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文:獨居老人在挪威─沒讓座這件事

2016-08-30 07:00

? 人氣

儘管挪威政府的長照政策傲視全球,但挪威民眾卻選擇延後退休年齡、獨居家中、自食其力,可能源自挪威社會從小培養獨立的要求。

儘管挪威政府的長照政策傲視全球,但挪威民眾卻選擇延後退休年齡、獨居家中、自食其力,可能源自挪威社會從小培養獨立的要求。

一對挪威老夫婦受台灣親家邀請,一年秋天到台灣旅遊。從台北101大樓、嘉義阿里山、屏東墾丁、台東知本溫泉到花蓮太魯閣,短短10餘天,他們就走遍了台灣東西南北。我對他們年近7旬還有這般體力,感到相當佩服。當我問他們一趟台灣之旅,有什麼驚喜的發現,原以為會是五花八門的小吃攤,或是故宮博物院裡的珍藏,結果他們竟然是對捷運和公車上的博愛座最為印象深刻。對台灣人願意起身讓座給年長者的舉動,感到有些受寵若驚,那是他們住在挪威近70年來極少有過的禮遇。當然,他們夫妻倆如今依舊身體健朗,未顯老態龍鍾,即使站立在搖搖晃晃的車廂,似乎也沒什麼大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移居挪威初期,我最為訝異的幾件事之一,就是當地大眾運輸工具儘管都設有「無障礙專區」,提供給坐輪椅者和推著嬰兒車的乘客使用;只不過,在當地人的搭車禮儀中,卻從未特別強調要讓座給老人家,尤其不見任何「敬老」標示。我相信,其中原因,應該和這個國家多數老人都保有健康的身體和能獨立行動有關。所以就算不讓位給老年人,倒也不具備太大的道德爭議。當一名年近7旬的老翁頂著零下10度低溫,穿著緊身運動服,頭戴毛線帽,拎著雪橇出現在公車上,當下確實不會有人覺得自己應該起身讓座。

在台灣,有一種城市留白,叫博愛座。(取自微信號直通台灣)
博愛座,竟是挪威人對台灣印象最深刻處。(取自微信號直通台灣)

根據當地法律,挪威人並沒有奉養自己父母親的義務。就我們看來,似乎有違人之常情,不過,有別於台灣社會的親子觀,卻讓挪威人早自年輕時期就懂得先一步規劃「一個人老後」的生活。於是他們必須讓個人經濟自主,最重要的是盡可能維持良好的身心狀態,挪威人自小養成的獨立人格,事實上是一路伴隨著所有人直到終老。挪威老人或許難得享有子女承歡膝下的天倫之樂;但也因此在人生後半的獨居歲月中,尋找到另一種自我滿足的方法,一如我在奧斯陸公車上所見,那位全副武裝,蓄勢待發準備駕馭滑雪板馳騁山林的挪威老先生。

老年生活品質的維繫,相當程度必然是建立在不假他人的自我照護能力,其基礎除了健康的身體,當然還包括足以供給個人往後日常生活的收入,挪威社會這方面,的確是有賴政府普及全民的退休金制度得以實踐。為了讓人民「老有所終」,挪威政府在2006年時,特別將原有的「石油基金」(Oljefondet)修訂改制為「政府年金全球基金」(Statens pensjonsfond utland),它的主要功能即是為了保障人民年老後的收入無虞(這項因石油收益而來的基金,同時也用於其他社會福利),時至今日,所有挪威人一旦規劃退休養老,都可以過去工作的薪資(繳稅)為基準,向政府申請足堪安度晚年的月退俸。

石油收益自然是這個國家得天獨厚的條件,它足以讓當地建造出數十棟超高摩天大樓,但挪威政府卻特別著眼未來世代的老人照護(官方估計,2050年挪威年齡65歲以上的老人,將超過120萬,約占總人口4分之1),因此嚴格限制每年「政府年金全球基金」的使用上限,促使這筆攸關全民的退休老本,能長期維持一定的規模,保障所有國人直到終老,在節制開支下,還能同時用於支付其他社會福利的。

林
健全的年金制度,是挪威民眾得以獨自安養晚年的原因之一。(擷自Youtube)

此外,政府對尚無需領取退休金的勞動人口另外又課以重稅,儘管大為限縮了民眾的實質所得,卻又成就了國家機器強制人民為自己存錢養老的手段。政府年金全球基金得以細水長流,不至於出現寅吃卯糧的危機。在沒有子女依法撫養的保障下,挪威老人則是藉由國家系統性的財政規劃,獲致良好的經濟照護。

