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藥物釣愚:《釣愚:操縱與欺騙的經濟學》選摘(3)

2016-07-26 05:40

? 人氣

第五,藥廠可自行選擇受測族群和人體試驗的進行地點。目前,葛蘭素史克藥廠(GlaxoSmithKline)進行的人體試驗半數以上都不在美國本土,愈來愈傾向到開發程度較低的國家進行,如中國即占47%。筆者不禁懷疑,藥廠會選擇在比較貧窮、落後的地區進行人體試驗,是因那些地區的人體試驗法規比較寬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知名藥廠輝瑞。(美聯社)
藥廠可自行選擇受測族群和人體試驗的進行地點。(美聯社)

上市後打行銷戰

藥廠要推出新藥,除了必須通過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審核、取得上市許可外,另一個必須攻克的關卡就是醫學界。醫學期刊通常是他們必須攻下的第一道防線,就像龐巴迪爾醫師等人發表的研究報告,等於是為偉克適進入市場鋪好了路。藥廠的業務代表不只會送醫師筆和新藥樣品等小禮物,還會送上期刊報告的影本,這是第二塊敲門磚。至於第三招,則是透過醫學教育研討會來推廣藥品,美國大多數的州都要求已有執照和證書的醫師必須參加繼續教育課程,執業資格才得以展延。醫學教育雖然立意良善,但也給了藥廠可趁之機:他們會利用贊助研討會的機會,選擇支持自家藥品的醫師做為演講者,並且給予酬金──藥廠可從處方箋紀錄找出這些醫師。此外,如果醫師參加研討會的開銷都由藥廠買單,醫師自然而然會對藥廠及其產品降低戒心,而藥廠也能透過影響主講醫師的方式,影響受訓醫師群被講授的內容。

這點和第5章描述的政治生態很類似,藥廠的行銷戰和政治人物的選戰,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醫學期刊上的研究報告、藥廠業務代表的拜訪、醫學教育課程、大手筆贊助醫學研討會、電視廣告,這種種的手段都是為了建構神藥的故事。用這樣的故事來為醫師洗腦──「此藥就是治療某某病症的特效藥」──轉移用藥醫師的注意力,讓他們想的不是藥品的副作用,而是如果不開這個廠牌的藥品給病人,病人會有多大的損失。最後,醫學會把該藥品納入某種疾病的治療建議,藥廠也就打贏了這場行銷戰,就像政治人物打贏選戰一樣。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本章的焦點是食品與藥物的詐騙,美國自1906年才開始管理食品和藥物,相關法規日後大幅修訂,例如規定肉品加工業者不得販售未經檢驗合格的肉品給消費者。儘管廠商必須遵守諸多法規,釣愚的手法自會找到出路。如序文中所述,很多護理師因為嗜吃洋芋片和薯條而發胖;身為護理師,他們當然知道自己吃下去的是什麼東西。每包洋芋片的包裝都有正確的產品成分與卡路里標示,但廠商就是知道如何透過科學設計,懂得掌握在洋芋片中添加多少脂肪和鹽,才會讓人一口接著一口,達到最大銷量。可見商人的釣愚技巧已經超越新的法規限制,更上一層樓。為了獲利,簡直無所不用其極;然而,願者上鉤,自然達成釣愚均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