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傳媒專訪》法蘭西全境陷入癱瘓、戴高樂差點被逼下台:半世紀前的巴黎學運分子談1968

2018-04-15 22:41

? 人氣

潘鳴嘯教授。(顏麟宇攝)

潘鳴嘯教授。(顏麟宇攝)

「這是西方社會第一次出現真正的『青年世代』,巴黎第一次有百萬人在街頭抗爭,也是法國第一次有千萬人發動罷工。」

潘鳴嘯

時近傍晚,穿著直條紋藍色襯衫的潘鳴嘯在台北咖啡廳現身。這位69歲的法國長者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開朗、親和,不過當他張口就是流利的北京話,即便跟記者還只是寒暄,潘鳴嘯半世紀的中國當代研究功底,已不言而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80414-潘鳴嘯教授專訪。(顏麟宇攝)
潘鳴嘯教授。(顏麟宇攝)

在巴黎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任教,同時也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客座的潘鳴嘯(Michel Bonnin),14日應龍應台文化基金會之邀,在乍暖還寒的四月第五次來到台灣。他這次來,不是在學院裡談中國的知青與中國的1968—多數台灣人不太熟悉的「上山下鄉」運動,而是準備在思沙龍活動中對大眾說說「自己的1968」,這個話題也成為這次風傳媒專訪的最初提問。

20180415-思沙龍:「1968五月風暴-曾是巴黎學運青年,今天怎麼說?」講座,曾是巴黎學運的青年-潘鳴嘯教授(左)主講,由林載爵(右),聯經出版發行人主持。(陳明仁攝)
思沙龍:「1968五月風暴-曾是巴黎學運青年,今天怎麼說?」講座,曾是巴黎學運的青年-潘鳴嘯教授(左)主講,由林載爵(右),聯經出版發行人主持。(陳明仁攝)

半世紀前,當時19歲的潘鳴嘯還是一名哲學系學生,不過他恰好躬逢其盛,參與了法國的1968「五月學運」(Mai 68)。除了對警察丟過石頭、作為學生代表跟教育部長埃德加‧富爾(Edgar Faure)談判,潘鳴嘯當時的女友還騎在他的肩上,把街頭的法國三色國旗撕成代表博愛與左派的紅旗。

當時作為馬克思信徒、一度準備踏上新儒家研究之路的潘鳴嘯,雖然早就對蘇聯與毛派都抱持懷疑、甚至批判的立場,但1968所洋溢的左派基調與改革意識,卻深深刻畫在他半世紀來的學術工作之中。作為法國1968的實際參與者,後來卻成為毛澤東1968一個政策決定的研究者,這其中的偶然與因果實在讓人饒富興致。

從嬉皮到丟擲石頭的19歲大學生

潘鳴嘯說,自己並不是一個熱衷政治的學生,也不是一個學運的積極分子。他在哲學系念法文版的道德經,同時也醉心於大西洋對岸的嬉皮文化。在美國詩人艾倫‧金斯堡(Irwin Allen Ginsberg)的影響下,他那一代法國學生有不少人對東方思想、哲學深感興趣,看不起只注重物質的庸俗生活,想到處流浪。在17歲高中畢業時,潘鳴嘯也確實搭著順風車,相當克難地從法國到土耳其去流浪了一番。

雖說自己不熱衷政治,但潘鳴嘯也承認,自己對於社會公平還是是有理想的,他那一代人也有不少馬克思主義者。談到與1968學運的淵源,潘鳴嘯說,他當時念的南泰爾大學(Nanterre University,即1968之後改制的巴黎第十大學,當時還是巴黎大學的西郊分校)恰好就是「五月學運」的最初發源地,「雖然我不是一個很積極的活動分子,但當時學校裡的政治氣氛很濃厚,也有少部份激進的學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