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Spotify敲響了IPO投資銀行家的喪鐘?

2018-04-20 05:50

? 人氣

投資銀行家在IPO裡所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什麼?他們帶來了哪些附加價值?憑什麼他們可以做到這樣喊水結凍?還收取高達上市募得金額的7%費用?(資料照,AP)

投資銀行家在IPO裡所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什麼?他們帶來了哪些附加價值?憑什麼他們可以做到這樣喊水結凍?還收取高達上市募得金額的7%費用?(資料照,AP)

我是在達康泡沫的2000年頂點出社會的,在那之前的研究所的日子裡,我和同學們每天窩在實驗室和寢室裡,緊盯著電視上各個讓人目不暇給的網路公司上市案,閱讀著商業雜誌裡對於各個創辦人的報導,拆解著知名網路分析師對於市場和個股看法理的一字一句,憧憬著創辦團隊在西裝筆挺的IPO投資銀行家陪伴下,馬不停蹄地飛到美國各大城市和投資人見面,為自己成立不到一年半的公司進行上市路演,最後在電視直播中在納斯達克交易所敲鐘慶祝公司上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泡沫當然終究還是破滅了,不過是在我工作的第一年,所以我很幸運地沒有被這把大火燒到——當年有許多的網路和科技新創的創辦人和員工,還沒能夠出售股票或者執行選擇權泡沫就破了,不只用光積蓄(和跟親戚借款)買的選擇權一文不值,更慘的是隔年還收到美國稅務署的高額稅單——但是我的腦海中永遠留下了一群從業人員的身影,就是梳著油頭、舌燦蓮花的投資銀行家

正確來說,是專做IPO的投資銀行家們。達康泡沫破滅後,這群人受到很大的輿論抨擊,因為他們在泡沫巔峰之期到處追著新創,遊說創辦人把數字作漂亮後趕快上市,而他們自己除了賺取豐厚的7%上市費用以外,有些還兼賺其他同樣豐厚的外快。

曾經以「干擾司法」罪名被起訴的知名投資銀行家Frank Quattrone就是一個很有名的例子。

這位前摩根史坦利投資銀行家當年被稱為「矽谷之王」,曾經經手過網景、思科和亞馬遜的上市案,泡沫全盛時期他壟斷了大量的上市案,許多想分一杯羹的圈購投資人都得用各種合法和非合法的手段巴結他或他部門的員工,才有可能分到圈購份額,也才能在那個「上市當天漲翻天」的年代短進短出套利出場。也正因為這份驚人的影響力,以及可能的藏污納垢,Frank Quattrone在達康泡沫破滅後的幾年官司纏身,甚至一度被判處18個月徒刑。雖然他最終在上訴過程中成功翻案,並且與司法機關達成協議不用入獄服刑,但在他之後投資銀行家承辦IPO都得小心翼翼,免得重道覆轍。

但問題來了:投資銀行家在IPO裡所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什麼?他們帶來了哪些附加價值?憑什麼他們可以做到這樣喊水結凍?還收取高達上市募得金額的7%費用?

基本上來說新創上市的目的有兩個:
(一)從公開市場募集資金以維持成長
(二)為創辦人、員工和投資人等股東們提供變現的機會,也就是流動性

圖二:知名投資銀行家Frank Quattrone。(取自維基百科)
知名投資銀行家Frank Quattrone。(取自維基百科)

達康泡沫巔峰的年代,新創從成立到上市時間非常短,很多時候不會超過一年半,從創辦人到投資人到員工到投資銀行家,大家都抱著淘金的心態加入這場狂歡,上市的動機多半是以(二)為主。但(一)的需求是血淋淋的,這些達康公司大多燒錢驚人——有沒有覺得似曾相識?——所以上市募集資金是必要的,但這些資金有沒有用在創造公司長期的真正價值就很難講,而且不少新創上市後打鐵趁熱又從公開市場多募(坑)一兩輪資金,整個矽谷和股票市場瀰漫著羅馬帝國將崩毀的末日狂歡氣氛。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300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