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師「類公務體系」全球唯一!彈性薪資、高教深耕…教育部出手盼鼓勵增聘年輕教師

2019-07-15 08:20

? 人氣

針對大專院校「老老師」問題,教育部在2018年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每年有最高10億元人事費補助款,提供大專院校增聘年輕專任教師。(資料照,盧逸峰攝)

針對大專院校「老老師」問題,教育部在2018年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每年有最高10億元人事費補助款,提供大專院校增聘年輕專任教師。(資料照,盧逸峰攝)

台灣大專校院專任教師50歲以上比率逼近6成,在年金改革引爆延退效應下,台灣高等教育競爭力將嚴重亮紅燈。為解決大學教師「老老師」問題,教育部高教司專門委員王淑娟表示,教育部在2018年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每年有最高10億元人事費補助款,提供大專院校增聘年輕專任教師。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針對「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教育部高教司專門委員王淑娟表示,獲得10億元人事費補助款的學校,最多可以拿出20%的總經費作為「彈性薪資」,為避免上述補助獨厚資深教師,教育部方面特別要求各校,實際分配給副教授以下之金額,必須達一定比率,目前也有近5000名年輕教師,已獲得「彈性薪資」待遇。

教室 考試(圖/naosuke ii@flickr)https://www.flickr.com/photos/ogwrnsk/5020082786/
教育部所提出的「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每年有最高10億元人事費補助款,提供大專院校增聘年輕專任師資,目前也有近5000名年輕教師,獲得「彈性薪資」待遇。(資料照,取自naosuke ii@flickr)

教育部表示,為引導大專校院增聘師資,增加年輕學者就業機會,教育部已鼓勵各校善用「高教深耕計畫」補助款之人事費20%,新聘國內年輕教師。另外,國立大學得運用基本需求補助款及校務基金,自籌收入增聘專任師資,私立大學得以私校獎補助經費之20%,支應專任教師薪資。

除此之外,教育部也預計投入3億元進行國外攬才,強化現行各校延攬海外人才不足之困境。

教師高齡化 教部:「類公務體系」保障專任年資

針對台灣大專校院50歲以上專任教師比率高達近57%,王淑娟解釋,台灣的高等教育的教師聘任,跟中小學老師一樣,都是「類公務體系」的國家保障制,除非構成《教師法》解聘要件,否則教師在工作權可獲得完全的保障。王淑娟表示,台灣公立大專校院教師,選擇大學教職,除了考量在職期間薪資待遇外,同時還著眼於退休後的年金待遇,因此大學專任教師,可以在一個學校裡面待很久。

20190711-SMG0034-E01_a_台灣大專校院專任年齡分佈對照表
 

台灣聘僱採「年資取向」 歐美教師流動性大

相對之下,歐美國家大學的專任教師聘任,其實有區分為「長聘」跟「短聘」,除非取得終身教職,否則一般大學教職係採「一年一聘」,一旦其教學與學術成就未達標準,就可能面臨解聘待遇,因此,國外的大學教師把年輕歲月貢獻給學校後,校方把年紀較長、生產力較差的教師解聘,不僅可以不用負擔教師退休金,教師的流動性也比較大,整體平均年齡因此往下拉。

王淑娟表示,台灣的大學教師聘僱,係採「年資取向」而非「績效取向」,這樣的制度在世界各國頗為獨特,「這樣獨有的制度,不能說特別不好,畢竟,資深老師所能負擔功能,跟年輕教師有所差異,從留才攬才角度,不管年輕或資深老師,都可以在教學研究領域有很多貢獻。」

王淑娟表示,針對高等教育師資老化問題,教育部與科技部過去幾年推動的相關政策,都已從延攬年輕學者角度設計,不管是競爭型的「玉山學者計畫」、「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或是「特殊優秀人才彈性薪資方案」,都有相關配套措施。

高教深耕5年期計畫去年開跑 教部:專任教師年輕化已有成效

以高教深耕為例,教部部方面同意,獲得高教深耕補助的大專校院,每年10億元的人事費獎補助,可以用在增聘年輕專任教師。根據教育部定義,45歲以下均可視為「年輕教師」,45歲以下學者在教學研究上的熱情比較高,也是教職生涯中,比較有生產力的時間。

王淑娟表示,高教深耕計畫係5年期計畫,去年開始實施後,各校已慢慢地增加新血,去年透過「高教深耕計畫」人事費補助,新聘年輕老師人數,大約是530人左右,在整體新聘專任教師人數670人中占了很大一部分,顯示專任教師年輕化已見初步成效,未來將逐年擴大成效。

