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沙龍》公共媒體是政府的還是人民的?數位化浪潮下BBC的轉型優勢與困境

2016-10-23 06:20

? 人氣

前BBC中文總監李文22日出席思沙龍論壇。(顏麟宇攝)

前BBC中文總監李文22日出席思沙龍論壇。(顏麟宇攝)

前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總監李文22日出席龍應台基金會「思沙龍」,分享他在BBC任職多年、目睹這一老牌公共媒體轉型的過程。李文透露,近年來BBC雖多方嘗試內容創新,3年內在全球各地增加1億用戶,但在英國本土仍面臨年輕觀眾流失、政府控管日趨嚴格等隱憂,李文也指出,BBC的缺點就是結構龐大、行事流於官僚,要如何在數位化浪潮的轉型挑戰中盡力保持客觀、專業和創新,也成了最大的難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2日思沙龍以「從英國BBC的改變看全球媒體的大解構」為題,除了前總監李文擔任主講,多位台灣傳播學者、資深媒體人也到場參與對答,共同一窺BBC數位轉型的挑戰與嘗試。

20161022-前BBC中文總監李文22日出席思沙龍從英國BBC的改變看全球媒體的大解構論壇。(顏麟宇攝)
前BBC中文總監李文22日出席「從英國BBC的改變看全球媒體的大解構」論壇。(顏麟宇攝)
20161022-政大廣電系教授劉幼琍22日出席思沙龍從英國BBC的改變看全球媒體的大解構論壇。(顏麟宇攝)
前NCC委員、政大廣電系教授劉幼琍出席思沙龍論壇。(顏麟宇攝)

歐洲公共媒體標竿 年收入2千億

成立於1922年,BBC是歐洲最悠久的公共媒體之一,近百年來也在全球樹立龐大影響力,在電視、廣播、網路等領域的傲人成就,更是所有媒體爭相學習的對象。李文分享,為了因應數位化,BBC近年來一直堅持「移動優先」、「社群效應」、「內容獨特」等製作方針,除了致力內容創新、重新抓住下一代的目光,也不忘善用社群媒體鞏固原有觀眾,甚至顛覆媒體上對下傳遞資訊的傳統,嘗試在製作節目時就邀請觀眾參與討論,達到全新的製作模式。

但不能忽略的是,BBC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1927年英國政府頒給BBC皇家特許狀(Royal Chapter),賦予BBC在憲法中的公共媒體地位,也確保其收入來源。李文表示,BBC在英國本土至今沒有任何廣告,但一年的收入高達近2000億台幣,70%都來自民眾繳納的電視執照費,其餘則是依靠對海外銷售節目。

客觀報導兩面不討好

由於向公眾收取費用,BBC自然肩負無比重大的責任,李文表示,BBC的首要目標就是提供資訊、教育和娛樂予大眾,無論如何嘗試多元的新節目形態,不變的核心就是新聞專業、中立客觀等原則,李文說,許多人誤將BBC(British Broadcast Cordination)譯為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其實有悖於BBC的宗旨,他表示國家一詞像是官營媒體,「但公共媒體的老闆是公眾!」,李文認為BBC能維持多年品牌地位,最主要就是靠民眾支持。

與會的前公視董事姜雪影和《旺報》社長黃清龍不約而同提出,BBC如何保持客觀?李文答道,就是盡可能反映出事實,並準確反映出公眾意見如此而已。但李文也強調,自認客觀的內容誰都不討好,不同陣營支持者都會指責媒體偏向另一方,往往令人莞爾、無奈,但也只能盡力去做。

20161022-旺報社ˊ長ˋ黃清龍22日出席思沙龍從英國BBC的改變看全球媒體的大解構論壇。(顏麟宇攝)
《旺報》社長黃清龍提問,BBC如何堅守中立。(顏麟宇攝)

前文化部長龍應台也好奇,如此講究品質必定需要龐大資金,但在數位化普遍的英國社會,以廣播和電視起家的BBC要如何應對?李文答道,這的確是BBC近年煩惱之一,他們也想出應對之策。例如,由於執照費是向裝有電視的家庭收取,但現在年輕人只使用電腦和手機,因此英國已通過立法,從2016年9月起欲下載BBC行動廣播裝置iPlayer,就必須提出已繳交執照費的證明,希望以此穩定財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穎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