不過,即使獲致維繫老年生活的退休金,並不表示能全然解決人口老化的問題,挪威政府尚以每年GDP(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2.2,用於老人照護措施,包括關切老人健康問題,以及用於翻新養老院的設備,全國且需百分之2.9的勞動力,專以照護老人為業,無怪乎挪威同時也被經濟暨合作發展組織(OECD)評鑑為所有會員國中,老人照護品質前3名的國家。

至於照護老人的百分之2.9勞動人口,主要起於挪威愈加時興的「私人護理院」(omsorgsboliger)制度,意即有別於傳統的養老院,「私人護理院」其實形同個人的私人寓所,且由專業的護理人員親自前往為挪威老人進行居家照護,由於是住在自家公寓,某種程度或許還可省下住在養老院裡必須的環境開銷,然而這也是為了因應當地情境需求。根據挪威官方統計,年齡介於45歲到66歲的挪威人,有百分之85是住在自己家裡,67歲以上的挪威人,也有百分之75仍住在自己家中,對他們來說,自家其實就是最好的養老院,不僅環境熟悉,也可減輕因「養老院」一詞而來的孤寂感,唯超過90歲以上的老人,因有半數已然失去生活能力,才不得不入住養老院。

De Hogeweyk可說是世界上最好的養老院(圖/madeleinesars)
在挪威,多數的老人都是居於家中,除非是老至失去生活能力,才會住往養老院。(圖/madeleinesars)

為了順應國內老人的需求,政府於是必須培訓大批足以提供居家照護服務的護理人員,讓他們能親自前往老人家中為其打理日常所需,至於居住在自己家裡的老人,體力足堪負荷者,多數仍會積極參與親友鄰里間的社交活動,老人間彼此則彷如互助會一般,交替作東相互邀約聚會,不必然得全權依賴居家護理人員為其規劃活動或安排生活。

於是,這又牽涉到另一個問題,也就是目前任何一間公寓,未來都可能成為某位老人的「私人護理院」,在此考量下,挪威近年新式建築便特別強調空間設計必須符合年長者的行動需求,包括無障礙設施的公寓入口,家中客廳、餐廳、臥室利於使用輪椅,還有浴室的安全措施和戶外活動空間的調配,無非得同時滿足年輕族群的生活形態,乃至其老後依舊能在此悠然自處。

相對歐洲許多國家,挪威老人可謂老當益壯,60到64歲的老人當中,其就業率仍高達6成(歐盟國家平均只有3成);67歲以上的老年人,則仍有3成以上寧可從事時薪工作,也不願鎮日領取退休金而閒賦在家;甚至有為數不少挪威人直到75歲才開始領取人生第一筆退休金。挪威是一個極為注重個人生活品質,從不強調將青春歲月全拿來打拚賺錢的社會,老來之後卻反向操作,只要體力尚可,他們反而鼓勵老年人不必太早退休,這當然是為了透過活絡的社交活動,維持個人身心健康之故,在獨立自主的餘生中,盡可能不讓自己和社會脫節,亦是挪威老人獨有的養生之道,除了仰仗國家提供系統性的照護措施之外(政府年金全球基金、居家護理人員、養老院),挪威老人們自己其實也過得非常努力。

因為文化上的差異,挪威人打從一開始就無「養兒防老」的觀念,國家機器則適時介入補足了現實上的缺口(經濟供給、人力照護),也正由於舉國氛圍如此,當地老人無論選擇入住養老院,或者甘為「獨居老人」,皆不過是人生另一階段的生活形態。他們仍和多數人無常,會到超市裡買菜,在酒吧裡點杯啤酒自娛,到海邊做日光浴享受午後陽光,偶爾和朋友聚會聯絡情感,「老」或許限制了他們的行動,卻未必同時遏抑了他們心靈上的自由。

*本文選自啟動文化出版挪威人教我,比競爭力更重要的事:重新定義「成功人生」的學習之路第1部分第2篇〈褓母證〉。作者曾為《新新聞周報》、《聯合晚報》政治組記者,2009年辭去記者工作,隨任職於外交部的妻子遠赴挪威,於異國開始從事寫作。2015年夏天返台。現為網路新聞媒體《上報》主筆。著有《挪威縮影:奧斯陸觀察筆記》、《挪威,綠色驚嘆號!》、《安然無恙不比遺憾好》、《北歐超完美丈夫的秘密》、《小國的靈魂》、《挪威人教我,比工作更重要的事》、《娜拉,如果妳在挪威長大》等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