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民:斯人已去,愛國賣國爭論不息

2016-06-21 11:00

? 人氣

中國前外交官吳建民周六(6月18日)車禍身亡的消息持續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除了關於汽車安全帶重要性的討論外,大多是吳建民生前參與過的外交和政治爭論的延續。吳建民是以主張「韜光養晦」,反對對外強硬而聞名的公眾人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藉吳建民車禍強調汽車安全帶重要性的文章一般都來自汽車相關網站。在一個汽車網站的文章說:初步調查結果顯示,事發前吳建民坐在後座,但未繫安全帶,頭部、頸部撞擊前排座椅而遇難;兩位前排的乘客因為繫了安全帶全部倖免於難。 

雖然法律規定乘車要繫安全帶,但是乘車疏於繫安全帶仍然是中國國內道路安全的主要陋習之一。報道說,國內大多數乘客,甚至許多司機都不繫安全帶。中國市場上還有安全帶插銷這類產品,目的是欺騙行車電腦。

爭論依舊 

不過具有現實意義的行車安全似乎並沒有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吳建民車禍身亡引發的討論絕大部分仍然是關於政治路線和主張,是吳建民生前捲入到辯論的延續。

事發後一家主要的新聞媒體在第一時間的報導標題是「與民粹,極端民族主義戰鬥到最後——吳建民不幸車禍去世」。在讀者看到「民粹」,「極端民族主義」的字樣後,馬上就能看到排在相關報導中被排到首位的報導:「揭秘吳建民激辯羅援的內幕和全過程」。

車禍發生第二天,北京就舉行了吳建民外交遺產討論會。會上有社科院學者說「吳大使身後的影響可能比生前更大。」退休的國際問題學者資中筠女士在評價吳建民時說:「在某些情況下,主張和平比主張戰爭更需要勇氣和英雄氣概。」

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主辦的《新京報》在第二天也發表題為「紀念吳建民,警惕『民粹外交』」社論。評論認為,中國經過改革開放富裕起來後,國家外交也發生了變化,即為經濟服務,在國際上廣交朋友,戰爭已經過時……

《金融時報》中文網發表題為「悼吳建民:中國外交界的明智之聲」的文章。文章通過英國中國問題學者凱瑞・布朗說,吳建民是中國「最溫和且經驗豐富的資深外交政策思想家之一」,「是中國少有的願聽異見的官員」。

 

上綱上線

吳建民曾經的辯論對手,被譽為軍中「鷹派」代表人物的羅援和被指為民族主義代言的《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在事發後都表示震驚和哀悼。胡錫進還說:「吳大使與我有過論爭,然而我相信,多元觀點並存是中國社會最寶貴的正元素之一。」

有意思的是,一些持反對吳建民觀點立場的網站在發表吳建民車禍消息時也表達了「雖然不同意逝者的觀點,但中國需要不同聲音」的看法,似乎沒有拿這起車禍做文章。不過,這類報導往往會援引大量吳建民生前引起爭議的言論,然後打開評論供讀者批判。

以發表強硬言論而著稱的退役軍官戴旭似乎不同意給吳建民「外交家」的稱號,他說「外交人員能被公眾認可為「家」的,專業知識和工作經歷不是主要的,主要是這個人為國、為民做了什麼值得稱道的事」。

吳建民逝世引發的爭論也引起一些人反感。有評論說,拋開爭論的是非不說,動輒進行人身攻擊,給對手上綱上線的做法令人擔憂。有人把羅援激辯吳建民說成是當代的岳飛秦檜之爭,一些主張強硬的人被貼上「民粹主義」和「戰爭販子」的標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