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兩岸彼此重新認識─幻想、幻滅到務實

2016-07-20 06:20

? 人氣

趙薇換角戴立忍,不應視為突發事件。(取自趙薇微博)

趙薇換角戴立忍,不應視為突發事件。(取自趙薇微博)

趙薇導演並由戴立忍飾演男主角的戲,在大陸輿論壓力的逐漸升高下,以撤換戴立忍男主角的結局告終。有人認為這是周子瑜事件的再次重演,顯示中國的霸道、不可信任與獨裁,也顯示九二共識與兩岸友好交流都是假象。有人則認為,戴立忍或許在特定議題上存在爭議,但並不需無限上綱到統獨爭議,大陸無須因此事而傷害兩岸關係及台灣人民的情感。更有人認為,戴立忍在反服貿、反課綱微調等諸多議題上「反中」立場鮮明,因而咎由自取。以上三種論調可以簡約歸類為台灣不同政治光譜的聲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們必須明確體認到的是此事並非天外飛來的突發事件,不是對岸管理傳媒的中宣部突然介入而引發的結果,而是大陸輿情發酵了至少兩個禮拜,最終由人民日報及解放軍系統的報紙發出官方文稿後,使趙薇背後的投資方經內部商議,決定以撤換戴立忍另覓男主角來平息民怨。作為土生土張的大陸人趙薇,自己也無法全身而退,至今仍持續受到對岸輿論壓力的無情抨擊。

此次已不再是因戴立忍自身政治認同而引發的單一事件,而是自周子瑜而後,兩岸交流正式告別友好互動、互利讓利,轉而進入實事求是、現實務實的分水嶺。未來的兩岸將正式進入新階段,此為兩岸,尤其台灣方面近年的政治環境發生劇烈變化後,社會現實轉而反映至彼此的政治現實上,無須大驚小怪。未來,彼此都不再存有幻想的機會與空間,自然,也因此而不必有幻滅的沮喪與憤怒。

從李登輝的戒急用忍、南向政策到陳水扁高喊一邊一國的執政階段,兩岸彼此的民間交流雖未曾中斷,但始終低調、敏感和缺乏制度性保障。北京和台北間的政治對立更使兩岸在中國崛起的關鍵期相互對抗,彼此不存在互信的政治基礎。台灣人民出於對陳水扁貪汙的深惡痛絕,對經濟衰頹的力不從心,因而將將高度期望寄託於當時的政治明星馬英九身上,使馬英九於兩千零八年以七百六十五萬九千餘票當選為中華民國總統。終馬英九八年任期以來,兩岸間的交流雖不盡如人意,然確實使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穩定和可預測的軌道上,而民間各層面的交流也趨於熱絡。

馬英九在外交及兩岸關係上親美、友日、和中的大政方針獲得各強權不同程度的認同、默許和默認,這條路線至蔡英文執政後,雖有聯美日抗中的戰略構想,但策略的執行上則尚未脫離「馬規蔡隨」的現實,這證明了台灣作為小國於夾縫中求生存的不易與國際現實所給予的框架彈性有限。然而,馬英九在兩岸外交上的成功,無法化解內政失序的困境,兩岸經貿交流的利益無法有效惠及全民,其中又有一部分出於權力鬥爭的需要而遭醜化及抹黑,台灣強大的民怨迭起,國民黨黯然下台,至今一蹶不振。

至蔡英文新政府於五月底上台並發表眾所期待的就職演說,蔡總統或迫於支持者內部壓力或出於其他考量,最終無法認同北京一再反覆重申的九二共識,轉而提出尊重九二歷史事實等模糊用語,並由陸委會配合,對台灣內部釋放台灣新執政當局在兩岸關係上單方面的善意,然最終不被北京所接受。不被接受是預料中的事,畢竟,蔡英文是兩國論的起草者之一,且兩岸政策說詞模糊不清,存在著太多令北京產生疑慮的過往反中言行和疑似去中國化的對內政策,兩岸間官方及兩會的協商中斷,進入「冷對抗」的格局。

至此,民進黨政府的策略一方面為探索北京底線,另一方面則於縱然知道對岸無法接受的前提下,持續對內展現政府所願維繫的誠意,令台灣島內多數民眾得以明確感受政府於兩岸確有善意,兩岸關係若「意外」生變,北京端出任何對台惡意的政策,台灣民眾足以明確辨識其責任不在台灣。事態若發展至此,民進黨不僅可自破壞兩岸關係者的究責中脫身,對國際宣傳亦有正面效果,更可以藉由北京的打壓而擴大島內的支持度,將之轉化為選票,並進一步挖空政敵國民黨的存在感。

至於北京,我們不難看出官方仍反覆持續地重申九二共識、一個中國為兩岸對話的基礎,並於各層面持續增強對台壓力,如削減對台農漁貨的採購並逐步限縮陸生及大陸觀光客來台等。總結而言,北京雖然維持高壓不減,仍不脫「聽其言、觀其行」的程度,給兩岸保有轉圜的契機和餘地。平心而論,於九二共識的爭點上,蔡英文作為中華民國的總統,自然無需給予令中共百分百滿意的「答案」,北京以「未答完的試卷」縱然表露出些許羞辱,但僅顯示北京無法全然接受及信任蔡英文,從大陸輿論的走向看,仍顯示出本身相較過往的高度自制。其中尤以台灣雄三飛彈的誤射,更可看出北京的對台政策較馬英九時期顯得更為細緻而謹慎。

