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伯芬觀點:別鬧了,大學生真的要必修體育?

2019-02-28 06:50

? 人氣

作者指出,體育為強國之本,當然很重要,不過,是否要以大學必修課的方式,強迫學生養成運動習慣是另外一回事。(資料照,苗栗縣政府提供)

作者指出,體育為強國之本,當然很重要,不過,是否要以大學必修課的方式,強迫學生養成運動習慣是另外一回事。(資料照,苗栗縣政府提供)

小學一年級開學的課堂上,小朋友到處遊走、吵鬧,老師聲嘶力竭地要同學乖乖坐在位子上,但是精力旺盛的他們如何靜得下來?在「不能打、無法罵」的學生至上年代,老師只得使出殺手鐧,聽話的同學可以得到一枚乖寶寶貼紙,集滿十枚可以換玩具、糖果或者文具,為了得到老師獎賞,所有小朋友變得安靜、服從,願意乖乖地坐在位子上,聽老師上課,忍住尿意,遵守下課才能上廁所的規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教育部近日把「體育推展成效」指標,新納為108年「獎勵私立大學校院校務發展計畫要點」的評比項目,包括體育課必修情形、學校辦理運動賽事、體育設施與維護及管理情形等,具體指標包含:學校至少設立一座體育館、一座田徑場或一座游泳池(達兩者以上),以及是否開放校園提供社區民眾運動。現在大學生也像小學生一樣,被要求乖乖去上體育課才會「頭好壯壯」,學校集了一堆課程、體育設施,安靜服從才能分到教育部的糖吃。

這套建基於刺激反應的古典制約理論,源於俄國諾貝爾獎得主巴夫洛夫對於狗的試驗,透過搖鈴之後給予狗食物,久而久之狗即建立起搖鈴與食物之間的聯想,只要聽到鈴聲,狗就會自動分泌唾液。人類的學習雖然比動物高級一些,但是在絕對威權下,人類原本能回應外在環境強權命令的能力也可能受到限縮。

校園才能運動嗎?

體育為強國之本,當然很重要,不過,是否要以大學必修課的方式,強迫學生養成運動習慣是另外一回事。而大學是否需要再投入資源,大興土木,廣設運動設施又是另外一回事。大學教育不同於中、小學教育,目標在培育於國民基本素養,大專教育已經是成人教育,重點在於博雅教育與專業養成教育,體育是否需要強迫列為大學必修,實在值得商榷。都市專業的體育活動不勝枚舉,鄉鎮社區也有各式的體育活動可參與,大學生更可自由地從事旅行、登山、溯溪、騎自行車等親近山海的活動,不必然受限於校園人造環境內的「運動」。

新竹縣長邱鏡淳(左二)歡迎全國民眾秋高氣爽騎自行車暢遊新竹。(圖/新竹縣政府提供)
大學生更可自由地從事旅行、登山、溯溪、騎自行車等親近山海的活動,不必然受限於校園人造環境內的「運動」。(資料照,新竹縣政府提供)

學校的體育設施納入校務評比更是硬體導向、擴張型校園發展策略的延續,現在各縣市運動中心比比皆是,住家鄰近的中、小學校園也都開放使用,大學校園空間要面對的是退場之後空間再利用問題,而不是再耗費鉅資興建體育設施,將興建成本轉嫁到學生學雜費,最後再因無力管理維護而淪為蚊子館。 

大學生成為巴夫洛夫的狗?

這個突如其來的「體育推展成效」指標,只不過是過去教育部天外飛來一筆的校務評比項目之一,從性別平等教育、環境安全衛生到節能省碳,舉凡教育部認為的重要議題,都被隨時增納為評比指標,做為決定學校資源分配的參考,讓各級學校的教師與行政人員為了應付日益龐大的校務評鑑而累到喘不過氣來。為了減少基層教師的負擔,2018年教師節雲林縣教育局開了進步的第一槍,宣布校務評鑑停辦一年、指標減半,今年臺北、新北市教育局也宣示跟進,臺北市停辦兩年校務評鑑,新北市宣布停辦三年,大家可以看看這三個縣市的學校停辦校務評鑑之後會造成什麼影響?有機會再對勞民傷財的校務評鑑進行成效評估。

可悲的是教育部主導的大專校院校務評鑑仍在如火如荼的擴大進行,「體育推展成效」指標,不僅侵犯成年大學生的身體自主權,也弱化大學辦學自主權,更不符未來大學即將轉型、退場的趨勢。連地方政府主管的中、小學都已經思考要停辦形式主義的校務評鑑,教育部仍在對大學發放乖寶寶貼紙,讓大學集點分糖果,維持初教思維的高教治理,而各大學究竟何時才能擺脫教育部控制,大學生不再成為教育部實驗的狗?

*作者為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