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沙龍》貧窮和社經地位影響健康 科學人雜誌總編輯李家維談「孤獨世紀」

2019-05-19 08:30

? 人氣

20190518-龍應台基金會邀請「科學人」總編輯李家維發表演講「孤獨世紀的來臨」。(蔡親傑攝)

20190518-龍應台基金會邀請「科學人」總編輯李家維發表演講「孤獨世紀的來臨」。(蔡親傑攝)

有錢人的小孩,不一定什麼都比較會,但窮人的小孩,恐怕就要面臨更多考驗。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李家維指出,如果孩子從小住在貧困環境,得不到關愛,會對腦部造成影響,負責判定和決定行為的前額葉皮質會變薄,學習與記憶的海馬迴會萎縮,還有處理恐懼與焦慮的杏仁核則會長大,也會導致細胞染色體末端的端粒變小,讓染色體脆弱、容易受損,健康狀況也會較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龍應台基金會18日以「孤獨世紀的來臨」舉辦思沙龍,邀請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擔任主持人,並由《科學人》雜誌總編輯、清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李家維,暢談孤獨於人類文明發展中的演進,以及對人類造成的影響。

20190518-龍應台18日出席「孤獨世紀的來臨」演講會。(蔡親傑攝)
20190518-龍應台18日出席「孤獨世紀的來臨」演講會。(蔡親傑攝)

李家維:孤獨伴隨人類久矣

李家維表示,孤獨伴隨人類久矣,可能從來沒離開過,最新研究顯示,人類是30萬年從非洲北邊出現,而在約10萬年前到了歐洲南部,在1萬5000年前到南美洲南端,並在7500年前來到台灣,又到了南太平洋的復活節島、馬達加斯加,在遷徙過程中,展現幾種特質,一是彰顯出絕對的殺戮性,「從沒看過哪個物種遷徙過中,如此大規模滅絕其他物種」,此外還有無比的冒險心,以及創造跟欣賞藝術的能力,在歐洲南部的古老洞穴深處,發現精美的壁畫,在那樣回音良好的地方,是巫師作法的地方,人類的文化,很大一部分是宗教、巫師創造出來的 。

李家維指出,在1萬年前,人類放棄漁獵,開始農耕,過往的29萬年過漁獵生活,像非洲原野裡的獅子,是食物金字塔頂端,也是能量最浪費的物種,非洲草原有無數的羚羊、斑馬,只有幾頭獅子,在亞洲則是老虎,一頭孟加拉虎的領地範圍,是10到20平方公里,中國東南虎要50到100平方公里的獵地,東北虎要1000平方公里,而其實人類比較像雜食的熊,但要50平方公里,才能養活一隻黑熊,台北只有275平方公里,卻養活270萬人,如果人類是台灣黑熊,台北只能養活不到6隻,就是一家子人。

20190518-龍應台基金會邀請「科學人」總編輯李家維發表演講「孤獨世紀的來臨」。(蔡親傑攝)
20190518-龍應台基金會邀請「科學人」總編輯李家維發表演講「孤獨世紀的來臨」。(蔡親傑攝)

李家維以此說明,過往的家庭很小,英國在1個世紀前,平均壽命是50歲,1萬年前,所有家庭基本上都沒有祖父母,也許是父母,或只有單親,這樣一小家人,下一家鄰居可能在基隆、桃園,或遙遠的台中跟新竹,所以古人在蒼茫荒野中,當然是無比的孤獨,人在過去30萬年,絕大多數是活在這樣的境界底下。

李家維接著談到,人為何開始農耕?有種說法是,人類如此能量浪費,只靠漁獵養不活這麼多人,因此被迫走入農耕,但有另一個講法則是宗教的啟發。

李家維以位於土耳其的哥貝克力石陣(Göbekli Tepe)指出,這是世界最古老、1萬6000年前的神殿,宏偉的遺跡,凸顯人類膜拜的渴望 ,而要建起這樣宏偉的神殿,還有進行宗教活動、供養神靈,需要有多少的食物供應?他指出,農耕就是這樣發展出來的,所以由洞穴裡巫師的壁畫,到1萬多年前神殿的聚集,必須用農業來解決對宗教的需求。

李家維:現代的孤獨,多數來自貧窮

李家維表示,而當文明繼續發展,有了君主跟奴隸制度後,孤獨就進化到2.0版,隋唐之際,中國人口大概是2000萬人,到唐末已有4000萬,至到康熙時,已有1億人,到清末則為4億人,而如今人類人口快速上升,世界早就超過76億人,並會逐年成長,76億人面對跟過往完全不同的擁擠歲月,此時孤獨很大部分的來源是貧窮。

