決定因素或合計之變數。

另以經濟生活絕對密切關係的典型公共費率包括城內、城際「交通費率」為例,特別是,最近十數年與臺灣老百姓經濟生計關聯最密切的高速公路通行費率以及高速鐵路運輸費率,其計算準據,與其他各種多元運輸工具或運輸類型(modes or multi-modes)幾無二致:從農業經濟社會時代,直到今天知識經濟社會時代,從來就一直停留在傳統世代,悉依「運輸延遠里程數」為單元計價計費之基礎。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