2016-07-06-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教育部專委王淑娟-陳明仁攝
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自去年開跑,教育部高教司專門委員王淑娟(左)指出,專任教師年輕化已見初步成效。(資料照,陳明仁攝)

王淑娟強調,「高教深耕計畫」每年提供10億元人事費補助額度,若用在增聘年輕教師,可以改善師資老化結構,「這是用外加的,用擴大分母的方式,讓老師年輕化」,另外,先前最被高教工會批評的「兼任教師」問題,王淑娟表示,教育部透過上述相關資源,引導學校將編制外的兼任教師,轉換為專任教師。

企業模式辦學 各校藉編制外人力節省成本

不過,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表示,台灣高等教育「老老師」的現象背後,其實是公私立大學,因應「少子化」生源減少,以企業經營「縮減人事成本」方式,遇缺不補,大量使用兼任人員或專案教師的結果,藉由大量編制外人力的使用,達到撙節人力成本、縮減員額、提高獲利目的,「現在公私立大學,刪減專任教師員額速度,比招生人數減少幅度還要快!」

林柏儀先前曾在總統府「年金改革委員會」表示,軍公教年金改革,必須考慮到教師延後退休,對於大學兼任教師工作權的影響,「這些長期擔任兼任教師或專案教師人員,幾年後才轉任正式教職,擔任兼任教師的年資,現行都不被採計為退休資格,未來若採取延後領取年金資格,非典聘雇的年資若不紀錄在內,衝擊會變大,政府應該要一併思考解決之道。」

高教工會:重點在於年輕學者沒工作

林柏儀強調,高教工會基本上不反對年長教師繼續任教,畢竟,國外大學也有知名教師教到90歲的案例,但現在高等教育職場最大的問題,在於年輕學者沒有工作機會。

林柏儀批評,公立大學過去20年在自負盈虧的治理架構下,研究生人數大幅增加,但教師人數成長幅度卻遠遠跟不上,導致「生師比」也在惡化當中,公私立大學的「經營」邏輯,都是以「用越少的人,賺更多錢」的企業模式,「但這種模式,拿來辦教育好嗎?」

20190711-畢業、畢業生、畢業典禮、職涯。示意圖。(取自McElspeth@pixabay/CC0)
高教工會指出,近來年公私立大學都是以「用越少的人,賺更多錢」的企業模式在辦學。(資料照,取自McElspeth@pixabay/CC0)

「教育是非營利機構,目的是把教育辦好,假如年輕學者沒有機會進到高教體系,會有很多系統危機,尤其是,台灣高教長期的特色,是倚靠先進國家留學歸國學者,取得先進知識前緣,年輕學者的引進對台灣而言,比其他國家更重要,如果高等教育職場青黃不接現象持續,台灣大學學生恐將喪失接觸新的學術理論的機會。」

「流浪教師吃不到」高教工會:提升待遇無法解決高齡化

對於教育部、科技部端出「玉山學者」、「哥倫布學者」計畫,希望引進年輕學者,林柏儀認為,這對解決高教職場「青黃不接」問題,根本是開錯藥方,「玉山學者1年500萬元的薪資待遇,可以去聘5個助理教授,年輕學者不是沒有人想回台灣教書,事實上很多在國外拿到博士學位的年輕學者,回不了台灣,教育部該把機會撐出來,讓想回的的回得來。

林柏儀表示,台灣高等教育的資源分配,問題癥結點是出在「自肥」,學校高階教授、主管透過爭取計畫,讓自己薪資更多,教育部的「彈薪方案」,分給國立大學助理教授每月1萬元,雖然有近5000名年輕學者受惠,目前尚未取得專任職缺的流浪教師們,一樣享受不到。

林柏儀表示,「彈薪方案」但還是沒有處理專任教師缺額的問題,「提升待遇,不會讓教師平均年齡下降。」

20190416-高教工會16日舉行「教師法修法爭議重重,呼籲暫緩修法」記者會,圖為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蔡親傑攝)
談及台灣高教現況,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指出,台灣高等教育的資源分配,問題癥結點是出在「自肥」;而教育部的「彈薪方案」,流浪教師一樣享受不到。(資料照,蔡親傑攝)

林柏儀表示,面對高等教育「少子女化」現象,政府本來可以藉這個機會,比照中小學降低大學的生師比,改善教學品質契機,大學降低生師比以後,學生可以選到的課更多,學生、老師都受惠,「這個方案唯一的問題是,政府要多花錢,政府其實手上有資源,然而,教育部寧可幫玉山學者加薪,也不願增聘更多教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上祚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