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旺季」要來了!逾8成中毒事件竟揪不出「兇手」

2019-04-22 08:00

? 人氣

台灣終年溫暖潮濕,受到環境影響,食品中毒事件發生的頻率也特別高。示意圖。(取自shreyaspg@pixabay/CC0)

台灣終年溫暖潮濕,受到環境影響,食品中毒事件發生的頻率也特別高。示意圖。(取自shreyaspg@pixabay/CC0)

台灣終年溫暖潮濕,受到環境影響,食品中毒事件發生的頻率也特別高。衛福部統計,近年衛生單位獲報的集體食品中毒案件,每年都在5、600件以上,累計患者人數更動輒達數千人。尷尬的是,雖然事發之後,衛生單位循例都會針對可能的致病原及問題食品展開調查,無奈採檢工作有如大海撈針,而最後能找到「罪魁禍首」的食品中毒事件,平均只有2到3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的最新統計,2017年各縣市衛生單位獲報食品中毒案件共計528件,受波及患者人數6232人,與最高峰2015年案件量632件相較,已略為趨緩。惟回顧2007、2008年前後,台灣每年集體食品中毒案件量不過2、300件,短短10年,國內食品中毒案件量便成長了1倍有餘,令人不禁心驚。

20190419-SMG0035-天如專題_A近年國內食品中毒案件、患者及死者統計。(風傳媒製表)
 

集體食品中毒「破案率低」成常態

案件量的爆增之外,更可怕的是,台灣歷年來爆發的集體食品中毒案件,到頭來竟「十有七八」淪為公案!明明有眾多民眾在差不多的時間先後出現上吐下瀉、嘔心、頭痛、頭暈等食物中毒症狀,醫師也從患者的血液、糞便或嘔吐物檢體中採到了可疑的細菌或病毒,食品端卻遍尋不著吻合的肇事者。

以2017年發生的528件集體食品中毒案件為例,其中最後能夠查明導致患者中毒致病原的件數僅158件,比例29.9%;又能進一步查明肇禍食品的件數則只有61件,比例更僅區區11.6%。

20190419-SMG0035-天如專題_c2017年食品中毒病因物質分類統計。(風傳媒製表)
 
20190419-SMG0035-天如專題_B2017年國內食品中毒案件原因食品分類統計。(風傳媒製表)
 

更甚者,即使把時間軸拉長到2013到2017年,在這5年內國內累計共發生2600件集體食品中毒案件,最後能夠查明是何食品造成的件數,也還是只有459件,比例17.7%。由此也足以證明,「低破案率」幾乎是集體食品中毒的常態!

20190419-SMG0035-天如專題_d2013~2017年國內食品中毒案件原因食品分類統計。(風傳媒製表)
 

集體食品中毒事件最常見的樣態經常是:一群親朋好友歡歡喜喜地聚餐或參加完喜宴後,各自酒足飯飽返家,不料數小時後,卻因陸續出現不適症狀送醫。

中毒食物源頭難尋 事前預防才是上上策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此時透過簡單的患者訪問,醫師、衛生單位人員乃至於敏感度較高的患者與家屬,多能從患者發病時間迅速回追溯到最有可能的病原攝食時間點。惟若「魔鬼」藏身之處直指中式宴席,則導致中毒的問題食品可能是飲料、沙拉、海鮮冷盤、熱炒、水果,也有可能只是冷盤裡的某樣配菜,「即使明知其中必定有鬼,但事後採檢想要『中正紅心』,有時還是很不容易,甚至還得靠幾分運氣。」

炎炎夏日將至,每年5至9月都是國內集體食品中毒案件發生的旺季,而面對食品中毒的上上之策,也和面對其他疾病的態度一樣,與其事後揪出肇禍者,卻常事倍功半,不如落實預防勝於治療的原則,包括應避免生食、食物食用前須徹底加熱、並於2小時內完食,以及慎選有品牌的包裝食品、信譽卓著的供餐業者等,才不致落得因小小口腹而樂極生悲的下場。

20190419-SMG0035-天如專題_e2017年食品中毒案件攝食場所分類統計。(風傳媒製表)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天如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