李家維說明,因為建立了邦國、制度,造成人在一生裡的際遇,是人類在原野裡不曾際遇過的,有愉快週末的啤酒party,但也有無數的失落與對自己的不滿,這一來就造成了失落,從感情、戀愛、親子,太多可能,並不是單一原因。

「長期寂寞會導致疾病跟早逝」

李家維並就《科學人》雜誌的《寂寞有毒》一文指出,寂寞就是孤獨 ,寂寞不是病,但長期深感寂寞,可能導致各種疾病跟早逝,流行病跟心理學研究都顯示,寂寞跟憂鬱症、心血管疾病有關。

李家維也表示,窮人的健康情況比較差,原因不是環境差或缺乏醫療照顧,過去研究顯示,如修道院裡的修女,來自不同社會背景,很多10、20歲就進去,在裡頭活了40、50年,吃一樣的東西、受一樣的醫療照顧,但老年的健康狀況、失智等發病機率差異很大,追溯回去,卻跟他們50多年前,宣誓成為修女時的社經地位有顯著關聯。

20190518-龍應台基金會邀請「科學人」總編輯李家維(左)發表演講,右為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蔡親傑攝)
20190518-龍應台基金會邀請「科學人」總編輯李家維(左)發表演講,右為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蔡親傑攝)

「近十幾年發現:社經地位與健康有關」

李家維進一步指出,英國政府曾對官員健康情況進行統計,顯示高階行政官員因慢性心臟疾病而死的相對比例,跟低階員工之間,大概有一倍的差距,也就是官越小,得心臟病比例比大官多一倍,另有研究指出,人們認定自己在社會裡的階級地位,跟健康情況有明確相關,這是心理影響生理的案例,社經地位跟健康的關係,是近十幾年裡的明確發現,收入越不均的社會,人跟人間的信任度會越低,並會增加生活的壓力,而損及健康。

李家維並以史丹福大學生物學暨神經學教授薩波斯基(Robert M. Sapolsky),近期於《科學人》撰寫的文章指出,美國前1%的富人,在1976年時掌握全國9%的財產,如今則掌握多24%,如此的貧富差距現象,造成人們體內不平衡,讓腦子失控,都可以清楚測量出來,如果從小住在貧困環境,得不到關愛的小孩,他負責判定和決定行為的前額葉皮質,會變很薄,負責學習與記憶的海馬迴會萎縮,還有處理恐懼與焦慮的杏仁核會長大。

李家維說明,另一個影響就是慢性發炎,會讓心血管等系統不對勁,貧窮的人免疫系統是脆弱的,甚至連細胞核裡的染色體,都會因為認為自己受到不公待遇,而受到影響,染色體末端的端粒(telomere,染色體最末端的DNA片段),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每複製一次,端粒便會縮短,一旦端粒太短,細胞就會老化無法分裂,許多健康功能也跟著喪失,而貧困的人,與長期照顧慢性病兒童的婦女,他們的端粒會變小,導致染色體脆弱、容易受損。

談罷寂寞與貧窮衍生的各種弊病後,李家維則談到,人類在年過60、80後,不同人對寂寞感的差異,會快速放大,此外認為「老年人會寂寞」的迷思,本身就是有害的,研究指出,如果認為老年人就是會寂寞,往後會比不這麼認為的人,更容易感到寂寞。

「自我感覺良好,為人處世的最高原則」

李家維並指出,以年長者來說,外界接觸、參與社交團體等方法,都可以有所幫助,而許多人都擔心,如果承認自己寂寞,別人會覺得自己有問題,對此他認為,舉辦提倡寂寞現象的公眾活動,應該會有所幫助,另外對寂寞者來說,「談話治療」是首選,所以要幫助他們的話,就是好好談話,此外現在已有抗寂寞藥物,在動物實驗中展現良好療效,所以對前景要樂觀。

然而李家維指出,現在最大挑戰是,紓解寂寞孩童的痛苦,這是棘手問題,或許未來可以找到解方,但老師跟家長要有決心跟投入精力,很多人不明究理,只是跟孩子說「出去玩就好」,這樣的家長顯然不得人心。

李家維也就貧窮與寂寞引發的各種健康問題指出,「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句話應該被修正,並表示我們罵別人「自我感覺良好」,但這其實是人世間非常重要的標準,這句話應該放在自己心上,這才是為人處世之道最高的原則,「自我感覺良好」,可以讓人們遠離孤獨。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