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中華文化」並非是經典崇拜

2016-08-02 05:50

? 人氣

圖為「九龍」 畫稿的一部分,藏於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維基百科)

圖為「九龍」 畫稿的一部分,藏於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維基百科)

作為一名大學哲學系的學生,對於高中課程要納入哲學教育深感欣慰與肯定;然哲學內容卻有中西文化之別。西方哲學重視知識系統的理解與分析,中國哲學則著重在人的心性修持與涵養上,兩者之間有其衝突與磨合,但要武斷地批評中國哲學或所謂的中華文化是一「禮教吃人」的政治工具,沒辦法帶來理性思考、促進公民活動,只是被動記誦的「經典崇拜」的話,筆者認為,這樣的說法太過偏執與狹隘,有必要進行釐清以辨明所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歷史角度觀之,確實有利用文化經典來傳播政治思想,來達到統治目的,例如清王朝便是用八股取士的方式來考核官僚體系,造成文人思想束之一格,腐化了人的精神生命;而在西方,中世紀時期,神學鼎盛,宗教勢力凌駕於哲學、科學之上,迫害了當時的思想家,燒毀著作與人物,阻礙思想傳播,但是這些「政治目的」並非是經典的初衷,而是主政者的私心作祟,筆者這樣的說法並非是否認經典本身不會犯錯,而是要強調:一切好壞皆源於人的思想與行動,是人決定了經典的傳播與用途,因此,筆者認為,如要歸咎中國經典帶來思想的狹隘與制約,必須理解它的傳播背景與政治動機才能分辨源由,這也符合西方哲學所強調的思辨能力。

那麼中國哲學或中華文化要如何帶來公民行動與思辨呢?筆者認為,因為環境不同造就不一樣的人文活動。簡言之,中華文化之精神在於,人格的培養與道德的深化,此道德並非是統治上的服從與乖順,前面筆者已經說到,政治是後起的手段並非是經典的目的,道德是一主動積極的反思過程,也就是所謂的道德思考,不斷地反求諸己以完善人格,這與西方的知識邏輯思辨是不同的,但是兩者皆為人類的運思過程,只是對應的對象與目的不同,道德是人類挺立天地之間的證明,孟子言:「人異於禽獸者幾希」已是帶有幾分思辨,這箇中關鍵便是在人的道德理性,此裡依據人的內在法則,及德國哲學家康德所言的自律原則,中西方哲學在這一點上的辯證已有學者們研究的成果,例如中研院李明輝先生,此不贅言。

筆者在這裡要述說的是,中華文化的經典教育,之所以被認為是僵化的「禮教」原因在於教學上有問題,也就是課程的出發點早就錯誤,加上以考試為目的,強調背誦記憶,當然會使人感到窒礙難行,窄化人原本活潑的生命,但是中華文化的精神,實實在在是為了涵養人格生命所進行的教育,抑或說,中華文化關心的是整體人類的生命價值與意義,例如孟子的三辨之學(人禽、義利、王霸)已提出對於人之尊嚴的捍衛,這在當代公民社會之中是很重要的責任,現在社會上所發生的傷害事件,大多出自於對他人生命的不尊重,如果從這個角度思考的話,便可透過中華文化來反思人的生命所發生的意義危機。

從以上的討論,筆者無意塑造中華文化的優越性,而是帶入西方哲學的思辨能力來釐清問題,重新給予中華文化的現在價值,筆者不否認在歷經朝代政治的中華文化難免有變質的可能,但是要極端地說它不能帶來理性思辦的公民活動卻是偏頗的。思想代表一個人的生命經驗與超然的心性,在面對時代的災難,文人志士們透過經典的傳播表達對人之尊嚴的肯定與維護,所強調的是那整體性的生命關懷,背後所支撐的正是人的道德理性,理性不會因中西方而有所不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中西方哲學通通都是為了帶來文明的興盛而努力的,筆者認為這是可以作為雙方溝通理解的討論平台,實在沒有必要刻意劃分優劣勝敗,這些都是人類精神生命的重要資產來源。

*作者為嘉義大學研究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