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觀察:新一輪中國國企改革傳遞的信號

2015-09-21 18:32

? 人氣

新一輪中國國企改革承擔著帶動製造業轉型、避免經濟「脫實向虛」的任務。(BBC中文網)

新一輪中國國企改革承擔著帶動製造業轉型、避免經濟「脫實向虛」的任務。(BBC中文網)

繼中國官媒新華社9月13日授權發佈《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後,中共中央辦公廳20日正式印發被視為這輪國企改革配套政策文件之一的《關於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的若干意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共中財辦主任、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劉鶴近期也在一次專題會議上稱,將結合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通信、竣工等領域改革,開展不同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試點示範。這一表態被解讀為劃出了近期將推進國企改革尤其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點行業。

澳新銀行(ANZ)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向BBC指出,除了下調存款凖備金率外,中國政府在今年第四季度預計將採取更多財政和結構改革方面的刺激措施。之前採取的單純貨幣刺激政策沒能有效保證經濟增速。

目的

中國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在一篇報告中指出,2012年「中國企業500強」總收入為44.9兆元,相當於2011年GDP總量的95.3%。其中,310家國有及其控股企業營業收入佔比為81.87%。2011年117家中央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0.24兆元,相當於同年中國GDP總量的42.9%。在國內A股市場,上市公司數量佔比30%的國有控股企業的市值佔比達到了70%。

中國國資委網站近期也刊文指出,自1978年以來,中國國有企業的改革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即1970年代末的承包經營,1990年代的抓大放小、國企脫困以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中共十八大以後的深化國企改革。

2013年底舉行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在《決定》中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旨在推動國企民企融合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逐漸成為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的重頭戲。過去一年時間裏,中石化等多家巨型中國國企紛紛推出混合所有制改革具體舉措。

今年以來,中國製造業相關指數呈現全面低迷態勢,指責中國經濟「脫實向虛」的聲音四起。從所有制結構改革入手調動製造業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不失時宜地成為上上下下的關注焦點,加快了實施進程。

作為中共中央主管財經工作的最高官員之一,劉鶴在《指導意見》出台後的第一次表態非常具體地指向混合所有制改革,而且點出了推行改革的重點行業,足見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新一輪國企改革中的代表意義。

劉利剛分析認為,新一輪國企改革將改變中國經濟發展的遊戲規則。以前的改革重點在微觀元素,這次改革則強調在微觀改革的基礎,通過所有權改革帶動宏觀經濟結構改變。

手段

「政府的角色將從操盤手變為資本投資人。」劉利剛表示相信,調動私有資本的參與積極性,讓市場成為資源分配的決定性因素,會釋放巨大的經濟價值。私有企業下一步可能會進一步採取併購國有資產等措施,而不是繼續一窩蜂投資在房地產和金融領域。

「這還可能促進外國直接投資(FDI)流入中國。」他說。

改革和理清國有企業內部機制,從目前來看已成為推動新一輪國企改革的主要手段。 《指導意見》中明確,黨建工作要納入國有企業章程。在治理結構上,董事會、經理層、監事會等機構和黨組織交叉任職。在監督方面,國有企業黨組織應當履行主體責任,紀檢機構履行好監督責任。

作為首份配套文件的《若干意見》則進一步明確,將建立黨組織等黨建工作作為國有企業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要前提。

中國國資委主任張毅也在答記者問時強調,國企改革中,黨的領導「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禁區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2014年中國兩會期間談到國企改革。他說,不能在一片改革聲浪中把國有資產變成謀取暴利的機會。

國企高管腐敗和國有資產流失,無疑是新一輪中國國企改革努力避免的禁區。

中國官媒《經濟日報》在一篇評論中指出,當前,國企改革儘管成就顯著,但是矛盾依然突出。一些企業管理混亂,董事會形同虛設、內部人控制、利益輸送、國有資產流失等問題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

2015年中共中央第一輪巡視派出了13個巡視組,歷時兩個多月時間,巡視26家央企,近20名高管被查。高潮期間,甚至出現過平均「一天查處一個」的反腐節奏。

據中國媒體統計,十八大以來,「老虎級」國企一把手有9人「落馬」,包括武漢鋼鐵集團原董事長、黨委書記鄧崎琳、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總經理王天普、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總經理廖永遠、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徐建一、華潤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宋林等大批巨型國有企業一把手。

中紀委最新的調查重點已轉向金融國企,8月以來,中國券商「一哥」中信證券已有多名高管落馬。

撰稿:川江 BBC中文網記者
責編:葉靖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