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祥觀點:統獨爭議何不交給人工智慧處理?

2019-04-29 06:30

? 人氣

作者指出,機器人不僅比政黨、政客及任何民調機構更能精準掌握民意,甚至比公民投票更能掌握複雜多端的人民自覺或不自知的真實意向。(示意圖/techstory)

作者指出,機器人不僅比政黨、政客及任何民調機構更能精準掌握民意,甚至比公民投票更能掌握複雜多端的人民自覺或不自知的真實意向。(示意圖/techstory)

郭台銘猛虎出閘,挑戰總統大位,以他和中國大陸之間密不可分的緊密關係,勢必使得2020大選的統獨之爭更加緊繃。先前賴清德登記黨內總統初選,強調他要「勇敢承擔」中國併吞台灣的危機,立即招來正負兩極的反應,有人為他的勇氣喝采,有人則痛批他的激進台獨路線會把台灣帶到火線邊緣,國民黨的人氣王韓國瑜送他一句話:「台獨比梅毒還可怕」。一時之間,統獨大戰煙硝再起,籠罩這次大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統獨問題確是台灣生存發展的核心問題,至關重要,但在論述、爭辯和態度的形成上,卻是混淆不清到極點,人民的意向也無法清楚把握,政黨和政客之間的攻防不僅不能澄清問題,還製造更多的對立,並使民眾的意見難以真實呈現並成為政策。

2019年4月17日,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宣布投入2020年總統大選(AP)
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宣布投入2020年總統大選,為選情投下震撼彈。(資料照,AP)

與其如此,有人興起念頭:何不把統獨問題交給人工智慧處理?確實,由於政黨和政客被認為昏聵無能,爭鬥永無寧日,民意也經常遭遇背叛,所以許多人寧願相信人工智慧,也不再信任政客和制度。一項最新的調查發現,超過1/4的歐洲人寧願讓國家的重要政治決策交由AI(人工智慧)定奪,而不是由那些民選政客或非民選的官僚來決定。在荷蘭、英國和德國,希望政府決策交給AI的比例甚至超過1/3以上。這個令人驚駭的數字說明有不少歐洲人深深厭倦政客,不相信既存體制,寧可把公共政策的選擇交給AI處理,相信AI能夠做出更有利於大多數人的理性決策。我們不禁要問:人工智慧主政的時代到來了嗎?

機器人確有過人之處。它不僅比政黨、政客及任何民調機構更能精準掌握民意,甚至比公民投票更能掌握複雜多端的人民自覺或不自知的真實意向。看看英國公投出來的脫歐決定就知道了,多數人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做二選一的應答,結果現在搞得進退失據,許多人後悔莫及。如果當初交給機器人利用大數據判讀民意,也許決策會不一樣。可議的是,在公投之前,脫歐陣營確實運用大數據分析民眾意向,據以進行精準的廣告投放與政治宣傳及遊說,最終得以翻轉民意,推翻原先留歐的預測。

這不是孤立的個案。事實顯示,歐美國家越來越多人討厭政治人物,不信任代議制度,寧可讓AI來掌決策之舵,這個趨勢不僅是質疑自由主義模式的代議民主,甚至在根本上挑戰主權在民的概念。

的確,政黨之間無休無止的惡鬥,嚴重撕裂社會,而政府治理體制無法解決民眾關切的問題,已讓許多人感到不耐與悲觀。基於這種心態,英國軟體公司Open Text對英國消費者所做的民調發現,有四分之一的英國人認為,機器人會比真人的政客做得更好。由於AI發展太快,機器人進入政治領域已經開步走。去年四月,日本東京都的多摩市選舉,AI人工智慧第一次登上市長競選人的名冊。「它」的政見承諾要打造一個更公平、更有代表性的政府,令人對其能精準掌握民意深感佩服。另外,英國工黨國會議員伯恩(Liam Byrne)和其他幾名議員已經開始討論,如何透過聊天機器人與民眾互動,以掌握民意動向與民眾需求。早在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裡,候選人已經使用社群媒體廣告,針對不同目標族群,發佈不同的訊息爭取支持。

