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得被迫忍受這種悲慘的生活?:《砲彈下的渴望》選摘(1)

2016-03-31 05:20

? 人氣

面對這種戰爭罪行、打壓巴勒斯坦人權的事件時,國際法常常隱身幕後、不見人影。在我目前寥寥數年的人生當中,對於避免濫殺無辜這種事情,我發現國際組織通常都令人絕望,也起不了什麼作用。想想二○一一年,國際組織同意在利比亞上空設立禁飛區;但是當巴勒斯坦人希望避免以色列高空轟炸時,卻遭到否決。保護利比亞跟加薩當地的無辜民眾,我覺得這兩件事根本沒有差別,而且聯合國組織甚至已經來到加薩,提供在地協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下我提出兩個積極正面的看法作結:雖然加薩走廊每天都活在絕望之中、面臨嚴重的失業狀況,巴勒斯坦人的韌性仍然不受動搖。年輕一代的巴勒斯坦人盡己所能,養活自己、穩固基本人權―即便只有少數人能獲得以色列允許,到海外追尋夢想,他們還是到學校、大學受教,把教育視為未來人生的基石。以色列應該要跟這一代年輕人建立友好關係,而不是把他們當作仇敵看待。

另外一點則是跟美國有關係。回想我初次到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還有美國各地的猶太教堂演講時,雖然很多人專心聆聽,不過還是會有對於真相感到不屑、鼓譟謾罵。這股現象現在已經有所轉變,而且也跟美國年輕一代的猶太人有所連結。我了解這個過程進展得相當緩慢,甚至需要花上好幾年,不過這種感覺讓人安心。改變及將來臨,這是很棒的現象。

本書全書註腳皆為譯註

[1] 「飛地」是一種人文地理概念,意指在某個地理區境內畫有一塊隸屬於他地的區域。

[2] 一九四八年五月以色列正式宣布建國,以色列建國隔日,中東其他國家不承認其存在,便向以色列宣戰。而該年在戰爭中,以色列占領了約旦河西岸的部分領土,約旦則占有東耶路撒冷、以色列南部,而埃及則在沿海地區占有一小塊土地,後來被稱之為「加薩走廊」。而在一九八四的戰爭中,大量的阿拉伯人逃離「猶太國家」,此後這次流亡也被阿拉伯人稱為「大災難」。

[3] 猶太復國主義的激進軍事分子,組織目標是以武力手段,建立一個完全由猶太人組成的國家。

[4] 一九八七年巴勒斯坦群眾舉行的大起義,主要是反對以色列長久以來的軍事侵略。

[5] 也就是二○一四年以色列發動的軍事鎮壓。

[6]哈瑪斯是巴勒斯坦一個宗教性的政治組織,是成立於一九八七年的一個伊斯蘭教尼遜派組織,其宗旨是以武力消滅以色列。哈瑪斯主要活動區域有加薩走廊、卡達,還有其他中東地區。

[7] 此字原意是指在伊斯蘭教儀式上領禱的人,在伊斯蘭教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8] 以巴衝突中的政治解決方案之一,此方案主張居住在巴勒斯坦土地上的猶太人以及阿拉伯人,各自建立兩個不同的國家。

[9] 人權團體於二○○五年成立的運動,主要是從經濟、社會與政治方面加以制裁,迫使以色列停止非法侵占、迫害其他種族。

*本文選自《砲彈下的渴望:加薩走廊轟炸日記》作者引言。作者穆罕默德.奧默是成長於拉法難民營的巴勒斯坦籍記者,長期在西方媒體撰稿中東議題,24歲即奪下戰地記者最高榮譽「瑪莎.蓋爾霍恩新聞獎」

《砲彈下的渴望:加薩走廊轟炸日記》,穆罕默德.奧默(Mohammed Omer)著,時報出版。
《砲彈下的渴望:加薩走廊轟炸日記》,穆罕默德.奧默(Mohammed Omer)著,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