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氣炎熱且常有陣雨,為了維持室內乾燥舒適,許多家庭會選擇使用冷氣的「除濕模式」或除濕機。有網友熱議到底冷氣「除濕模式」和除濕機哪個比較省電?在選購家電時,節能與效果是兩大考量。這次 ezone.hk 為大家整理相關資訊,一起來看「冷氣除濕模式 vs 除濕機」的效果、耗電與功能比較!
冷氣除濕原理|與除濕機一樣嗎?
冷氣的降溫過程本身具有除濕功能,在運行時會吸入室內空氣,通過降溫劑(冷媒)蒸發吸收空氣中的熱量,使空氣中的水氣冷卻並轉化為冷凝水,最後經排水管排出。因此,冷氣在製造冷氣的同時也能達到除濕的效果。至於除濕機,原理則是吸入空氣後,通過「熱交換」冷卻空氣中的濕氣,使其凝結成水珠,然後將水存儲在機內的水箱中。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冷氣會把冷凝水排出室外,而除濕機則是將水珠收集在水箱內。此外,除濕機不會降低室內溫度,反而會把較熱的空氣再次放回室內。冷氣「除濕模式」運行時,壓縮機和風扇會持續運作,以便將空氣中的濕氣凝結成水滴並排出室外;過程消耗大量電力,特別是當空調同時需要降溫。所以冷氣的「除濕模式」在高頻率使用下,會導致較高電費。
冷氣除濕|一機兩用?
不少人認為,冷氣的除濕模式同時具備除濕和降溫的功能,特別適合台灣潮濕悶熱的天氣,既省空間也能省下購買成本。冷氣的除濕效果通常比較強,每 1.2 小時可以降低 1% 的相對濕度,效率比除濕機平均 2.5 小時降 1% 還要快。然而,冷氣除濕也有缺點,例如耗電量大、電費相對較高;而且冬天時,除濕效果會變差,因為需要將設定溫度調得比室內溫度還低,才能達到理想的除濕效果。另外,冷氣通常是固定安裝,除濕範圍有限;長時間運轉也會加速零件損耗,導致維修費用增加。
冷氣不冷|不冷不一定是冷媒問題 解析3大原因+解決方法+更換冷媒時機
冷氣不夠冷的三大原因
1.長期沒有清理濾網
長時間未有清理濾網會使得大量灰塵積聚在濾網上,使得冷風不能順利吹出。
2.零件積聚大量灰塵污垢
風扇、冷凝片、蒸發器等重要零件如果堆積大量灰塵和汙垢,不但會影響冷氣的製冷效能,灰塵和細菌還可能隨著冷氣吹散到空氣中,造成衛生隱憂。
3.感溫器、馬達異常或冷媒漏光
冷氣用久了,內部零件可能出現老化或故障等問題,都會使得冷氣不夠凍。例如感溫系統損壞、摩打故障或漏冷媒等。冷氣使用久了,內部零件可能會老化或故障,導致冷氣不夠冷。例如感溫器損壞、馬達故障或冷媒外漏等情況,都會影響冷房效果。
冷氣不夠冷和解決和預防方法
1. DIY清洗濾網
灰塵累積在濾網及機器內部配件,會阻礙冷風順暢吹出,因此有必要定期清洗濾網和內部。清洗濾網的步驟較簡單,住戶可以自行處理。建議夏季長時間使用冷氣時,每兩週清洗一次較為理想。
濾網DIY清洗步驟
1.關閉冷氣並拔掉電源插頭。
2.小心拆開機殼,避免拉扯面板電線。
3.取下濾網及機身面板。
4.將積滿灰塵的一面朝下,用蓮蓬頭沖洗,讓灰塵輕鬆沖走。
5.按說明在金屬細片噴灑冷氣清潔劑。
6.清洗後所有零件需完全風乾,才能裝回機身,避免霉菌滋生。
2. 定期檢查、清理與維修冷氣
冷氣內部配件的深層清潔與維護涉及專業知識和複雜組裝,建議每年委託專業技師處理,並及時修理或更換老化零件,以確保冷氣出風順暢無阻。
冷氣除濕模式 vs 除濕機|耗電量與效果比較
冷氣的除濕模式比除濕機耗電較多。冷氣除濕時需同時運轉壓縮機與風扇,電力消耗較大;而除濕機則是專為除濕設計,運作時同樣啟動壓縮機和風扇,但整體耗電較低。除濕機針對濕氣處理更有效率,除濕效果明顯且更省電。因此,若主要目的是除濕,選擇除濕機會比較節能。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U Lifestyle(原標題:冷氣抽濕 vs 除濕機|邊樣較省電?馬上看效果/耗電/功能比較) (相關報導: 睡覺開冷氣不必開定時!台電證實用1招「省下37%電費」,一路吹到天亮也不傷荷包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梁溶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