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家觀點》中國人行的金融改革挑戰

2016-07-14 06:40

? 人氣

中國人行面對許多金融改革的挑戰。(取自維基百科)

中國人行面對許多金融改革的挑戰。(取自維基百科)

今年4月底中國十三五大會,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提出8大方向,繼前一陣子人民幣被國際貨幣基金(IMF)選入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SDR)的一員,在國際化的大道上又邁出一大步後,更加顯現中國金融現代化的雄心壯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人民幣最近數年在金融市場的基礎建設成效卓著,主要為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CIPS)、人民幣跨境收付資訊管理系統(RMB Cross-border Payment and Receipt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RCPMIS)建設,以及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MB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RQFII)制度、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RMB 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RQDII)(詳見中國人民銀行2015)。這次8大改革方向任何一項都是工程浩大,不容易達成,限於篇幅,在此僅提出幾點看法。

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10月8日上線運行(新華社)
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新華社)

中國貨幣寬鬆政策失效

全球各國央行因為不同的歷史演化過程,在不同時期、階段會有不一樣的首要任務,舉美國聯準會為例,穩定金融制度原是100多年前最初成立的主要任務。但是後來發生1930年代的大蕭條,失業率高達25%,它的目的變成降低失業率。到了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發生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它的目標變成穩定物價、打擊通膨。全世界大部分央行設定通膨標的,透過貨幣供應的調控,通常在2%左右。一直到2008年的金融海嘯,聯準會的首要任務又變回降低失業率,在危機稍微控制但並未完全解除後,金融穩定(financial stability)又成了主要目的之一,其中系統性風險的研究則是重點(詳見Ortiz 2009)。

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Janet Yellen)(美聯社)
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Janet Yellen)(美聯社)

鑒於傳統金融風險控管主要聚焦在個別金融機構,嚴重欠缺整體系統性風險的考量,在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以前就有由美國科學院和紐約聯準會合作,研究套用自然界生態系統到銀行金融體系,以生態系統的思維來探討銀行金融體系的生態及如何預防系統性風險,或是根據美國的聯邦支付系統(FedWire Payment System),抑或根據銀行資產間的相關性,劃出銀行之間的動態關係網路,試圖了解系統性風險與預防未來系統性風險的發生(詳見May et al. 2008、May and Arinaminpathy 2009、Hale et al. 2014及Ingves and Riksbank 2011)。

貨幣政策在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以後,在美國、日本、和歐元區都遇到瓶頸,歐元區及日本甚至祭出負利率來鼓勵銀行放款。在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時,中國也力行寬鬆政策,但是根據Mundell(1963)提出的Trilemma,中國貨幣在進入國際貨幣市場後,因為中國對美元採取區段固定匯率(range fixed exchange rate),中國的貨幣政策也只能在國際貨幣市場被拉扯而致失效。其實這也很大的程度解釋了為什麼最近幾年各國央行厲行貨幣寬鬆政策卻徒勞無功,另外一個可以解釋最近現象的是凱恩斯提出的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這跟trilemma 並非互相排斥。央行最重要推動貨幣政策的基礎建設是支付系統(payment system),如此才可以將流動性引入市場。

缺少信用資訊系統

基礎建設可包括有形實體的硬體電腦系統和其儲存的資料,與無形的司法體系及社會的互信程度(詳見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2012)。眾所周知,愈先進國家社會的互信程度也愈高,中國人行面對改革最大的挑戰來自社會缺乏互信和非法治制度。信用是一切金融的基礎,2008年金融海嘯共犯之一的衍生性金融商品(financial derivatives)也是建立在信用上,美國國際集團(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AIG)在搖搖欲墜時幸賴政府伸出援手,因此海嘯過後大家聚焦在交易對手信用風險(counter-party credit risk),仍然是以信用為主。

中國有企業破產法,卻沒有個人破產法,主要理由之一是怕有人利用破產法故意逃避債務,而銀行因為沒有完備的徵信系統,對個人的信用貸款可能呆帳如山。中國自1986年開始討論破產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是數百年前先有個人破產法,爾後再衍生出企業破產法。2004年中國人行行長周小川的演說(詳見Zhou 2004),提到的法律問題,從1986年開始提出破產法,到2007年正式通過企業破產法,但是個人破產法卻仍付諸闕如,這對健全金融制度是一大障礙。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

中國的信用體系曾經考慮仿台灣的財團法人聯合徵信中心(Joint Credit Information Center,JCIC),或是美國的Credit Bureau、民營信用機構、TransUnion、Equifax、Experian等。中國人口眾多,要成立全國的信用體系,工程浩大,談何容易?個別省分各自建立信用資訊系統是合理的第一步,但是日後各省之間的資料分享與系統整合又是另一項頭痛的問題。

另外,資訊的透明度,資訊的整理、量化、儲存以備日後分析、應用,除了需要資訊科技的專業還要對實際業務的了解。數十年前中國曾經邀請台灣財團法人聯合徵信中心的高層到中國指導,後來也陸續邀請歐美相關的顧問公司給予建議,但後來好像不了了之。

中國金融改革8大方向

陳雨露在講話中指出,從目標導向出發,「十三五」時期金融改革要著力於建設現代金融體系,內容主要包括以下8大方向:

1.深化金融機構改革。完善治理良好、結構合理、競爭力強、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金融機構體系。

2.加強金融市場建設。健全多層次、多元化、互補型、功能齊全和富有彈性的金融市場體系。

3.健全貨幣政策框架,完善宏觀政策體系。有效發揮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優化貨幣政策目標體系;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創新貨幣政策工具;推動貨幣政策框架從數量型為主向價格型為主轉變。

4.建立符合現代金融特點、統籌協調、有力有效的現代金融監管框架。

5.積極穩妥推進金融創新,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穩妥推進金融業綜合經營;規範發展互聯網金融等新業態;大力發展普惠金融;發展完善科技金融體系;積極發展綠色金融;統籌推進區域金融創新先行先試。

6.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服務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完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

7.建立更加有力、有效的國家金融安全網,切實有效防範金融風險。積極防範化解系統性風險隱患;堅決遏制區域性風險傳染蔓延;整頓規範金融秩序;建立健全風險預警與處置機制;構建國家金融安全保障體系。

8.健全金融基礎設施,營造良好金融生態環境。完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統籌金融業綜合統計和監管資訊共用平臺;加快信用體系建設;加強金融法制體系建設。

*作者曹添旺現為東吳大學經濟學系教授、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作者李宗穎現為成功大學經濟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東吳大學經濟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本文經授權刊載,精彩全文詳見《台灣銀行家雜誌》2016年7月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