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臺灣:《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選摘(2)

2019-03-22 05:10

? 人氣

到了戰時體制,強制使用日語的場合增加了,不過大概也只是殖民統治時期最後短短五年的時間。日治時期的臺灣人即使身處日本文化的包圍之下,守護著臺語文化的軸心,並在軸心的基礎上完成日語文化的建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到了戰後,當我們遇見能說一口流利日語的臺灣人(七十歲以上)和原住民時,一定會發現他們的日語口音與今日的標準日語有所差異。例如,當他們說日語的「アメ」(糖果、雨)和「カキ」(牡蠣、柿子)時,和標準日語的音調正好相反。或許大家會以為是臺灣人難以區別音調而出錯,但事實上,當時許多臺灣人所學習到的日語音調就是如此,因為前往臺灣赴任的教師、警官和總督府的官吏中有許多都是來自九州和四國地方的日本人。

此外,當時的臺灣在語法上也大都偏向西日本所使用的日語,像是在表達「不可能」的時候,使用「しきらん」等語詞,在臺語的語法中也出現類似的表現;另外,「來」和「去」的用法與標準日語正好相反,在日治時期臺灣人所使用的日語中,頻繁出現這類西日本的語法。

國島氏透過漫畫表現出在臺灣所聽到的「鹿兒島語」、「臺語」和「標準日語」三種語言,「即使同樣是日本,雖只隔著一道海峽,語言竟然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國島氏還以男子向女子邀約的用語為例,不禁讓人會心一笑。

在國島氏其他的漫畫中,還有賣柿子的臺灣挑擔零售商人的叫賣,分不清日文中「牡蠣」和「柿子」的音調差別,商人叫賣著:「有點複雜啊,柿子、牡蠣、賣柿子唷!」對臺灣人而言,在學習日文的階段中要區別音調的差別,應該是非常有難度的課題。不過,比起北京話,臺語的聲調較多,發音也相當複雜。若連能夠運用臺語的臺灣人在日語的音調上也會出錯的話,相信問題不是出在他們的聽力上。

語言也是一種文化,從當時的語言用法中可以窺見殖民者的視角。在國島氏的漫畫裡,頻繁出現從統治者視角出發的描述方式。臺語中的「lí(ya)」雖是第二人稱──「你」的意思(「ya」是叫喚對方時的語尾助詞),但對臺灣人而言卻同時帶有輕視的意味。現今大家對此雖有所察覺,但在當時卻是非常普遍的用法。由於會產生不悅和不滿情緒的只有遭受到歧視的一方,因此即使是當時的諷刺漫畫,也還是存在著繪者未能察覺的隔閡。

jpsd111jjkkm:《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平面書封。(遠足提供)
《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平面書封。(遠足提供)

*作者坂野德隆,生於1962年。曾任英語報社《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記者,1993年出版懸疑小說《器官捐贈的野獸》,以小說家的身分出道。2001年起,移居臺灣等地,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讀書共和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