「開放AI」公佈了人工智慧文字產生器GPT2,不僅能寫新聞還能寫小說,且擬真度相當高。(Free-Photos@pixabay)
作者指出,歐美國家越來越多人討厭政治人物,不信任代議制度,寧可讓AI來掌決策之舵。(示意圖/Free-Photos@pixabay)

純從技術面講,一個「自動化」的民主制度,可以同時取代政客和選舉。事實上,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對公共議題的理解已比人腦更快也更好,日益精進的演算法預測性的分析法足可協助人們為公共政c策找出最佳解決方案。人工智慧搞好政治,已經不是荒誕不經的幻想,真正的問題不在於可否辦到、辦好,而在於我們究竟希望政府、政黨和政治人物為我們做什麼?

基於代議政治的理念和實踐的便利,民主制度下的公民把政治交給代議士、政黨和執政者效勞,而在對政府、政黨和政客失望之後,現在又「移情別戀」,希望委託人工智慧代行。就技術而言,執行政治的任務完全可以自動化,但政治決策除了掌握信息、分析和溝通之外,還需要領導者和代議者提出願景和信念,並且進行領導統御,而無法把治理的權力完全交付給演算法,因為政治的本質不只是政治體系理解民意,做出精準判斷而已,更重要的是要依憑眾人的情感與理智做出共同的決策,而決策必然有許多衝突、妥協與缺失,一切由民主的子民承受。AI科技再創新、再精準,都只能扮演輔佐角色,而不能成為主人翁。

我們可以借助人工智慧的協助,使得政府具有超級智慧的能力,而且,全面的社會數字管理能力已不可擋,尤其在萬物聯網之後,每個人的足跡都將留下紀錄,整個社會變成一個超透明社會。正因為人被透明化了,公民的心思也可以被政府、政黨和政客掌握,因而民意政治就有了更直接、更精密實踐的可能。不像現在的選舉制度,選民每三、四年在有限的選擇中投下票一票,投給甲黨、乙黨或是不投票,憑著這麼一點信息的集合,就賦予執政者未來四年制定政策與法律的權力,以及通過條例、編預算的權力。

在目前這個信息充沛無比的時代中,人們可以義正辭嚴地問:明明任何時候都可以利用大數據全面掌握社會多數人在特定問題上多面向的需求或想法,為什麼不依據大數據來制定政策呢?為何還讓那些執政黨、立法院多數黨基於一黨之私做決策或決議,他們憑什麼代表變動不居的民意?怎麼知道他們後面不沒有財團、不是金主在支配呢?所以,代議制度的邏輯將被大數據、AI顛覆掉,這是信息新時代帶來的巨大而嚴峻的挑戰。因此,類似統獨這種複雜多端問題,未來將可透過大數據和AI深入而精確的掌握,再也不是自稱代表民意的政黨或政客可以越俎代庖。我們可以確信,信息科技的高度發展已經給代議民主制度帶來巨大的合法性危機。

不只如此,具有數字能量的「哲君」也可能出現。政治學家朱雲漢勾勒了一個「烏托邦」式的幻想:「有一天可以選一個AI做總統,為什麼不行?這個總統多好呢,可以跟各位說,當你要把它理想化時,它可以是沒有自我,可以把它設計成沒有自我,無私、無欲,也不能賄賂它,可以把它設計成要聽很多人的建議,博采眾議,可以讓它讀所有過去的治國經典與哲學,從資治通鑒、孔子、亞裡斯多德、柏拉圖,都學起來,把所有偉人面對艱巨的困難,他們是怎麼決定的,都可以學習,然後賦予它的任務很簡單,就是maximize(最大化)絕大多數人的基本福祉,而且還可以不斷有更新版,還可以演進。」

當然,這還只是一個科幻想像,但它凸顯了信息技術可能帶來完全不同的政治可能性,可以幫助我們更明智的面對各種挑戰與難題。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前中央通訊社董事長,前中選會委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