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慾望邊緣,劇場裡如何大玩綑綁、馴服?澳洲藝術家陸奇引領觀眾投入信任冒險

2019-09-13 09:00

? 人氣

創作與演出2019台北藝術節舞蹈節目「束縛」的澳洲藝術家陸奇(Luke George)、新加坡藝術家郭奕麟(Daniel Kok)(台北藝術節提供)

創作與演出2019台北藝術節舞蹈節目「束縛」的澳洲藝術家陸奇(Luke George)、新加坡藝術家郭奕麟(Daniel Kok)(台北藝術節提供)

2019台北藝術節上演的話題之作《束縛》,由來自澳洲的藝術家陸奇與新加坡藝術家郭奕麟共同創作,他們用舞蹈、繩結、各種裝置與被綁縛的道具打造出「劇場空間裡的臨時社群」,以「綑綁」去「鬆綁」所有人的拘束感,帶領觀眾融進舞台,變成「被觀之眾」,堪稱一場大膽又前衛的劇場實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束縛》(Bunny)是一場融入「皮繩愉虐」(BDSM)文化的互動式舞蹈表演,英文舞名「Bunny」意指「Rope bunny」,即綁縛中被綁對象的暱稱,而「Bunny」在中文的發音又像是「綁你」。《束縛》展示「萬物皆可綁」的概念,舞台四處放置螢光繩子綑綁住的物品,例如圓桌、電風扇、滅火器,陸奇(Luke George)、郭奕麟(Daniel Kok)兩位舞者會分別與物品互動,也逐步引導觀眾參與綁縛、甚至是鞭打舞者。

陸奇接受《風傳媒》專訪時指出,綁縛一個人需要注意很多安全步驟,包含對方的身心靈是否感到安心等,在觀眾選擇是否接受冒險、建立信任的互動過程中,觀眾與舞者形成一種引領及被引領的關係,整場表演即是「劇場空間內臨時社群」絕無僅有的集體經驗。

創作與演出2019台北藝術節舞蹈節目「束縛」的澳洲藝術家陸奇(Luke George)、新加坡藝術家郭奕麟(Daniel Kok)(蔡娪嫣攝)
創作與演出2019台北藝術節舞蹈節目「束縛」的澳洲藝術家陸奇(Luke George)、新加坡藝術家郭奕麟(Daniel Kok)(蔡娪嫣攝)

與繩縛的第一次接觸

創作與演出2019台北藝術節舞蹈節目「束縛」的澳洲藝術家陸奇(Luke George)與被他綑綁的觀眾(台北藝術節提供)
創作與演出2019台北藝術節舞蹈節目「束縛」的澳洲藝術家陸奇(Luke George)與被他綑綁的觀眾(台北藝術節提供)

陸奇與郭奕麟2014年在雪梨坎貝爾敦藝術中心(Campbelltown Arts Centre)工作坊相識,關於《束縛》的成形,陸奇表示:「我們之前不認識彼此,交談中發現我們有興趣的議題很像,所以才決定共同創作。我們兩個先前就對於觀眾特別感興趣,也積極探索同一空間內的人們會如何互動。」

創作的過程中,兩人思考如何以繩縛探測人與陌生人之間的關係,陸奇說:「我們花了1年構思,到各地舉辦工作坊,翻玩各種繩結,用各種方式綑綁參與者,詢問他們的感受。這些回饋都很珍貴。」

為了創作表演而第一次接觸繩縛,陸奇指出,過程中他遇到不少挑戰。「我們在表演中扮演了很多種角色,需要非常深入去揣摩,我一開始嚇壞了,不喜歡自己扮演(綁人的角色),覺得我好像太無情了。但我後來了解到『綁人』事實上需要很多關懷,照顧對方的感受,」陸奇說道。

創作與演出2019台北藝術節舞蹈節目「束縛」的澳洲藝術家陸奇(Luke George)(蔡娪嫣攝)
創作與演出2019台北藝術節舞蹈節目「束縛」的澳洲藝術家陸奇(Luke George)(蔡娪嫣攝)

如果劇場裡的所有人都是「bunny」?

創作與演出2019台北藝術節舞蹈節目「束縛」的新加坡藝術家郭奕麟(Daniel Kok)(台北藝術節提供)
創作與演出2019台北藝術節舞蹈節目「束縛」的新加坡藝術家郭奕麟(Daniel Kok)(台北藝術節提供)

2016年於雪梨首演,陸續「綁」到新加坡、上海、歐洲、北美洲。澳洲藝術中心(ArtsHub)表演藝術編輯沃茲(Richard Watts)如此評價:「『束縛』突顯出劇場裡太少見的一種東西,一種涉及投入參與及組成社群的具體感受。」

在這場表演裡,繩索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有形連結,拉扯著所有人的慾望。與繩互動的不僅是被綁縛的對象和綑綁支配者,暗處觀望的每一位觀眾也參與其中,他們注視的眼光讓劇場空間中的關係更為複雜,所有人的感受與接受綁縛與否皆影響節目的進行,台下觀眾、被邀請上台互動的觀眾成為表演最大的「變數」,這也是陸奇與郭奕麟創作「束縛」時,最渴望探索與玩味之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