對蔡英文總統而言,如「台灣民政府」有個別羞辱老榮民的事件及南海仲裁等,理應都可以是蔡政府委婉傳遞給北京實質善意的機會和舞台,並在其所擅長的模糊言詞對島內民眾變相傳遞給對岸其可理解、可接受,甚或可替代九二共識言詞的實質行動。但此類機遇卻經常不斷地被新政府所忽視,考量到蔡英文執政以來自身各樣荒腔走板的失言失誤,我們很難判斷蔡英文是否為刻意地不作為,以貫徹台灣加入美日韓圍堵中俄朝的戰略目標。然而,台灣縱然有此戰略構想,作為緊鄰中國大陸的小國,仍可藉如南海仲裁等重大議題對北京遞出橄欖枝,以緩解美國日本對我予取予求的另一方壓力。

如今,諸多專家學者乃至一般民眾皆看壞兩岸關係未來的發展,當然這些都自有其道理,然而兩岸關係從盲目樂觀走向盲目恐懼及仇視的時間之短、速度之快,彷彿馬英九執政八年便一次性地消耗掉,許多人都顯得難以理解。其實,縱然每個人都知道兩岸分隔而治已達百年之久,以國民政府來台起算,至少也七十年了。七十年的冰凍要花多少時間消融,藍營的政治人物及學者存在過於天真的幻想與輕率,此種幻想及誤判對北京而言也不遑多讓,反而是民進黨對民心的掌握及輿論的引導上最為成功。如今,台灣島內的局勢丕變,不過將兩岸從早期對抗所壓抑的過高期待及幻想重新打碎,轉而拉進殘酷的現實而已。

但殘酷的現實從來都是雙向連動的,台灣單方面想傳遞給北京的,或許為台灣希望擁有獨立自主的空間以及維護既有的生活方式和民主價值的堅決;北京也簡單明瞭地回覆予台灣其長年主張一個中國不容分割的堅決。兩種堅決看似絕對衝突,但現實上並非不能共存,時間及實力的消長都站在北京那邊,如今對台政策如今自然顯得從容不迫,縱然面對飛彈誤射都得以顯示出自信和節制。

台灣如今倚賴的並非是美國表面上做出的任何保證與支持,這些眾所皆知都不可靠,只能作為哄騙及安撫台灣民心的宣傳,此民進黨政府知之甚明。台灣真正的保障仍是北京對台出於統戰需要而仍欲拉攏的民心,而這才是民進黨人持之與對岸彼此拉鋸的真實籌碼(以戴立忍案為例,事後亦由人民日報代為滅火)。

但北京拉攏台灣民心的方式,未來將不再是過往馬政府時期的片面讓利及經貿上的「施惠」,而是明確訂定遊戲規則與回到市場機制,界定出台灣由政府乃至民間,當然也包含如戴立忍此類演藝人員未來在兩岸互動交流上需有的分界所在。國際政治向來由強權訂立規則,兩岸關係更不可能由台灣政府單方面的期盼與台灣單方面的民意變化而產生原則上的改變,此即為國台辦所強調的,北京對台灣的大政方針不可能變動之根源。自此而後,台灣高漲的反中意識將自動地激發中國大陸的反台意識;台灣的政治主張若逾越北京所能容忍的限度,北京所回應的便是經濟報復及外交的全面圍堵;台灣若主張台灣獨立或實際變動目前中華民國的一中憲法,北京的回覆自然將是以軍事行動進行報復。

總而言之,過往彷彿無須顧忌行為後果的階段已經結束了,當九二共識所創造的模糊空間被台灣高昂的獨立意識所揚棄與嘲弄,殘酷的現實便迎面而來。北京將以明確的規則讓台灣人民得以清楚地意識到每個行動所相對應的後果,否則中共無法維繫該政權在對岸的正當性。其實,這未嘗是一件壞事,兩岸的交流過往存在太多虛幻的想像和不切實際的期盼,雙方彼此的認識都不夠清楚;未來,不過是將過去的幻想打碎並回歸現實,彼此從政府乃至民間的公司和個人,所有參與者都必須明確考量自身利害後決定如何與對方交往及互動,並承擔其結果。這種局勢的演變雖然本不樂見,卻不過是早晚必須面對的事實。

兩岸關係的維持現狀本為台灣為求自保,北京為求穩定,彼此具備共同利益而需維繫的默契。中華民國也好,台灣也好,作為小國的現實過去並未被台灣人所清楚意識,我們國民所擁有的反而是「大國」意識。出了台灣,對於所接觸到的外國人表明沒聽過台灣,往往大驚失色而黯然神傷。作為台灣人,因國家認同歧異而生出身分認同無所歸屬的痛苦,固然悲哀,但彼此必然存在的認同歧異,又因無法相互包容而在政治立場上以敵我意識相互辨識。世間萬物不是非黑即白,人的政治態度非僅有紅藍綠三色;當一切回歸到殘酷的現實,我們或許才有機會務實地學習如何彼此共存,務實地為台灣的未來承擔起責任。

*作者為自由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